APP下载

吴门中医外科学术发展探究

2021-12-04张一辉蒋文杰杨建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吴门学术思想苏州市

张一辉,蒋文杰,杨建华*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215009;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苏州历史上有“吴中”“吴下”“三吴”之称,包括江苏省苏南地区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至唐代以后苏州迅速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其经济文化的发展给吴医带来了巨大影响,形成了“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作,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的特点,明代杨循吉《苏谈》中首次确定了“吴医”一说,为“吴门医派”的产生做了区域医学流派的初步总结[1]。自明清以来,吴门名医辈出,内、外、妇、儿等学科齐全,各种学术思想层出不穷,尤以温病学说最为突出。在众多学术思想中,吴门中医外科亦颇具特色,出现了许多中医外科名家和名著,且不少医家的学术观点及思想成为当时的主流学说,影响着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方向。

1 吴门中医外科的学术起源

吴门中医外科的学术源流最早可追溯至宋代颜直之(1172-1222年)的《疡医方论》和《外科会海》,其记载于《苏州府志》和《幼幼新书·近世方书》中,惜均已失传。现存最早的吴门中医外科专著为《卫济宝书》,乃宋东轩居士(生卒不详)所作,其长期生活于苏州一带,精通外科。《卫济宝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记载了痈疽的辨证论治,云:“皮肤之深,肉之浅,浮虚以厂,或蔓延三四,游走旁注,此则痈也”和“五脏锐毒而为疽,热蕴乎五脏而聚,逆乎诸阳而欲越,会丹府燥,荣卫大盛而作结乎”。下卷为正药指授散等40首外科方剂及乳痈、软疖的证治[2]。此外,该书还是最早对癌病进行描述的现存著作,认为癌症为“痈疽五发之一”。元代齐德之(生卒不详)所著《外科精义》对吴门中医外科的学术发展亦有一定影响,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所载,齐德之曾游历于江苏苏州、无锡等地。

明代浙江浦江人士戴原礼(1324-1405年),晚年移居于苏州吴县,传学于王仲光,为吴门医学奠基人之一,素有“仲光之医名吴下,吴下之医由是盛矣”[3]。戴氏外科学术思想上继承其师朱丹溪,提倡滋阴降火法治疗疮疡痈疽之疾,其所著《秘传证治要诀》中,记载了18种常见外科疾病,对吴门医派中医外科的学术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苏州吴县人士薛己(1487-1559年)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擅外科,其在充分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对外科理论、方药运用、临床分类、内治外用、验案等进行了总结归纳,形成了《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等外科学著作,且还著有《疠疡机要》《外科精义校注》共6种外科著作[4],其学术思想上重视整体治疗,提倡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注重四诊合参,尤其是脉诊[5]。至此吴门中医外科的学术思想得以奠定,吴门医派中医外科学术发展由此肇始。

2 吴门中医外科的形成

随着明代吴门中医外科学术思想的不断发展,至清代吴门中医外科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外科医家及大量外科著作。此时,吴门名医云集,竞相著书立说,其中,对吴门中医外科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王氏《外科证治全生集》与高氏《疡科心得集》。

王维德(1669-1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苏州吴县人,自幼学医,其在继承《黄帝内经》等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家传秘方及自身临证经验编撰出《外科证治全生集》,明确提出从阴阳辨证论治外科疾病,曰:“凭经治症,天下皆然,分别阴阳,惟予一家。”[6]王氏尤为重视阴疽的辨证和治疗,详细阐述了阴疽的病因、病机、病证及治疗原则,提出了“阳和通腠,滋阴温畅”,并据此创立了阴疽名方“阳和汤”“犀角丸”等,为外科阴疽治疗开辟了新途径[7]。

王氏学术思想得以形成归功于他批判地继承前人临床经验,元代齐德之提出:“原夫疮肿之生,皆由阴阳不和,气血凝滞”,倡“消、托、补”外科三法,后世医家多从之,而王氏则独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突出消法,灵活运用补法,《外科证治全生集·自序》曰:“夫红痈乃阳实之症,气血热而毒滞白疽乃阴虚之症,气血寒而毒凝,二者俱以开腠理为要。腠理开,红痈解毒即消,白疽解寒立愈。”[6]王氏学术思想丰富了吴门中医外科的内涵,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医外科“全生派”。清代名医马培之尤为推崇王氏的《外科证治全生集》,认为:“国朝王氏洪绪撰《全生集》,说尤完美,是书务审病因,而辨章阴阳强弱不失累黍,故世推为善本。”

高秉钧(1755-1827年),字锦庭,江苏无锡人,曾为太学生,后弃儒从医,师从名医范圣学和杜云门,其熟读《黄帝内经》,精通内科、外科,尤擅长外科,汲取仲景、东垣、丹溪等前辈医家之经验,再集自身三十年的临床经验,编撰而成《疡科心得集》[8]。高氏倡导治外必本于内,确立了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为本的疮疡辨治大法,其指出:“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者何?曰脏也,腑也,阴阳也,虚实也,表里也,寒热也。得其本,则宜凉、宜温、宜攻、宜补,用药庶无差误;倘不得其本,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慎诸?”[9]此外,高氏基于前人对内陷证理论的探讨,结合其临证经验,提出了“三陷变局”学说,即“三陷变局,谓火陷、干陷、虚陷也”。至今,“三陷变局”学说仍在疽毒内陷的辨证施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的代表性学说,高氏将温病理论引入疮疡疾病治疗中,是对外科病因病机理论的重大突破,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中医外科的诊疗水平,也证实了温病学说对中医各科的影响作用[10]。高氏受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启发,首创疡科“三部病机”学说,其认为:“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9]。“三部病机”学说为后世中医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当前中医外科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氏治病,“不胶于成见,不涉于附和,或症同而治异,或症异而治同,神存于心手之际,务使三缚悉除,四难并解”[9],高氏十分强调临证心得的融会贯通,因此后世称其一派为“心得派”,高氏则是“心得派”的开山鼻祖。

王氏和高氏的学术思想形成了中医外科“全生派”和“心得派”两大流派,代表了吴门中医外科的学术理论体系渐趋成熟,极大促进了吴门中医外科的学术发展。

3 吴门中医外科的发展

清末民初,随着西医传入中国,中医外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在治疗外科疾病上尽管西医技术优势很大,但仍有众多吴门中医外科名家坚守于临床,充分发挥中医外科的治疗优势,如曹沧州、章治康、陈焕云、许半龙等。

曹沧洲(1849-1931年),名元恒,字智涵,晚号兰叟,又号兰雪老人,苏州吴县人。曹氏世居姑苏阊门西街,祖云洲,父承洲,皆精内科方脉,兼通外科,医德冠吴中,传至沧州,医名益隆,求治者日逾百人。曾入宫为光绪、慈禧诊病,名重一时。子南笙、黼侯、融甫,侄惕寅,孙辈伯镛、鸣高、仲和、君健等,皆为中医界名流。曹氏代表著作有《平远楼外科秘方》与《平远楼外科医案》,为沧洲祖父曹维坤(字云洲)著述,约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其子曹春洲整理、孙曹沧洲校编而成。《平远楼外科秘方》共四卷,卷一为五官、口腔、皮肤和乳房疾病证治,卷二至卷四为外科诸病证治。全书共辑录秘方、验方一千一百余首。治疗方法注重局部外用,如吹、敷、贴、涂、塞等药灵活运用,各类验方制法详备,间有治效方验案附后,现存抄本。另有《曹氏内外科医案》,曹沧洲著,由弟子屠锡淇辑录,上卷为内科诸证,下卷为咽喉外疡诸证。

章治康(1866-1930年),无锡梅村人,早年师从名医范晴皋习医,历代先贤著述,无不涉猎,对《医宗金鉴》钻研尤力,学成后悬壶梅村殷家桥,以外科问世,求治者应接不暇,历40余年不衰,号称江南外科圣手。章氏在学术上受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影响颇深,临证重视阴、阳二证辨别。章氏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提出“疡科诸病皆以血脉为主”,他认为凡痈疽诸证,无论已溃、未溃,均以顾胃气为本。未溃之前,大多胃气未败,气血未衰,治疗上虽重祛邪,但仍须时时顾护胃气;至已溃之后,尤其气血亏虚之人,脾胃必然亏虚,此时更需培补脾胃,以健脾和胃之剂,增生化之源[11]。著有《青囊秘授》《临诊医案》各一册,自制验方虚痰丸、黑追虎丸、西黄丸、黎峒丸等。

陈焕云(1877-1942年),名章,号伯勤,苏州吴县人,家系世医,祖子云,父西亭,均为中医咽喉内、外科名家,叔祖陈星华亦为内科名医。陈氏幼承庭训,精于医道,以外科为业,有神医之称,曾与同道创办《寿世医报》,任总主编。其子起云,生于1913年,14岁时随其父学习家传咽喉内、外科,23岁正式挂牌行医。解放后调入苏州市中医院任外科医师,1982年逝世。

许半龙(1898-1939年),江苏吴江人,原名观曾,字盥孚,斋室号“静观轩”。早年随舅父陈秋槎、祥叔学医。1922年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求学,拜于著名中医学家丁甘仁门下。1924年毕业后返乡悬壶开诊,组建芦墟红十字会,开展公益事业。1925年冬,应丁甘仁之召,赴上海任广益中医院外科主任,并执教于母校。许氏倾心治学,勤于著述,临证尤长于外科,著有《中医外科学大纲》《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内科概要》《中国方剂学枢要》《杂病处方法》《疡科纲要》《药奁启秘》等。丁甘仁为其著作《中医外科学大纲》作序时对其褒勉有加:“予自寓沪以来,从游者不下数百人,而于外科一道,研求者盖寡。今是编行世,不独为吾门光,抑亦造福于病家者,殊匪浅鲜也。”足可见丁氏对其赞许和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先后成立了中医联合诊所、苏州市中医医院,一批吴门中医外科名家诸如陈明善、王寿康、朱筱良等进入医院工作,进一步推动了中医外科事业的发展。

陈明善(1910-1981年),无锡玉祁人,18岁从名医陈叶吉学医,民国21年至苏州胥门外大日晖桥堍皇亭街行医,1951年组织泰让桥联合诊所,任所长。1956年参与筹建苏州市中医院,任副院长,主持外科临床工作,1979年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名中医。陈氏善用刀圭之术,民国时以“大日辉桥一把刀”享誉苏州。晚年致力于外科、皮肤科疾病的临床研究,学术上主张衷中参西、内外兼治,擅长治疗痈、疽、疔、疮、流注、瘰疬、牛皮癣、湿疹、脱发等疑难病症,并自制多种验方、秘方,著有《中医外科临证手册》《陈明善外科经验集》等。

王寿康(1919-1995年),江苏苏州人,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江苏省中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早年随外科名医章志方学习,后就读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2年参加苏州市中医诊所工作,1956年到苏州市中医院任外科主任,1979年调至苏州市地区医院(现苏州市立医院)。其在临床上以擅治痈疡著称,对周围血管病、乳房病、皮肤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曾参与主编《中医外科临证手册》《中医外科讲义》等。

朱筱良(1926-2016年),江苏苏州人,自幼师承家学,从其父亲吴中名医朱葆良学医,1945年开业行医。曾任娄门联合诊所所长,1956年参加苏州市中医医院外科工作。其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痈、疖、疔、疮、乳痈、流注等疾病,尤精于判断是否成脓、切口选择、进刀深浅以及药线运用,曾自拟“疔方”“四妙加味方”“三黄洗剂”等经验方。

吴门中医外科还走出了许多中医外科名家和学者,如上海瑞金医院章蕴琴,中国中医科学院朱仁康,南京中医药大学许履和、姜怀琳、朱秉宜等。

近年来,随着西医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外科受到一定影响,但依然有中医外科名家活跃于临床,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医外科的特色技术和经验。吴门中医外科是中医外科流派中一颗璀璨明珠,中医外科三大流派中的“全生派”和“心得派”均来源于吴门中医外科,故通过对吴门中医外科的学术源流进行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吴门中医外科的学术思想,有利于更好传承和发扬吴门中医外科,且有利于促进吴门中医外科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吴门学术思想苏州市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基于CNN卷积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的冬小麦县级产量预测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避短扬长”思路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实践——许其凤院士学术思想侧记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开幕
学诗3
明中期狭长画幅绘画构图探究
徐福松教授论治勃起功能障碍学术思想总结
《验方新编精要》学术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