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的三重维度*
2021-12-04李春梅王如意
李春梅, 王如意
(1.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 创业学院,武汉 430070)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需求愈发迫切。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国家各行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开展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成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大,国家对研究生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研究生实践育人质量提升路径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实践育人从本质上讲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的重要环节,是新时代培养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重要路径。研究生实践育人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环节的不断循环,有助于发现现有知识体系和教育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研究生素质和能力的螺旋式提高。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着手,理论学习、思想提升、实践锻炼等在不同阶段依次叠加发挥作用,总体落脚点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输出和体现,研究生实践育人平台作用发挥的凸显。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与平台研究,有助于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双管齐下、相互为用,能够为开展研究生的实践育人工作提供研究资源和学理支撑。
为此,要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明确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要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到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这一重要论述,重点强调了实践活动、实践环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中明确提出,“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对于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3]。纲要的发布,为实践育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借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指出,“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要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4]。
就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情况而言,重科研、轻实践问题仍然存在,研究生的主要工作和任务是科研活动,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还相对薄弱,实践育人的目标制定、内容设计、考核机制、保障体系等还有较大改进空间,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亟待解决,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与平台建设任重道远。故本文尝试紧密结合新时代高校研究生的群体特质、成长需要和成才要求,以明确研究生实践育人基本内涵为基础,分析研究生实践育人之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影响诸要素,搭建“组织、制度、基地、经费、激励、队伍”六面联动的保障平台,架构“教学实践、双创竞赛、志愿服务、实习实践”四轮驱动的实训平台,建立“考核评价和宣传推广”的循环反馈机制,从内涵特质、影响要素、实践路径三重维度构建研究生实践育人平台。
一、 研究生实践育人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多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过程,方法、艺术、路径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总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价值和意义”[5]。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起到关键作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同领域、不同人群虽然对实践活动要求有差异,但对实践定义有共识,实践主体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为满足人类生产而存在并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6]二是指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通过实践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在现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指科学实践,指的是科学的探索宇宙间普遍规律的有目的的能动性实践活动,马克思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强调实践的社会性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关于实践育人的本质内涵,可以理解为在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经验基础上,引导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价值地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同一定类别的社会群体交往,引发受教育者思考践行感悟,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它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既有直接联系,又有间接联系,二者的关系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兼容性的职业关系、专业关系,也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但这里的教育对象不是纯粹被动的客体,而是具有一定思想、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客体,是一种“主体性”客体。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群体是教育对象,根据大学治理方向和研究生个人培养方案,研究生进行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和“第二课堂”实践,此处“第二课堂”实践包括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两者需要均衡发展好并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才能助力培养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关于研究生实践育人的基本内涵,具体是指在把握新时代高校研究生的群体特质、成长需要和成才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精准滴灌,进一步明确优化实践活动内容、开展方式和预期目标,并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践,最终实现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 研究生实践育人的影响要素
研究生实践育人,是由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要素共同参与其中,紧密结合新时代高校研究生的群体特质、成长需要和成才要求,整合多方影响因子,充分发挥各要素作用,相互作用形成的多维一体、密切联系的“实践共同体”育人平台。但目前研究生“实践共同体”效果欠佳,各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发挥有待改进,育人实效性有待增强。
(一) 学生是实践育人的主体要素
主体性教育理论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主张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为人的发展、人的进步服务的,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育具有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其中育人功能是基础并易于理解接受,教育的其他功能均需要在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去实现。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点,即在实践育人中学生是主体,在学生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应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作为为保障,以挖掘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8],主体性参与合作是实践育人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需要注意现存问题,参与个体认同感较强,但参与的坚定性较弱[9]。研究生作为实践育人的主体要素,全程参与实践育人过程,对于实践的内容、意义具有基本认识和判断,对于育人效果会产生总体认知和反思,由此可以明确实践育人下一阶段的改进目标方向和方式方法,促使研究生在参与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认知,勇于实践和思索,在合作中成长,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实现能力的螺旋式提升,同时为后续研究生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提供方法借鉴。
(二) 学校是实践育人的组织要素
学校是研究生参与实践、发挥主体作用的主要活动阵地,是整个实践育人的实施者、组织者和谋划者。学校提高对实践育人的重视度,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其顺利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人财物保障,要将实践活动与时代特征、世界形势与中国国情、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中心结合起来,进一步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联合互动的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实践体系[10]。组织过程中,成立实践育人领导小组,对其进行宏观规划、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切实加强实践育人组织资源保障。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职能部门及政工干部队伍,都在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专职团队是整个实践育人平台运行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实践育人平台的重要支撑力量[11]。因此,增强教师对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视度,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加强高等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需要,遵循大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规律,结合学情因材施教,才能够有效提高实践育人教师队伍综合能力,进一步发挥学校的组织作用和核心作用,为实践育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切实增强实践育人实效性。
(三) 家庭是实践育人的支持要素
家庭是研究生参与实践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整个实践育人的影响者、建议者和支持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是一个人的人生起点、梦想启航的重要场域,对于拥有相同数量家庭成员的家庭来说,因为家庭成员不同的参与互动方式、不同的感情精力投入,会呈现出家庭关系上的较大差异,此时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支持度也会有较大差别。虽然研究生的个体独立性逐渐增强,但通常其心理层面上对家庭的依赖感和归属感依然较大,他们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会无形中受到家庭的影响,希望家庭能够发挥正向的支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关系着孩子的成长成才,家庭是每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港湾,是在实践育人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支持要素,可持续发挥正向支持作用,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育人成效。
(四) 社会是实践育人的环境要素
社会是整个实践育人作用发挥的重要外部环境和条件,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用的发挥。推动外部环境的建设,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更好更优的实习岗位、锻炼机会和发展平台,将有利于营造推动研究生发展的实践育人环境。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作为重要环境要素,围绕特定的实践育人目标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直接参与实践活动,获得即时信息和直接经验。研究生群体拥有活跃的思想、可控的时间、专业的知识等多重优势,在学术科研、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基础上能充分把握社会环境、契合社会需求,开展有益实践,研究生在其中所呈现的状态是一种同客观世界对话、同社会对话、同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活动式、融入式、合作式、反思式的学习实践”,最终达到系统内各要素的有机融合和深度整合,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综合来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对高校实践育人各组成要素、影响要素、关系连接及其作用发挥的一种集成式体现,各要素在实践过程中彼此磨合和优化,不断达成最优解,最终达到凝练目标共识、明确责任共担、促进机制共建、实现资源共享等作用[12],从而促进实践育人的实效性质量提升。
三、 研究生实践育人的路径与平台建设
研究生实践育人成效如何,理念是先导,路径平台是关键,需要育人各要素结构的优化布局。本文认为,通过搭建“六面联动”的保障平台,架构“四轮驱动”的实训平台,建立“考核评价和宣传推广”的循环反馈机制,明确从内涵特质、影响要素、实践路径三重维度进行构建研究生实践育人平台。
(一) 搭建“组织、制度、基地、经费、激励、队伍”六面联动的保障平台
一是组织保障。学校层面可具体在将实践育人真正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育人目标方案两方面下功夫,同时院系建立实践育人协作组分组,具体负责院系实践育人专项工作。
二是制度保障。学校学院领导班子可根据国家政策制度,结合校院实践育人实际过程中的问题和要求,建立本土化制度体系,其主要涉及实践教育教学、基地运行、队伍建设等,确保实践育人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长效进行[13]。
三是基地保障。厘清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充分利用基地资源,组织研究生进行结构化实习实践,从而实现校内外基地资源的相互补充和平台共享。
四是经费保障。一方面,学校应设置专门的研究生实践育人经费;另一方面,要主动拓展研究生实践育人经费的来源渠道,如设立研究生实践育人基金、校友会基金,发动社会各方力量进行资助、捐款,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建立实践育人资金池。
五是激励保障。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会按重要性和层次性遵循一定的次序。根据研究生群体的特质,激励保障措施需要尽量全面多样,要在物质、社会、心理三方面提供全面的激励保障。
六是队伍保障。一方面,要切实做好研究生实践育人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使用和考核等工作,切实做到“选育管用”各环节的联动,共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合理布局研究生实践育人教师队伍结构的学缘比例,根据现实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严格选育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保障实践育人朝着既定轨道运行[14]。
(二) 架构“教学实践、双创竞赛、志愿服务、实习实践”四轮驱动的实训平台
研究生实践育人实训平台的制定过程中,主要遵循三条原则,即适宜化原则、梯级化原则和协同化原则,重点围绕教学实践、双创竞赛、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践四方面,努力实现四轮驱动。
一是教学实践方面,该方面侧重于在研究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对培养计划内的教学实践环节的学习,以及对于培养计划外相关实践知识的掌握运用,并能够充分利用好校内研究生课程实验教学平台资源,各高校各院系均有各具特色和特定功能的实验室,要让校内实验室的使用活起来、打通起来,让研究生真正共享到校内实验室资源,增强教学实践育人成效。
二是双创竞赛方面,在“理工创客、理工智谷、理工智造”三大支撑体系和创新创业取得良好成绩的背景下,以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国研究生十一项创新实践主题赛事和“创青春”创业大赛为依托,搭建校内研究生双创竞赛思维导图,引导有志向的研究生积极参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力。
三是志愿服务方面,志愿服务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充分发掘和借助研究生志愿服务资源,结合研究生群体的专业优势和实践优势,充分发挥研究生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在研究生志愿服务中,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契机,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为抓手,重点助力做好研究生支教团建设工作,助力“研支团”志愿服务续航工程,探索和实践以志愿服务为路径的研究生实践育人模式。
四是实习实践方面,实习实践是研究生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结合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充分整合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工作站资源和行业资源,大力实施推进就业创业见习“百岗行动”计划,引导研究生前往行业企业和政府单位实习见习,同时乐于前往科研基地学习和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实践,以提高毕业研究生行业就业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实现提升实践育人的层次和效果。
(三) 建立“考核评价和宣传推广”的循环反馈机制
研究生实践育人的效果需要检验和推广,作为整个体系的最后验收环节,需要投入精力思考总结。考核评价机制是通过评价对象、评价时间、评价内容、评价目标等多重影响因素协调建立的,可通过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形成评价—反馈—优化—再评价闭环体系,是检验实践育人效果的关键;考核评价侧重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评估,需要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科研水平、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表现全面考量,并细化二级指标和观测点,以保障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宣传推广机制是研究生实践育人构建路径的最后环节,需要系统梳理整合实践育人成果,定性定量、横向纵向多维度展示育人成果,实质是成果宣传共享,目的是提升研究生实践育人效果。
四、 结 语
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的正向作用发挥,关键在于协调好家庭、学校、社会和研究生综合力量,建设出科学、合理、高效的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和平台。搭建“组织、制度、基地、经费、激励、队伍”六面联动的保障平台,架构“教学实践、双创竞赛、志愿服务、实习实践”四轮驱动的实训平台,以及建立“考核评价和宣传推广”的循环反馈机制,是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的关键实践路径。从内涵特质、影响要素、实践路径三重维度构建研究生实践育人路径与平台,能够为开展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提供现实指导,能够为高校及其教育管理部门促进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制定合理的制度、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从而做到切实增强高校研究生实践育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