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传染性胃肠炎及其防治方法

2021-12-04张超然

畜禽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肠绒毛胃肠炎哺乳

张超然

(保定市隆元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000)

1 病原学

该病的病原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它是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核酸是单股RNA,大小约28.5 kb,主要呈圆形和椭圆形,直径为80~160 nm[1]。该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对猪、牛、人和豚鼠的红细胞没有吸附凝集作用。并且在8℃~12℃的环境温度较30℃~35℃中产生的毒价高、繁殖快,这可能是该病在寒冷季节流行的原因之一。该病毒不耐热,即在4℃以上就不稳定,56℃加热40 min就可死亡;但在低温下可存放较长时间,长期保持感染性。它在pH 4~8稳定,pH 2.5即被灭活;对光敏感,在阳光下曝晒6 h即被灭活,紫外线照射30 min即被灭活。一定浓度的常用消毒剂都能杀灭此病毒。

2 流行病学

只有猪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的猪均可被感染,但2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最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有时可达100%。病猪和治愈后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小肠结膜中,并随粪便、乳汁、鼻内分泌物排出。

该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一旦发生,可在猪群内迅速传播,导致大部分未免疫的猪群感染发病。老疫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新疫区低。该病有3种流行形式,分别是:①流行性,即对于较易感猪群,当出现带毒猪就会导致各种年龄的猪群发病,特别在寒冷季节,多数病猪都表现出临床症状。②地方性流行,仅发生在经常有新生仔猪或易感猪不断增加的猪场,当仔猪的免疫力低于病毒的感染时就会感染发病。③周期性流行,通常发生在猪病毒性肠炎病毒再次入侵有免疫母猪的猪场,出栏猪和新进架子猪就变成易感猪群。

如果猪场的饲养管理不善,比如免疫制度不科学、饲养密度过大、猪舍通风不好、粪污不及时清除、消毒不到位、寒冷季节未及时保暖等都有可能导致发病。

3 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该病的发病机理大致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易感猪的体内,抵抗胃酸和胰酶的作用进入小肠,并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增殖,导致大量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被破坏。由于小肠绒毛的萎缩变短而降低其吸收功能和酶的生成能力,所以,蛋白质、乳糖无法正常分解代谢,营养物质无法被吸收,会导致肠道内的渗透压升高,组织水分大量进入肠道,所以病猪出现水样腹泻、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进一步出现心、肾功能衰竭,最终死亡。

病理变化为:该病的潜伏期很短,仅有十几个小时。尸体明显脱水,身体消瘦,体表污染粪便。经过剖检发现病变主要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出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2]。小肠充血膨大,肠壁变薄而透明,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白色液体;肠系膜充血,淋巴结红肿,小肠黏膜出血严重。淋巴结没有乳糜,且肾脏、心脏等实质性器官也没有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通过镜检发现小肠绒毛黏膜萎缩或变短,病猪的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和肠腺隐窝深度之比为1:1。肾脏肿胀、脂肪变性。

4 临床症状

仔猪和母猪的临床症状存在一些差异,具体如下。

4.1 仔猪的临床症状

潜伏期较短,通常不超过24 h,稍长的有2~3 d。哺乳仔猪的典型症状是体温有短暂升高(达40℃左右)。吃奶后发生呕吐(2周龄以内的仔猪在感染后12~24 h发生呕吐)、食欲退减、饮水量增加,脱水明显,体重迅速下降,流眼泪,然后严重腹泻,且粪便中带有未被消化的、有恶臭气味的凝乳块[3]。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很高,发病2~7 d死亡。断乳仔猪的临床症状为:潜伏期2~4 d,即在感染后2~4 d发病,出现喷射状的水泄,粪便颜色呈褐色或灰色,且带有泡沫状黏液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体重下降,个别病猪呕吐。断乳仔猪的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0%~10%),如果混合感染轮状病毒等病原,可增加其病死率。部分未死亡的病猪通常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

4.2 哺乳母猪的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2~7 d,妊娠母猪患病后可能会流产[3]。部分哺乳母猪与患病仔猪接触密切反复感染发病,表现出腹泻、体温升高、呕吐、食欲退减、泌乳缺乏甚至停止等症状。也有一些哺乳母猪没有表现临床症状。

5 防治方法

5.1 预防方法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率很高,给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影响猪场发展。而且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病的特效药,因此,一定要以预防为主,以菌酶协同生物技术提高动物免疫力以及饲养管理水平。①加强检疫,严格引种。最好坚持“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不从外地,特别是疫区引进猪种,以防病猪或隐性带菌猪引进本场。如需引种,必须加强对新引进猪种的检疫,必要时进行血清学检测确定是阴性猪,并隔离观察2~4周再混群饲养。②严格卫生消毒。猪场应该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制定消毒计划和方案,定期使用消毒药物对猪圈、活动场及周边地区进行消毒。同时在猪场入口设立专门的消毒区,任何人员、车辆进入猪场生产区前都要进行消毒,以防带入病原。在转栏或引进新猪种之前都要对圈舍全面清洗、消毒、干燥。每日对生产工具,如饲料运输车、料槽、水槽等进行清洗、消毒。③加强饲养管理。控制良好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及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质量良好。控制圈舍温度,尤其是在疾病高发期,一定提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每日清除粪便,并清洗地面。④科学免疫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可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进行预防,但要根据流行情况及猪场发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可对3日龄仔猪注射疫苗,获得主动免疫。可对妊娠母猪分别在产前45 d和15 d免疫接种1次,使哺乳仔猪获得被动免疫。

5.2 治疗方法

如果猪场出现病猪,在实施治疗之前,立即将其隔离,以免其他健康猪群受感染;把待产母猪、已分娩母猪及其仔猪迁移至安全地区,保障其安全;将全场彻底而全面地消毒,提供良好的饲养条件,争取将损失降至最低。随后进行对症治疗,比如为防止仔猪脱水,可在饮水中加入矿物质及维生素,增加抵抗力,并分别肌肉注射VB1及阿托品2 mL以防出现酸中毒和脱水[4]。对于出现脱水症状的病猪进行补液,及时补充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菌酶协同GE生物制剂,以免出现继发感染的情况。

6 结语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且没有特效药,所以必须注重预防,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

猜你喜欢

肠绒毛胃肠炎哺乳
呵护肠绒毛 生活更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会哺乳的树
AC34单丁/丙酸甘油酯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醇提五倍子对鳙鱼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图版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哺乳仔猪大肠杆菌病的SM2疗法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绒毛和隐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