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现状与图景

2021-12-04蒋永发

关键词:政党建构中国共产党

蒋永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91)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2]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引发了国内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热潮。

截至2020年12月,已经出版的以“中国共产党形象”为主题或密切相关的著作主要有6本,分别是:《新时代大党形象》(程美东等著)、《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高晓林、谈思嘉等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基于国家利益的研究视角》(刘艳房著)、《权力的辩护: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段功伟著)、《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于运全主编)、《做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形象》(周永学编著)。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著作研究视野较为广阔,其中既有剖析中国共产党国内大党形象的理论宣介读本,同时也有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进行研究的理论探讨著作。期刊论文方面,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统计,以“中国共产党形象”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共400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有61篇。

学者们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和研究视野出发,围绕“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具体建构、现实挑战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探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耙梳、归纳、评析当前国内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前瞻,冀望推动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党的形象的科学内涵研究

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科学内涵,是党的形象研究的逻辑起点。当前学者们主要从概念辨正与内涵特质两个向度对党的形象进行内容解读。

(一)概念辨正论

第一,从主体向度看,张杰认为,党的形象包含两个主体,一个是政党形象塑造的主体,另一个是政党形象评价的主体。一方面,党员作为党组织的构成细胞,是政党形象塑造的主体力量,党员形象直接关系党的形象[3]。另一方面,党的形象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广大人民群众是政党形象的评价主体。段功伟指出,党的形象是广大党员与人民群众以及国外公众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及各项实践成果给予的总体评价和综合认定[4]。孙景峰等强调,政党形象本质上是一种主客体认识关系,党的形象生成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客体认知的制约影响,但主体仍是基本前提与重要基础[5]。

第二,从内容层面看,吴阳松认为,所谓党的形象,就是指民众以政党的理念、纲领、行为及党员风貌等客观要素为基础而形成的对政党相对稳定的评价认知与总体印象,是政党品质特征在实践活动中的外在彰显[6]。张宁认为,党的形象是社会的政治文化产品与公共精神品牌,就内容而言,既包括政党的内在气质和外观形象,又包括政党的自我期望形象和实际形塑形象[7]。刘非等强调,要正视党的形象建设中的核心要素(价值观)、腐败和效能要素(执政本领),在把握党的形象建设着力点的基础上捍卫党的历史形象,提升党的引领者形象,塑造党的良好国际形象[8]。

第三,从时间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形象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外在彰显与整体表现,不是既成的,而是在历史演进中逐步生成的。齐卫平指出,党的形象生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塑造于伟大民族复兴的实践过程,必须要处理好历史性与现实性、整体性与个体性、正面性与负面性、应然性与实然性等关系[9]。张杰则从更加宏阔的视角提出,党的形象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三维统一体,塑造良好政党形象应以党的历史形象为出发点,以未来形象为导向,塑造党的现实形象,从整体上推进党的形象建设[3]。

第四,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包含中国与世界两个向度,即既要高度重视党的国内形象建构,也要时刻关切党的国际形象塑造。罗嗣亮等认为,党的形象作为政党自身精神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整体表现,是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的有机统一[10]。中国共产党对内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培育良好的国内形象,接受国内人民群众评价;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力量,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接受国际社会评判[11]。张书林指出,推进党的形象建设国际化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之举。必须要强化对外宣传力,提升舆论影响力,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外政党形象建设的有益经验中塑造符合中国实际的立体清晰的东方大党形象[12]。

(二)内涵特质论

党的形象作为政党的属性、符号、党员队伍等因素,给党内外公众留下了相对稳定的综合感知和整体印象,具有丰富的内容。综合来看,“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国际大党”生动诠释与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内在特质。

1.以人为本,勤政亲民的人民公仆形象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立场作为核心价值立场,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罗嗣亮等认为,我们党所主张的“为民”,既不同于中国古代封建贵族恩赐式的“仁民”,也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选举动员式的“亲民”,而是一以贯之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积极创造美好生活,努力实现共同富裕[10]。张荣华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在建设布局上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深刻变化;在战略规划上明确了从“建设”到“建成”的目标转变,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坚定信心与庄严承诺,深刻彰显了我们党的宗旨性质与价值追求,为新时代继续塑造党的以民为本、亲民爱民形象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新的时代内涵[13]。孙景峰等强调,我们党在自媒体平台上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及时解决群众诉求,集中体现了党爱民、亲民、为民的形象[14]。

2.勇于追梦,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形象

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领导核心,始终把握时代旋律,紧跟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勇做改革创新的开拓者。程美东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世界大党,必须敢于拼搏、不畏艰险、砥砺前行。党自成立以来各项事业所获得的巨大进步,正是由于每名共产党员勇于追梦,不彷徨犹豫,不诿过于人,对工作认真负责[15]。张荣华等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为继续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生动展现了我们党开拓创新的形象[13]。

3.锐意进取,使命担当的民族脊梁形象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塑造了砥砺前行、使命担当的民族脊梁形象。程美东认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为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抛弃私心杂念,勇于做出自我牺牲,坚决克服一切困难,体现了我们党使命担当的良好形象[15]。李忠杰强调,党的一切成就都是在积极拼搏的进程中获得[16]。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不畏艰难,敢于担当,坚忍不拔,勇于创造,乐于奉献,把奋斗的精神和传统贯穿在一切行动中。郭德静指出,在探寻中国道路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扎根人民,跨过一道道坎、越过一座座山,冲破层层阻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生动彰显了民族脊梁的形象[17]。辛鸣认为,中国共产党之“大”绝不只是人数规模之大,而是力量之强大,信仰之伟大,功绩之硕大,是胸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由此而来的使命担当[18]。

4.立己达人,胸怀天下的国际大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19]陈曙光等认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尽苦难走向辉煌,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其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维护世界和平增添了中国力量;为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20]。蒋永发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实践举措,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有情怀、讲担当的国际大党形象[21]。

综上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具有丰富的内容与鲜明的特质。新时代必须要准确把握党的形象的科学内涵,在伟大实践过程中丰富党的形象内容特质,以不断将党的形象建设工程推向纵深,构建良好的政党形象。

二、党的形象建构的重大意义研究

党的形象是政党在全社会公开竖起的一面旗帜,是政党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关于党的形象建构的价值意义,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一)从维护政党权威、巩固执政地位的视野

政党权威是关系政党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沈传亮等认为,良好的政党形象有助于维护政党权威,强化民众政治认同,巩固政党合法性基础[22]。罗嗣亮等指出,政党权威是党永葆执政地位和核心领导地位的重要保障。世界范围内政党政治发展规律表明,政党形象作为影响执政党自身发展与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增强党的威信,提高党的战斗力,是任何政党保持长期执政的重要前提[10]。蒋永发强调,后疫情时代,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必须要有效防范政治风险,高度重视党的形象问题,这是党凝聚人民力量,夯实执政根基,永葆核心地位的应有之义[21]。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的良好形象在提高执政效率、降低执政成本、稳定执政环境等方面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从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感召力的视野

党的良好形象能够赢得公众的广泛认可与积极拥护,是夯实执政根基、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吴阳松认为,党的形象作用的日益凸显已经使其成为政党重要的软实力与衡量政党认同的风向标[23]。孙景峰等指出,政党形象作为一种执政软资源,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增进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5]。许正林等强调,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广泛的支持与认同,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塑造了“坚定的革命者形象”“改革的推动者形象”和“民族复兴的领导者形象”,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24]。由上可知,党的良好形象既是党巩固执政合法性,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法宝,也是政党能否赢得民众信赖和支持的试金石。

(三)从提升外交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的视野

党的良好形象不仅在国内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国际场域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孙景峰等指出,良好的政党形象可以为执政党提供安定有序的执政环境,有助于提高执政党的外交地位[5]。柳长青认为,国际民粹主义的兴起和中国威胁论等的甚嚣尘上,严重损害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25]。因此,要不断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伟大光荣的大党,一个深受人民拥护、令世界瞩目的政党,以充分展示出中国共产党自信、开放和担当的国际形象,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与世界影响力。程美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国际大党,不仅关注国内发展,也积极为世界和人类作贡献,担当起大国大党的角色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世界发展的新问题与新情况提出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若干中国方案,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中提升党的国际影响力[15]。

总的来说,党的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在政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有形”的作用。必须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重视党的形象塑造,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充满生机活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党的形象的具体建构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遵循其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的看就是要进行准确的形象设计,积极的形象塑造,有效的形象传播。

(一)形象设计论

塑造党的良好形象,首先要明确角色定位,进行形象设计。李忠杰认为,一个政党的“形象”与“样子”,根本上是由党的行为实践决定,是一个客观自然的生成发展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其发展,无所作为,而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形象设计和建设工作[16]。张宁指出,新时代的政党形象塑造需要创新学术想象,跳出过去政党“自塑”和大众传媒“他塑”的思维定势,在网络媒介环境中重新审视并设计政党形象塑造的研究思路[7]。许正林等指出,学习型政党的形象定位、自信开放的政党品质建构、亲民为民的政党形象呈现、勇于担当的政党魅力释放是构建党的形象的科学路径[24]。孙景峰等强调,有效宣扬具有代表性的执政理念,精心设计具有感召力的政党符号,充分发挥政党领导人的招牌作用,努力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塑造和保持良好政党形象的主要途径[5]。

(二)形象塑造论

马克思指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26]党的形象设计是第一步,关键环节是具体的形象构建。齐卫平认为,党的形象是应然性与实然性的有机统一,但具体构建过程中的实然展示与应然要求常常发生偏差,而党的形象不能只停留于应然性的认定,而应强化实然性的建设[9]。张静指出,党的形象塑造作为“行”(党的自身行为)、“塑”(党的形象塑造)、“传”(媒介传播)、“感”(大众感知)四维一体中的重要一环,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践履[27]。邓杰强调,党的形象塑造的保证机制是政党自身的实力。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可以通过社会整合、动员群众、影响媒体等途径推进自身执政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进而形成关于自身的良好印象和评价[28]。

(三)形象传播论

对于政党活动如何高效完美地转化成党的良好形象来说,传播环节非常重要。许正林等认为,党的形象传播是政党通过传播而建构起来的形象,包括呈现于传播介质中的形象、沉淀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进而经过公众舆论协商而确认的共识形象[24]。刘翔宇指出,政党形象在国际的有效传播不仅可以向海外受众施加影响,树立良好政党形象,还可以为维护政党利益、国家利益,为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有序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条件[29]。李冉提出,政治话语自主传播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式,新媒体正逐步掌控信息传播权。再美好的政治话语只有通过新媒体的过滤才能转化为民众朴素的政治认同。就此而言,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用新媒体的理念与技术手段生成并传播政治话语,以不断塑造良好政党形象[30]。

概言之,党的形象的生成构建有其独特的内在机理,离不开清晰准确的形象设计、科学严谨的形象塑造以及高效精确的形象传播。实践反复证明,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形象建构,广大群众才能深化对政党及其理念的了解与认同,才能将政党实践成果有效转化为真实、立体、清晰、全面的政党形象。

四、党的形象建构的现实挑战研究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与中国话语体系的逐步完善,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党的形象塑造与传播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挑战。

(一)基于党的形象建构动力弱化的视角

赵大朋认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建构动力主要由“内生动力”(即党对自身历史使命、阶级属性和宗旨意识的自我认知与清晰判断)与“外生动力”(即基于适应外部环境与压力而产生的动力)两部分构成。在党的形象塑造的现实境况中,内生动力往往得不到有效催化,而外生动力在逐步弱化,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党的形象建构动力的弱化趋势[31]。舒毅彪指出,个别党员干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脱离群众、贪污腐化,削弱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破坏了党的形象美誉度,增加了党的执政成本与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的形象的建构动力[11]。柳长青强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导致了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质疑党的光辉历史与伟大功绩,怀疑党的伟大领袖和革命先烈,渐进解构党的历史形象、弱化党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党的形象塑造受到巨大挑战和危害[25]。周大勇等提出,少数官员面对媒体不愿说(低调和内敛)、不敢说(怕“引火烧身”)和不会说(不懂新闻传播规律)的三种心态,是导致党的形象建构动力弱化的重要因素[32]。

(二)基于党的形象建构逻辑异化的视角

吴阳松指出,传统媒体时代的政党形象是“政党→民众”单向建构模式和“强势建构与弱势解构”传播格局。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线性的传播模式,创设出“民众—政党”的双向建构模式和“对话与互评”的传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政党形象的建构传播逻辑[23]。赵大朋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由于国家权力的影响与自上而下压力型体制的作用,党在塑造自身形象的进程中被行政化的逻辑所主导。这不仅扭曲了政党形象建构的一般性规律,还弱化了党在自身形象建构上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影响了广大民众对党的形象的接受度与认可度[31]。胡庆亮等认为,党的十八大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政党形象整体上并未同步提升。对此,必须要直面党的形象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转变现有的建构逻辑,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信任与支持,塑造立体全面的东方大党形象[33]。

(三)基于党的形象传播方式陈旧化的视角

传播方式是人类传递信息所采用的方法与形式,是党的形象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段功伟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形象建构的方式方法创新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以致不能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陷入“工具困境”[34]。赵大朋认为,形象塑造方式陈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党形象建构的话语体系僵化,体现在表达方式僵化单调,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表达内容较为宏大与严肃,针对性与现实性不足;宣传用语刻板传统,时代性与亲和力有待提升。第二,政党形象传播手段的创新性有待提升。这体现在习惯于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海报、条幅及标语等传统手段,对新技术的应用相对不足,并未对原有的宣传内容进行实质性的话语体系创新,使得现有传播方式的覆盖面、影响力与渗透力等都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31]。鉴于此,构建党的良好形象必须要与时俱进,在立足于电视电影、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传播平台和形式,尤其是自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媒介,以不断增长塑造本领,扩大传播范围,构建良好大党形象。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即党的形象建构能力弱化,这是主体性成因;党的形象建构逻辑异化,这是根本性肇因;党的形象传播方式陈旧化,这是技术性归因。下一步,必须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与聚焦式解剖,以明晰党的形象建构进程中的掣肘因素,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回应各种困难挑战,深入浅出地阐明党的形象塑造的价值旨归。

五、党的形象建构的提升路径研究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苦难走向辉煌,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良好而崇高的形象。但党的形象是一个具体动态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面对诸多干扰因素,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在破解各方难题中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党的形象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一)从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建构动力的视野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党的形象建设的诸多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执政本领,夯实执政根基。罗嗣亮等认为,塑造良好政党形象,首先必须要注重创造人民满意的执政实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只有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广大人民群众才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其次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上率下。领导干部是党的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党的形象最关键的人格化载体,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最后要“照镜子,正衣冠”以及“慎独慎微”,促进党员干部形象塑造常态化。党的形象构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必须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10]。王可园指出,党的形象优劣根本上取决于政党的自身表现。由于少数党员干部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贪污堕落,丧失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仰,败坏了党的光辉形象。因此必须要加强自身建设,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5]。胡柳娟强调,当前执政党自身形象构建面临着更大风险挑战,因此执政党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认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付出巨大努力,进行调适性塑造。在把握党的形象构建的内在规律、探寻党的形象塑造的科学路径中巩固现有形象成果,不断提升党的形象的建构动力[36]。

(二)从加强制度建设、提升保障力度的视野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严明纪律与有效机制是塑造党的良好形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胡庆亮等认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之策、长远之策,不仅有助于约束党员行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也有助于提升党员遵守组织纪律的自觉性与意识性,为改善与维护广大党员形象提供了制度保障与纪律支撑[33]。吴阳松强调,制度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新媒体时代的党的形象建构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的制度推进与根本的制度保障。一是要建构党的形象应急处理与修复机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形象监测与分析机制,三是要建立健全形象塑造与传播机制,四是要建立健全形象考评与惩戒机制[23]。孙景峰等从自媒体的运营和管理角度出发,认为要完善自媒体管理机制与运营机制,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努力实现自媒体的深度融合,保持其强大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引导力,以有效维护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14]。

(三)从创新传播方式、强化信息传递的视野

张宁提出,以往通过政党宣传机构“自塑”和大众传播媒介“他塑”的形象建设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代互联网生态环境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格局。如今应把政党形象作为一种精神品牌和价值传播载体来定位,并构建一种政党主导、公众参与、多元媒体互动的话语建构方式来进行塑造与传播[7]。罗嗣亮等认为,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来了解社会动态。因此,要实现党的形象的有效传播,就必须主动占领新媒体这一宣传平台,掌握新媒体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10]。吴阳松强调,要摒弃传统“管控”逻辑,树立“对接”理念,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和媒介执政力,处理好政党形象的“做”与“说”的关系,在应对、处置重大突发性媒介事件的同时能够积极维护与提升党的执政形象[23]。由上可知,创新传播方式和强化信息传递是加强党的形象构建的客观要求,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

一言以蔽之,塑造良好政党形象既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又要加强制度保障,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形象塑造传播的时效性,以构建崇高而伟岸的国际大党形象。

六、总结评析与研究展望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构建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课题。当前国内学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形象展开了多维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充分肯定研究成绩的同时,我们仍应清醒看到党的形象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着力调适、补足与改正。

(一)党的形象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既有研究成果看,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大体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理论研究的方法有待丰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是一项系统宏大的持久性工程,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方法理应多样化。但是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的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外交学、传播学等学科,从多学科综合视角进行理论探究的较为少见。必须指出的是,党的形象研究并非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专属课题,研究方法的单一化与研究视角狭窄化必然造成研究成果的同质化与片面化。另一方面,当前研究成果多为规范式的定性研究,具体呈现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内涵解读、构建路径、外部挑战、价值意义等方面,且部分研究成果流于简单化、表面化与标签化。一些文章著述的论证说理不透彻,文风不活泼,难以产生集体性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共识。

第二,理论研究的整体性有待加强,系统性有待提升。就目前研究成果看,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视域不够宽广,内容蕴含不够全面。比如,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形象时亦涉及到国家形象、民族形象以及国外政党形象,但都着墨不多,并未展开全面细化的比较研究来增强论证说服力。接下来要提升研究视角和扩大研究场域,积极主动将党的形象与民族形象、国家形象、国外不同类型国家政党形象进行横向剖析,在对比研究中获取有益成果,不断促进党的发展建设。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整体宽泛的概括性研究较多,而缺乏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历史形象的挖掘,下一步就研究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方面还需要加以强化。

第三,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有待提高。学术研究的创新性意味着研究人员必须在对研究主题与既有研究成果清晰认知与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思维定式,以新视角、新思维、新方式来进行理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理论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成果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总体来看,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的期刊理论型论文较多,专著研究型成果较少。其中,核心期刊论文数占总论文数比重较低,缺乏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与现实指导性的扛鼎之作。另外,众多学术成果的论证阐发仅停留于问题表面,未能深入党的形象构建的本质层面进行充分挖掘与有效论证,研究成果的学理性与创新性有待进一步加以强化。

第四,理论研究的实证性有待提升。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看,不可否认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已初步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党的形象研究呈现出理论阐发多,实证探究少;现象评介多,比对研究少;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的特点。虽然有的论文对党的形象的构建思路、传播方略与机制保障有所涉及,但绝大多数研究成果仍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实际的验证分析。若仅从理论层面给予论证揭示,不仅容易陷入自圆其说、自说自话的研究困境,也会使党的形象建构效果大打折扣。故下一步应对党的形象研究的实证方面加以补足与深化。

(二)党的形象研究的未来展望

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下一阶段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与改进。

第一,强化融合意识,综合研究方法。具体来看,在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过程中要注重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因为党的形象研究并非政治学、外交学等学科的专属领域,其实也涉及了传播学、历史学、新闻学、中共党史学等学科。如果各学科固守传统的学科分野,以门户派别之见拒斥其他学科的介入,必将使各自的研究成果大打折扣。因此,在下一阶段应消除学科壁垒,积极鼓励其他学科介入研究,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优势,推进学科交叉和协同研究,形成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合力”。在实现对党的形象的多维度立体化透视的同时,形成更加发散的研究视角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推进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二,强化系统意识,加大对比研究。一方面,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形象的对比研究,同时要加强党的形象与国外不同类型国家政党形象的对比研究,在比较研究中吸收借鉴国外政党形象塑造的宝贵经验,总结凝练出党的形象建设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历史梳理。党的形象并非静态僵死的既成理论体系,而是动态历史发展中生成的实践成果。在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中,党的形象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相伴相生,是我们党在全社会竖起的一面精神旗帜。为此,未来的研究应细致而深入地考察和挖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的不同形象,有效把握各个时期党的形象的风格特质与呈现样态,不断深化对党的形象塑造的历史演进规律的认识,总结升华党的形象构建的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深入党的形象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强化理论意识,提升创新思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100年来的光辉历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创造了惊羡全球的发展奇迹,塑造了良好的世界大党形象。但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缺乏学理性的问题分析意识,研究视域有待扩展。鉴于此,下一步开展中国共产党形象宏观研究的同时应兼顾党的形象的微观领域探索;在进行党的形象横向对比研究的同时不忽略党的形象的纵向梳理分析;在党的形象研究过程中重视政治性的同时不偏废党的形象研究的学理性。从而在不断强化理论意识、提升创新思维中切实增强党的形象的感染力、吸引力与凝聚力,创作出党的形象研究的理论“高峰”。

第四,强化问题意识,加强实证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并非一个纯理论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问题。具体来说,下一步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关于党的形象的认知度、认可度、认同度进行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为党的形象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还可以通过抽样调查、案例分析、数理统计等实践方式,摸清党的形象构建与传播过程中的现实境况以及掣肘因素,建立健全党的形象建设的效果评估机制,为积极塑造与有效传播党的良好形象提供数据支撑与重要助力,不断扩展研究广度,延伸研究深度。

猜你喜欢

政党建构中国共产党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