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1-12-04黄宁花

关键词:思政课对象思政

黄宁花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理应“坚持在改进中加强”[2],在创新中提高,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1],并明确提出了思政课守正创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这些都为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笔者将以新的历史方位为出发点,探讨高校思政课守正和创新的必要性及其实践路径,旨在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满足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与期待。

一、守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基础

守正,就是要把准方向、找准问题、守住根脉、站稳立场,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守优良传统,恪守正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守正,就是要继承和发展传统高校思政课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根本遵循、指明前进方向、明确奋斗目标。

(一)传统高校思政课的经验积累与总结

传统高校思政课是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背景和具体的教育目标、任务而展开的,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但在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存在的价值。为继承和发扬传统高校思政课的优良传统,需对其经验进行必要的梳理、概括、总结。

第一,传统高校思政课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既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3],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发展的行动指南。作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自开设以来就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把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职责,积极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想确保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就需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直面各种错误思潮和言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逻辑的力量激励人,用理论的力量感召人,从而巩固教育对象的共同思想基础,开创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的新局面,让教育对象真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第二,传统高校思政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既是高校办好思政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思政课健康发展的‘主心骨’和‘引擎机’”[5]。传统高校思政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积极贯彻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并在教学过程中宣传解读党对高校思政课的建设要求,讲清政策,讲明道理,讲透学理,注重将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效融合。高校思政课要紧紧围绕党的各项教育方针和重要指示,解读和传达好相关时政热点问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1],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第三,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检验的方法。思政课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虽然适应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等产生的,但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可以超越生成的具体条件相对独立存在”[6],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仍可继续沿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值得推广的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讲授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更为全面、深刻、准确地了解教材、掌握教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质量。

第四,传统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原则是在实践中总结的原则。传统高校思政课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总结了诸多教学原则,其中有部分教学原则是值得长期坚持和沿用的,特别是以下两种原则:一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政课只有成为正确引导教育对象、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的“武器”,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受到教育对象的追捧和热爱。二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既是在长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需坚持的正确原则。思政课教师只有率先垂范、教之以爱、育之以礼、启之以智、导之以行,才能真正感染、赢得学生,使“思政课的内容和方法从天上回到人间”[7]。

(二)继承传统高校思政课需防范两种倾向

一是全盘接收。传统高校思政课虽有可取之处,但无视历史条件的变化,一味地固守传统、照搬照抄,不根据教育目标、环境、条件的变化来研究新情况、创造新方法,其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二是全盘否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传统高校思政课的某些内容和方法将难以适应新情况、新环境,但并不代表所有内容、方法等都是不可取的,不能以此贬低甚至全盘否定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效用。因此,继承传统高校思政课,应摒弃全盘接收和全盘否定的绝对主义态度,要坚持用科学的观点看问题,做到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客观看待高校思政课的古今,取精去糟,择善而从。一方面,要树立辩证思维。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到守正既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抛弃传统,而是根据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和现实环境的变化,继承和发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适用的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做到既克服又保留,因地、因时制宜,推动高校思政课“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另一方面,要树立创新思维。思政课教师应勇于突破传统高校思政课的局限,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创新的思维和实践,从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出发,不断总结旧经验、研究新方法、创造新经验、破解新问题。

二、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关键

创新就是立于时代潮头,与时俱进、向前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就是要求新、求变、求改进、求发展。创新高校思政课并非否定或抛弃传统高校思政课,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一)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断加强改革创新是办好思政课的生命力所在”[8],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环节。传统高校思政课虽有其继续存在的价值,但不乏失去存在价值且亟待更新、替代的部分。

一方面,思政课创新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条件等都发生诸多变化,因此,高校思政课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改革创新的时代脉搏相适应。这既是高校思政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活力、发挥新作用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指南和科学遵循。当然,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并非否定传统高校思政课,而是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增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另一方面,思政课创新是破解现实困境的需要。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目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传统高校思政课已有经验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新情况时,高校思政课就需寻求新的突破点,找到新的支撑点,获得新的动力源,使之适应新问题、新情况、新环境。因此,无论是继承还是改革传统高校思政课,都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试验,持续探索,摸索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方法、新内容、新形式、新载体等,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方法、形式、载体,推动高校思政课在改革创新中获得新发展。

(二)创新是对传统高校思政课的扬弃

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是对传统高校思政课的合理扬弃,即对传统高校思政课加以改造和创新,使之适应新环境、新对象,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但是,创新和发展传统高校思政课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继承传统高校思政课的合理成分。高校思政课是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因此,高校思政课创新不能凭空进行,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方面,要高站位、高标准、宽视野,应在总结传统高校思政课经验的过程中认识规律、把握方向、指导现实、探索未来,在继承传统高校思政课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应以批判性眼光并结合实际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对传统高校思政课进行合理分析、研判,取精去糟,为高校思政课创新提供守正的基础。

二要借鉴传统高校思政课的经验教训。批判继承传统高校思政课并不是仅仅为了继承传统高校思政课的合理成分,也是为了总结传统高校思政课的经验教训,分析其中的不足,并以此为鉴。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只有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继承、借鉴传统高校思政课的合理成分,以及吸取经验教训,才能真正获得新突破,实现新飞跃。那种要么全盘吸收要么全盘否定的态度,对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和发展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坚持守正创新:高校思政课发展的依归和活力

守正是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根基,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发展的动力,唯有坚持守正创新,高校思政课发展才有依归和活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今后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9]

(一)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创新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通过稳步推进、持续深化、整体总结、动态完善使课程更具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第一,稳步推进: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思想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鲜明特征,反映了高校思政课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一方面,要加大优质思想性教学资源的供给。没有思想性的思政课,容易偏离正轨,出现失真、失语、失之偏颇等问题,因此应着力扩充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竭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度,使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有效性得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要解读好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就需教师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做到精通、悟透、用好思政课教材,并辅之以典型的生活案例,为教学对象提供具体、生动、深入的学理分析,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吸引力,满足教育对象对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期待。

第二,持续深化: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内核,反映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论和遵循。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一方面,要把握好高校思政课的理论要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0]高校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与时俱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相关成果,推动党的方针政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以提高教育对象的理论自觉。另一方面,要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影响和决定着思政课的理论性,为此,教师应努力在专、精、深上做文章,将高深的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再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传授给教育对象,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接地气,将理论讲清、讲准、讲透、讲活,从而让思政课教学内容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第三,整体提升: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亲和力是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求,是其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前提和基础。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一方面,要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教师是否具有亲和力将直接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因此在改革创新思政课的过程中,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培养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素养,增强其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引导其用扎实的学识影响人、真挚的情感打动人、高尚的人格感染人、生动的形式吸引人,从而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等的亲和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应紧贴教育对象需求实际,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迎合教育对象所思、所想、所愿,实现从说教式教学向情景体验式教学的转变,进而构建富有亲和力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四,动态完善: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针对性是高校思政课的现实需求,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由于新时代的教育对象具有爱好多元、性格各异等特点;因此不论是从教育对象的个体性格及其个体需要出发,还是从个体接受能力出发,都需教育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予以区别对待。由此,高校应从时代特点和教育对象特点出发改革创新思政课。一方面,应以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将高校思政课发展的着眼点放在让教育对象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发展上,使高校思政课更接地气、有人气,让每个教育对象都能在各自的最佳发展点上得到最有利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仔细分析他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追求和性格特征,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学有所想,我有所应,学有所求,我有所供,让课堂真正回归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要,实现“各美其美”。

(二)坚持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赋予高校思政课新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1]高校思政课必须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增添新活力,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载体使教学内容贴近化、方法灵活化、课堂多样化,让高校思政课观念新起来、方法活起来、内容实起来、载体多起来、师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

第一,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理念更新是前提。一方面,要变革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强化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力度、效度、广度和深度,应先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转变他们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态度,纠正他们对思政课教学的认知偏见,指导他们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使他们自觉提升教学素养,夯实科研功底,重塑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把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上来。另一方面,要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改革创新思政课的重要性、紧迫性,积极突破原有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突出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第二,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育目标和任务而采用的一切手段或办法,是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桥梁。没有科学、完备的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就将难以实现。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一方面,要对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及行为习惯进行分析,探索一元向多元转变的教学方法改革,综合采用多样化且符合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形成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时代需求与教育对象需求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量体裁衣,以实现师生良好互动。另一方面,要将传统育人智慧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思政教学平台,探讨思政课教学新途径、新手段、新方法,以解决新问题、满足新需求,将新技术与思政课相融合,助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第三,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恰当与否,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不断赋予教学内容新的时代元素,使之具有前沿性、时代性。一方面,要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需求的契合性。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以教育对象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供给侧与需求侧间的耦合度,使之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要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高校思政课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课程,应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等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时效性、科学性、可读性,做到贴近政策、贴近时事、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增强教育对象的政治意识、国家意识。

第四,拓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载体。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载体具有极强的中介性,即当一种理念或思想要传递给教育对象时,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且不同的载体形式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不同的效果。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必须不断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一方面,要善用传媒载体。借助网络等媒介发声,积极抢占话语权,加大高校思政课教学信息的网络传播量和覆盖面,将教学载体从有形的课堂拓展到无形的云端课堂,从有限的书本拓展到无限的网络等,让教育对象随时随地接受隐性思政教育。另一方面,要丰富活动载体。通过开展融知识性、趣味性、渗透性、启发性于一体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教育对象亲临其境、亲自感受、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受教,在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行中达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课对象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