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大澂致潘曾莹未刊信札考释

2021-12-04李文君

关键词:墨梅信札吴氏

李文君

(故宫博物院 故宫学研究所,北京 100009)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吴大澂致潘曾莹信札5通,系20世纪50年代由国家文物局调拨入藏,此前从未公开对外刊布,不为学界所知。现将其整理发布以惠学林,并作简单考释。

一、信札寄收人介绍

寄信人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同治七年(1868)二甲第五名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从同治十二年(1873)起,历任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吉林三边事务帮办大臣、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吴大澂毕生醉心于古物的搜集与研究,善绘画,精篆籀,撰有金石学与古文字学著作多种,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者与书法家。

收信人潘曾莹(1808—1878),字申甫,号星斋,江苏吴县人,潘世恩次子,潘祖荫二伯父。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吏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等职。工于诗词,擅长绘画,撰有《小鸥波馆诗钞》《红蕉馆诗集》《小鸥波馆词钞》《鹦鹉帘栊词钞》《小鸥波馆文钞》《赐锦堂经进文钞》《蓼莪余咏》《墨缘小录》《小鸥波馆画识》《小鸥波馆画寄》《小鸥波馆题画诗》《红雪山房画品》等著作。

吴大澂与潘曾莹有多重关系。首先,二人是同乡。吴大澂与潘曾莹都是苏州府吴县人,且吴大澂所属的皋庑吴氏与潘曾莹所属的大阜潘氏,最早均是从徽州府歙县迁移到苏州定居的。其次,两家有通家之好。潘曾莹长吴大澂两辈,与吴大澂的外祖父韩崇是好友,经常作诗词相互唱和。再次,二者有师承关系。潘曾莹之侄潘祖荫为吴大澂会试时的复试阅卷大臣、殿试读卷官,二人均有金石之好,故吴大澂尊其为夫子,尊潘祖荫之父潘曾绶为太夫子,尊潘曾莹为太世伯。最后,像多数苏州文士一样,二人均嗜好诗画。吴大澂擅诗,撰有《鉴古集》《西车酋集》《皇华集》《使湘集》《林下集》等诗集,后由其孙吴湖帆汇集为《愙斋诗钞》,而潘曾莹也著有《小鸥波馆诗钞》等。二人的诗集中均有大量的题画诗作,潘曾莹还撰有专门的《小鸥波馆题画诗》。另外,吴大澂与潘曾莹均精于绘事,所绘画作多为时人称赞。作为长者,潘曾莹对后辈吴大澂多有提携。吴氏曾为潘曾莹临梅花道人(吴镇)长幅,潘曾莹称其画作“用笔苍润,饶有气韵”[1]。对吴氏临摹的黄公望《九峰三泖读书图》,潘曾莹题款中有“纵横跌宕,绝无模仿之迹,而用意运笔力追古人”[2]316的赞许。吴大澂的绘画技艺也得到潘氏的点拨。在为名医费绍祖(哲甫)所绘山水册题跋中,吴大澂说:“作画贵有士夫气,古今一理也,然非谓淡墨渴笔便涉雅趣。曩晤潘星斋侍郎,述及戴文节论画语云,画家酝酿既深,即楼台殿阁金碧辉煌,亦何尝不雅,何尝无书卷气耶!”[2]344

对吴大澂与潘曾莹这种复杂的关系,目前学界还没有人关注。李军的博士论文《吴大澂交游新证》有很长篇幅论及吴大澂与潘祖荫的亲密关系,但并未专门涉及潘曾莹其人。[3]蔡星仪在《道咸“金石学”与绘画——从潘曾莹与戴熙的两个画卷谈起》一文中提及,潘曾莹所绘《梅花湖石图》上有吴大澂所题边跋。[4]战国栋在《晚清苏州潘家书画鉴藏研究》一文中提及潘曾莹与吴大澂的书画鉴赏交流,但作者不甚明了二人的辈分关系,也没有考虑二人的年龄差距,得出“吴大澂丰富的藏品,以及二人的知识交流与互换,无疑会对潘曾莹的书画鉴藏产生一定的影响”[5]这样不恰当的结论。对吴、潘二人的信札往还,学界亦无人谈及。在此背景之下,故宫所藏这5通信札就显得尤为难得,对研究吴、潘二人交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信札考释

1.承示佳什,恰是耿庵先生地位,即题墨梅册,亦无不可。大澂读之,未免增黄垆之感。宝铁旧藏名迹,百不见一,无可问矣。去岁所得墨梅册,容再送呈求题,以续墨缘,不胜感幸。肃复敬请星翁太世伯大人箸安。再侄大澂顿首。六月初五日。

吴大澂晚潘曾莹两辈,从老师潘祖荫处论,以“太世伯”称潘曾莹,以“再侄”自称。耿庵指金俊明(1602—1675),字孝章,号耿庵,江苏吴县人,书斋名春草闲房。金耿庵“精书法,画墨梅及诗歌古文辞无不臻妙,著有《阐幽录》二卷,《康济谱》二十六卷,《春草闲房诗文集》若干卷”[6]。其居所春草闲房在苏州双林巷,后辗转归皋庑吴氏所有,吴大澂就出生于此。吴大澂在《王石谷〈春江晓别图〉》的诗注中说:“吾家双林里故宅,为金孝章春草闲房旧居。先大父[注]指吴大澂祖父吴经堃,号慎庵。曾藏奚蒙泉[注]指奚冈(1746—1803),字铁生,别号蒙泉外史,安徽歙县人,寄居杭州,工书法,擅篆刻,西泠八家之一。先生所画《春草闲房图》卷,兵燹后失之。”[7]26潘曾莹在《奚铁生〈春草闲房图〉为吴清卿大澂题》诗序中说:“春草闲房在双林里,高士金耿庵故宅,郭匏雅先生得之,嘱奚铁生绘图,今其宅属吴氏,并图亦归于吴清卿,将重付装池,并征题咏焉。”诗云:“寂寂高人宅,犹留屋数椽。沧桑已陈迹,翰墨总前缘。春草寻诗梦,冬花证画禅。林亭欣得主,莫漫感云烟。”[8]131郭匏雅指郭毓圻,号匏雅,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官国子监学正,撰有《春草闲房集》,“画工山水,师董源,不多作,善鉴别古人名迹”[9]。金俊明故宅在乾隆年间归郭毓圻所有,郭氏所著诗文集亦以春草闲房为名。另外,郭氏委托奚冈绘《春草闲房图》以纪实。后来春草闲房故址及奚冈绘《春草闲房图》均归吴氏所有,潘曾莹应吴大澂之邀,为《春草闲房图》题跋。

宝铁指宝铁斋,吴大澂外祖父韩崇的书斋。韩崇(1783—1860),字履卿,吴县人,“性嗜金石,耽吟咏,工书,著有《宝铁斋诗集》《宝铁斋金石跋尾》”[10]。宝铁斋藏品丰富,吴氏从小徜徉其间,对其印象极深。在太平天国占领苏州期间,韩崇在逃难途中病逝,宝铁斋藏品也散失殆尽。江南秩序恢复之后,吴大澂辗转搜求到宝铁斋旧藏的金俊明所绘《墨梅册》,重睹旧物,感慨世事沧桑,有“黄垆之感”,遂请潘曾莹题识,以续墨缘。

就春草闲房旧主人金俊明的诗作,潘曾莹与韩崇曾作诗唱和。潘曾莹《题〈金耿庵先生手书诗钞〉》云:“不寐道人写诗处,闲房春锁似禅龛(先生所居为春草闲房)。梅花清冷杨无咎,兰草飘零郑所南。阅历沧桑剩遗墨,招邀猿鹤共幽探。湘弦鼓罢谁同调,夕照苍凉落木庵。”[8]129韩崇的和诗题为《题〈金耿庵先生自书诗稿册〉次潘星斋少宰韵》,诗云:“闲房指点双林里,剩稿丛残供佛龛。几度冬花复春草(《春草闲房诗集》,刻于康熙年间),两人雪北与香南(册中有题落木庵诗)。遗珠沧海谁穷索,破屋空山记昔探。结社尚留真面在,诗魂应恋旧吟庵(先生与郑桐庵[注]郑桐庵指郑敷教(1596—1675),字士敬,号桐庵,江苏长洲(今苏州)人,著名学者。及先高祖贞文公[注]贞文公指韩崇的高祖父韩馨,字幼明,复社成员,号少微真人。明亡后高隐不仕,著有《绀雪堂稿》《洽隐园遗墨》等。结社广生庵,写《三友图》小影)。”[11]故宫博物院藏有韩崇此诗原稿,诗云:“闲房人指双林里,遗稿丛残供佛龛。几度冬花复春草,两人雪北与香南(用蒙叟[注]蒙叟指钱谦益。赠徐元叹[注]徐元叹指徐波,落木庵为其居所。诗意)。沉珠沧海谁穷索,破屋空山记昔探(十年前曾访落木庵)。结社尚留真面在,诗魂应恋旧吟庵(先生与郑桐庵及先高祖贞文公结社广生庵,写《三友图》小影,久藏于家)。题金耿庵先生自书诗草,和星翁二兄少宰大人原韵,即请正定。韩崇呈本。(钤朱文‘履卿’长方印)”[注]故宫博物院藏韩崇致星斋题诗草,文物编号:新00184153-47/72。

2.赐题墨梅册,谨读数过,心佩莫名,足为是册增重。感谢感谢。先外祖诗,似未刻入宝铁斋稿,拟即录入册后,并志缘起,以存遗迹,幸甚幸甚。肃复谨谢,敬请星斋太世伯大人箸安。再侄大澂顿首。六月初九日。

此信紧接前信,吴氏对潘曾莹给宝铁斋旧藏金俊明《墨梅册》题识表示感谢。潘曾莹《吴清卿太史嘱题金耿庵先生〈墨梅册〉》诗(以下简称“墨梅诗”)之一:“笔墨中含太古春,独从枯寂见精神。荒山老屋无人问,此是先生自写真。”诗之二:“铁杆冰姿画里看,只应老鹤伴清寒。远游松与恒轩竹,合共西庐结古欢(曾见先生为西庐老人画梅,归藏写竹,钦楫写松,先生题诗于上,并记云:‘恒轩画竹后,复乞远游写松,呈西庐先生。’盖归字恒轩,钦字远游,皆吴中高士也)。”诗之三云:“昔年曾读手抄诗,冰雪襟情想见之。一例高风怀涧上,老梅花下煮茶时(曩见徐俟斋先生山水小帧,一人坐梅花下,一童子理茶具,题曰《山斋煮茗》,为齐梅麓前辈所藏)。”[8]147诗注提及的西庐老人指太仓人王时敏(1592—1680);归藏指昆山人归庄(1613—1673);钦楫,字远游,吴县人,“洞彻经史,放志自适,寓居僧舍,终身不娶,写山水饶秀韵”[12]307。据此,金俊明为王时敏绘制《梅花图》时,又请归庄写竹,钦楫写松,三人合璧,成就佳作。徐俟斋指徐枋(1622—1694),字昭法,号俟斋,江苏长洲人,“隐居灵岩山之上沙五十余年,虽穷饿,馈遗不受,闲作书画以自给”[12]285。齐梅麓指齐彦槐(1774—1841),字荫三,号梅麓,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曾任苏州府同知。

关于这两封信札的写作时间,从札内诗文唱和的情况来看,写信时吴大澂与潘曾莹应同处一地。自咸丰八年(1858)三月离开苏州入都之后[13],潘曾莹一直在京居住,直至病逝,未再回苏州。据此可以推知,写此信时,吴大澂也应在北京居住。这两封信都写于六月,从《吴愙斋年谱》与《吴大澂日记》的记载来看,吴大澂六月份在京居住的主要有6年,分别是同治四年(1865)、同治六年(1867)、同治七年(1868)、同治十年(1871)至十二年(1873)。

从潘曾莹的诗作也可推断信札的写作时间。信札提及的墨梅诗被收入潘曾莹的诗集《小鸥波馆诗钞》卷十一。诗题中的“太史”一词是清代对翰林的尊称。《小鸥波馆诗钞》中的诗作是按创作时间编排的。墨梅诗前的第二首诗题为《同赵益甫(之谦)胡荄甫(澍)游龙树寺用前韵》[8]147,胡澍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中旬[14]80,可见墨梅诗只能作于同治十一年八月之前。墨梅诗的后一首题为《张午桥嘱题〈我园感旧图〉》,诗序云:“午桥与许海秋同年同寓宣武坊南傍,有别墅颜曰‘我园’,海秋病殁,午桥将之任廉州,绘图索题。”[8]147午桥指张丙炎,海秋指许宗衡。张丙炎,字竹山,号午桥,又号榕园,江苏仪征人,咸丰九年(1859)进士,同治九年(1870)八月补授广东廉州知府[15]。由此可进一步推知墨梅诗应作于同治九年八月之前。

综上,信札的写作时间段可排除同治十年至十二年,只剩同治四年、六年或七年三个选项。进一步分析,同治四年春,吴大澂与弟吴大衡、表弟汪鸣銮一起进京参加会试,结果汪鸣銮考中,吴氏兄弟双双落榜,八月即返回苏州。落榜后心绪不佳,加之要匆匆返乡,吴氏似无作画吟诗的心境。同治六年五月,吴氏再次入都备考,暂寓彭祖贤家兼任家庭教师,备考加上塾师工作,使他心无旁骛。而同治七年(1868)春,吴氏高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春风得意,诗画风流,顺理成章。另外,同治七年吴氏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也与潘曾莹称其为“太史”相符。综合来看,这两封信札应写于同治七年六月。

3.太世伯、太夫子大人台右:前由芍翁交来南中呈稿,因宕户私开禁山,急宜勒石封禁,现拟公信稿一纸,送呈裁削,并请开示称谓,以便转交芍翁缮发。肃泐敬请福安。世再侄门下晚生吴大澂顿首。六月廿四日。

太世伯指潘曾莹,太夫子指潘曾绶。芍翁指彭祖贤(1819—1885),字兰耆,号芍庭,江苏长洲人,大学士彭蕴章第四子,咸丰五年(1855)举人,历官顺天府尹、江西布政使、湖北巡抚等。同治元年(1862)至三年(1864),吴大澂进京准备顺天乡试期间,曾在彭宅处馆;同治六年(1867)至七年进京准备会试期间,又在彭府做西席。宕户指采石工人。清军收复苏州之后,社会秩序的完全恢复还有待时日。“宕户私开禁山”,破坏山林,引起当地士绅不满,他们联名向苏州籍京官求援。以彭祖贤为代表的苏州籍京官拟发文公告,禁止“私开禁山”。公告初稿由彭宅西席吴大澂起草,交经验丰富的潘曾莹、潘曾绶昆仲审订格式、称谓等无误后,再由彭祖贤正式发回苏州。从吴氏代彭祖贤起草信稿的情况来看,此信应写于同治六年或同治七年吴大澂在彭宅处馆期间。

4.戒坛两松歌,读之亦净净有云气。觉鹤巢作尚多粘滞之痕,他日图成,当再呈请教正也。手复敬颂星斋太世伯大人福安。再侄大澂顿首。

戒坛指京西的戒台寺,以古松闻名,京中仕人多有题咏。潘曾莹、吴大澂、许玉瑑等人一同游览戒台寺后,潘曾莹与许玉瑑作诗,吴大澂作画,纪念此次游览。潘曾莹所作“戒坛两松歌”,未收入《小鸥波馆诗钞》,其情不详。潘氏另有《陈培之户部(倬)游西山潭柘、戒坛诸胜,于僧寮见张温和公游西山诗二首,向僧乞归,装潢成幅嘱题》诗云:“一榻万松颠,游踪四十年(温和公于庚寅年游西山,归以《看山集》一卷见示,‘下榻万松颠’,公夜宿戒坛句也)。梦痕山翠里,诗语佛灯前。泉石招吟侣,烟霞证墨缘。羡君桑下宿,赚得碧云篇。”[8]151此诗亦描绘戒坛古松,从中可窥潘氏诗风。

鹤巢指许玉瑑(1828—1894),字起上,号鹤巢,原名赓飏,字虞臣,江苏吴县光福镇人。[16]同治三年与吴大澂一起中举,屡次会试不第,后捐资入仕,长期在京生活,任刑部郎中等职。许玉瑑之诗题为《戒坛四松歌》,收在其诗集《诗契斋诗钞》中。

据《吴愙斋年谱》记载,同治十一年(1872)秋,吴大澂偕彭祖贤游潭柘、戒坛。在致妹夫沈树镛的信中,吴大澂说:“弟入秋以来,碌碌无足述,日前偕芍亭游潭柘,略添画稿。戒坛有古松四株,乃与吾乡司徒庙古柏相配,约略图之。山中红叶,恰醉新霜,古木危崖,琳宫绀宇,大似二赵粉本。虽不及华峰之奇峭,而长安人海中,发此清兴,觉尘襟为之一涤。”[14]80此封信札无时间落款,从吴氏对沈树镛提及为戒台古松绘图的情况来看,当写于同治十一年前后。

5.星斋太世伯赐画墨梅,有“青芝山畔旧游地,归思往往萦乡园”之句,用绘一图奉呈,岁除忽遽,未及题句,补作是诗,敬和原韵,并求诲正。

我昔系棹崦西村,空山月白冷梦魂。不见梅花见古柏(两游邓尉,未及花时),落云满地苍烟昏。年年卧游托图画,空吟春草怀故园。长安岁莫多尘事,喜随杖履春风温。尺幅老梅干如铁,寒香拂拂凝朝暾。欲以残缣写乡思,时闻索逋人叩门。画里无诗愧未工,披图一笑两忘言。爆竹满街莺燕语,短歌聊侑花前尊。癸酉新正三日。再侄吴大澂呈稿。(朱文方印:吴大澂;白文方印:清卿)

据诗尾落款,此信札于癸酉(1873)新正三日(正月初三)写于北京,是吴大澂就潘氏诗作所作的和诗。潘曾莹为吴氏绘制《墨梅图》并题诗,吴氏绘《青芝山图》回赠,并在画上题此诗以和潘氏原韵。吴氏此诗完整地收入《愙斋诗存》,诗题为《为潘星斋太世伯画〈青芝山图〉,即和赐画墨梅原韵》[7]44-45。青芝山,在苏州光福镇邓尉山西,以梅花取胜。潘曾莹有《青芝山》一诗云:“晓山青四围,日出烟未破。中有幽栖人,松阴裹云卧。”[8]130

潘曾莹赠吴氏原诗《为吴清卿太史画梅三用前韵》,诗云:“江南烟水梅花村,翠禽啼醒诗人魂。碧溪鳞鳞照清影,暗香漠漠浮黄昏。青芝山前旧游地,往往归梦萦乡园。春明亦复盛花事,终觉气候殊寒温。为君放笔作此画,晓窗墨气含初暾。风炉石铫好位置,白云绕屋山当门。平生冷赏几同调,清泠一卷冰雪言。何当卜宅万花海,与君共醉玻璃尊。”[8]152诗中“青芝山前旧游地,往往归梦萦乡园”一句,相较吴氏提及的“青芝山畔旧游地,归思往往萦乡园”,文字上略有出入,当是收入诗集时修改润色所致。潘曾莹收到吴氏画作与和诗之后,又作诗回赠,诗题为《予为清卿画梅并系以诗,有“青芝山前旧游地,往往归梦萦乡园”之句,清卿绘图为赠,赋此奉酬,四用前韵》,诗云:“探梅忆昔居山村,天寒炼此冰雪魂(予旧有《邓尉探梅图》)。繁英照天枝拂水,冷光一洗烟岚昏。软红蹩躄逾十载,谁欤风景图家园。翰林书法妙平远,写此水软兼山温。濛濛一白渺无际,但觉花气浮晴暾。江山大好不归去,空负老鹤看柴门。寒香昨夜入诗梦,展卷白云欣晤言。花前同话故乡思,且共明月浮金尊(时清卿斋中盆梅盛放)。”[8]152-153

三、余 论

吴大澂致潘曾莹信札,内容以书画鉴赏、诗词唱和为主。写这些信札时,作为后起之秀,吴大澂刚步入仕途,任职的翰林院公务清闲,使他有大把时间经营自己的爱好。潘曾莹当时已致仕,在京闲住,乐得与同乡后辈诗画往还,对吴氏这样的才俊,自然更是另眼相看。再加上两人的多重关系,他们的诗画唱和超越了辈分与年龄差距,融洽而温馨。

吴大澂与潘曾莹翰墨唱和的中心议题,主要是家乡苏州的风物与景致。同治年间,苏州所在的环太湖地区经历了太平天国的战火与战后社会秩序的渐次恢复,对家乡的这种沧桑变化,在京的苏州籍官员给予强烈关注。宝铁斋藏品的聚散,春草闲房的几易其主,青芝山畔的梅花,都成了他们形诸笔端的寄托。这些信札,对我们了解这一特殊时期苏州籍京官心系家乡的心态有一定的意义,对丰富补充顾廷龙先生《吴愙斋年谱》的内容也有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墨梅信札吴氏
爱在人间
——弘一法师、丰子恺大师书画、信札手稿展
我就是我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旧时信札
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北宋宰相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名人书信拍卖为何逆势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