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不来”的句法语义与历时演变
2021-12-04李思旭
李 思 旭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下不来”已经固化成词,被两部权威词典收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下不来”的释义是:动词,指在人前受窘[1],《现代汉语八百词》把“下不来”看成是习用语,表示“在人前受窘”[2]。截至目前,还未见任何关于“下不来”的专文研究,只有崔贵兵在研究“V不C”结构的词汇化时,顺带提到了“下不来”[3],但并未展开分析。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对三音节动词“下不来”的句法语义展开分析,尤其是利用认知语义学理论和共时语法化理论[4],对现代汉语“下不来”语义演变过程和演变机制进行尝试性的分析,最后对近代汉语“下不来”的历时演变历程作出简单勾勒。
一、 “下不来”的语义分析
“下不来”是一种能性述补“V不C”结构[5]。其中“下”表示“由高处到低处”,“来”是一个趋向动词作补语,动词性减弱,趋向性增强,是虚化了的动词,修饰动词“下”,表达“物体到下处、低处”的含义。“不”是否定副词,表示一种否定的可能性,是对“下来”的语义可能性的一种否定,表示“物体可能不能到下处、低处”。
1. “下不来”的语义演变
“下不来”中“下来”最初表示由高处向低处的位移,“不”表否定,“下不来”表示事物在空间上由高到低位移变化的困难,或难以进行。下面例1“下不来”作谓语,表示“猫无法实现从高处向低处的转移”。例2“下不来”作谓语,表示“乘客无法实现从车上转移到车下”。例3“下不来”作谓语,表示从炕上向地面转移。
例1 连猫在墙头上下不来,家里养的宝贝小鸟飞上枝头,人们都可以请消防队员帮忙。(1995年《人民日报》)
例2 过去,乘客在乘车时,不守秩序,蜂拥上下,使下的下不来,上的上不去,不仅影响乘车秩序,且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1993年《人民日报》)
例3 错来你踩我一下倒不要紧,我这脚有脚鸡眼,三天不削我就下不来地,就这下子半个月我也好不了,你不如拿刀扎我一下子哪,你走吧。(王长友《哭的艺术》)
“下不来”也可以表示身体内部空间由高到低的位移变化,即从内部空间到外部空间的位移义。例4—例6中“下不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动作主体,而是依附于动作主体的物体在主体的驱动下发生的位移,如例4中的“大便”,例5中的“胞衣”,例6中的“血”。
例4 吃到第4天,我的肚子就痛得受不了了,大便下不来。(2002年《新华社通讯稿》)
例5 他龙飞凤舞地签完字,扭头就走了,也不等着听听是生个儿子还是姑娘,小芹生下孩子后胞衣下不来,很危险。(《读者》)
例6 就是她血下不来,所以她就会不通则痛,而且她会酸痛。(曲黎敏《养生十二说》)
此外,“下不来”还可以有趋向义的隐喻用法。在隐喻用法中,“下不来”意味着无法到达安全、令主语满意的境况。下面例7、例8比喻主人公已经陷入了一个糟糕的选择、无法扭转局面的处境。例9表示叙述主体无法实现从手术台到地面的位移,包含着死亡的隐喻[6]。
例7 结果事与愿违,反被努尔哈赤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现在后悔起来,已经从“贼船上”下不来了。(李文澄《努尔哈赤》)
例8 家人不解,王大姐道:我已坐过“琼民源”的火箭,到现在还下不来。这种突然业绩窜天的火箭还是不坐为好。(《投机的哲学》)
例9 他坚持要先把他的问题搞清楚才上手术台:“万一我上了手术台,下不来了,我的问题不就永远搞不清楚了!让我背着黑锅去见马克思,我不去!”(《读者》)
以上“下不来”从具体空间域到抽象心理域的隐喻投射(projections),是一个词语不同义项之间相联系的手段之一。一个命题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从而形成了隐喻认知模式。人的隐喻认知模式使人具有将物体空间映射到概念空间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有将具体事物概念映射至相应的抽象概念结构的能力。从而,人们具备了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推理的隐喻思维能力。
除了以上横向位移及其隐喻用法,“下不来”还有纵向位移及其隐喻用法。凡是具有垂直空间状态差别的概念大多可以用“下不来”来表示。这是因为垂直空间状态的意象图式来自人们经验结构中运用上下方位的倾向。由于地球的引力,人是垂直行走的,于是人体有上下,物体有高低等,我们从多次对物质世界的相似感知和经验中抽取出了垂直结构,进而运用到其他非空间概念。
第一,“下不来”表示无法实现量的减少。“高”和“低”在日常生活使用中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下不来”意味着不能实现这类量的减少,不能实现其在观念垂直空间里由高处到低处的位移。例10、例11中“下不来”陈述的对象“成本”“价格”等,都有量的大小,常常以高低作为比较标准。
例10 店不在大,有特色则灵。但独立的小店成本下不来,又缺乏抗风险能力。所以,集中与分散的连锁经营是图书业成功的惟一道路。(《黑板上的经济学》)
例11 歙县10多万担茶便要压向内销市场,价格却下不来,与外地无法竞争。(1994年《报刊精选》)
第二,“下不来”表示事物的质量等级无法降低。比如例12、例13中的“下不来”都是表示档次不能下降。例14表示标准不能下降。
例12 想来还是宋说得对,好东西用惯了,档次就下不来了。以前觉得特有暴发户感觉的家具,现在倒觉得很典雅,与环境相协。(六六《蜗居》)
例13 精英就不惨么?看了一火车洋书,档次上去下不来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壁萧索拔剑出门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怆然。(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例14 养老保险待遇具有很强的“刚性”,标准一旦上去了就下不来。(1994年《报刊精选》)
第三,“下不来”表示社会等级中从等级的高层到低层的位移。社会等级本身就又包含了一层隐喻义。例15有关部门的配套措施应该是由上级传达到下级,例16将庸才从高的等级位置转移到低的等级位置,例17低层单位要获得来自高层单位的自主权。
例15 如目前由国家经贸委牵头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因有关部门的配套措施迟迟下不来,工作很难有效开展。(1995年《人民日报》)
例16 庸才下不来是过失,埋没能人更是过失。去年,他们本着重水平看实绩不唯文凭。(1996年《人民日报》)
例17 写在“红头文件”上的东西要变为现实,往往有一个很长的滞后期。自主权千呼万唤下不来。(1994年《市场报》)
此外,“下不来”还可以表示无法完成,不能实现、不能取得的成果,多数有客观的原因。一个方案设想目标在“上”意味着不切实际,空中楼阁,从上到下有去实施完成的动作意味,“来”由于“语境义吸收”(absorption of contextual meaning)而产生了完结、终结的意思。这种情况多是在具有“+否定词”“+数量词”等语义特征的格式中使用,这与“下不来”本身是否定结构有关,从而形成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强调语气。
例18 要办一所真正的私立校,没有几千万投资下不来,因此为解燃眉之急,公办私助这条路还是要走下去。(1994年《报刊精选》)
例19 大家说,“按过去方式,塔里木的会战规模,没有十万八万人上阵下不来。”(1993年《人民日报》)
例20 她每到一地,没有三讲下不来,最多的一天讲了八个小时。(1996年《人民日报》)
2. “下不来”的语义演变机制
隐喻义是一个深度抽象化的意义,它区别于一般的字面义。一般来说,一个词的本义及其隐喻义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义。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隐喻义还有可能成为词义的一部分[7]。隐喻义之所以能成为词汇义的一部分,是因为通过无数反复的使用和联想,这些意义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意义了。比如“在人前受窘”就是“下不来”的隐喻义,并且已成为词义的一部分。这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现代汉语八百词》对“下不来”的释义可以看出。
例21 营长,这五千元缴给你,要是我下不来,这就算我最后一次缴党费。(杜鹏程《保卫延安》)
例22 洗完了再多喝点水,我看这个会不开个通宵下不来。(柳建伟《突出重围》)
例23 当然他心里有点儿不舒服,那是因为男孩子的自尊心有点儿下不来,并没有觉得是自己心爱的人被别人夺去了。(安顿《绝对隐私》)
“下不来”的“不能从上下来”和“在人前受窘”这两个词义表面上是冲突的,一个属于行为动作域,一个属于情感认知域。例21表示战士可能不能从战场上下来,是行为动作域。例22中的“下不来”表示会议不开通宵不能够结束,根据表主观推测的“我看”,属于认知域。例23中的“下不来”表示“在人前受窘”。
但是,“不能从上下来”和“在人前受窘”这两个概念在人的心理上又具有相似性。前一词义要表达的是在动作领域陷入一种困境,而后一词义表达的则是在情感上陷入一种困窘。由此可见,这两个词义在表达上都具有陷入困境这一相似点,因而两个领域的概念便有了可以转换的语义基础。
“下不来”从表示空间位移到表示表数量上不能满足,再到表抽象的“在人前受窘”,其语义演变的机制是隐喻在起作用,具体来说是概念隐喻中的“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在起作用。所谓“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方位概念是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概念,如情绪、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从而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达抽象概念的语句[8]。在前文纵向位移及其隐喻用法中,“下不来”之所以能表示“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无法减少,“档次、标准”在质量上无法降低,社会等级中不能从高层到低层的位移,无法完成、不能实现或不能取得的成果,都是因为概念隐喻中的方位隐喻在起作用。这在英语中也有所体现,来自上下空间概念的词语可以用于其他抽象概念,比如I am feelingdown(我情绪很低),be helddownby lack of education(因缺乏教育而受到压制),He is reallylowthese days(他最近情绪很低落),getintotrouble(惹上麻烦)。
二、 “下不来”的句法特征
1. 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
首先是作谓语。“下不来”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下不来”在充当谓语时,主要表示“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以下例24表示成本的数量不能满足售价降低的需要,例25表示价格不能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要,例26表示能耗不能满足效益的需要。
例24 但据介绍,30万辆规模,三年内夏利厂肯定达不到,达不到成本就下不来,售价自然也不会大幅度下调。(1994年《报刊精选》)
例25 价格高限制了消费市场,消费市场的狭窄又限制了产量,规模上不去,价格更下不来,如此恶性循环,百姓何时能开上车?(1994年《报刊精选》)
例26 面对质量上不去,能耗下不来,效益提不高的问题,丹江局明确地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口号。(1994年《报刊精选》)
其次是作定语。“下不来”经常跟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来充当定语,一般不单独使用。
例27 美国陷入了上去下不来的困境,悬崖撒手,心有不甘;一意孤行,形单影孤。 (1996年《人民日报》)
例28 速度,一群聪明人送出的礼物,一头风做的怪物,一条上去了就下不来的贼船。(麦家《风声》)
例29 小西的爸爸极力反对她的反对,女儿和何建国就不会弄到今天这种上不去下不来的地步。小西爸只是不说话。(王海鸰《新结婚时代》)
由例27—例29可以看出,“下不来”在作定语时,经常与“上去”“上不去”等结合。但是,并不是说“下不来”不能单独充当定语成分,只不过“下不来”作为一种具有趋向意义的动词,它所表示的只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方向,一般都会和与之相反的另一个词或短语结合,由此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如“上不去”表示事物不能够上到什么东西上,正好与“下不来”相反,这两个词组相组合会增强整个句子的语气,使读者能够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最后是作补语。“下不来”作为“下来”这个趋向动词的否定形式,自然也继承了趋向动词可以作补语这一语法特征。
例30 遇到这种人,挨顿说是轻的;他还可能当众把送礼的撅个下不来台。(《读者》)
例31 是!对!我们应当有理想,可是不能叫理想闹得下不来台!(老舍《女店员》)
例30中,“下不来”前面的动词带有口语色彩,看似没有作补语,但实际上,“撅个”是口语中的用法,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骂得”。所以,“下不来”实际上就是作“撅”的补语,修饰被骂人的一种状态。同样,例31也是一个标准的补语,因为它带有“得”这一补语标志;在这里,“下不来”不是单独作补语,它是由“下不来”和“台”组成动词性短语作“闹”的补语,表明“闹”的一种结果。
2. “下不来”的共现成分
首先,“下不来”可以受一些副词的修饰。“下不来”作谓语时,经常受副词的修饰,主要是程度副词“有些、更、有点儿、很”等。
例32 现在让他改称,他会比李燮和的怨气更大,面子上更下不来,很难让他接受。(陈廷一《宋氏家族全传》)
例33 他掏出眼镜戴上又反复看了几遍,见驾照没有问题,有点儿下不来台,想了一下没好气地说:“你刚才超速了。”(1996年《人民日报》)
例34 现如今,就连感冒去看医生,没有个四五百元都下不来,高的有时一次竟要八九百元!(2000年《人民日报》)
“下不来”还可以受语气副词,比如“就、却、也、还是”等的修饰。
例35 美国家庭农场平均规模是190公顷。没有一定的规模,经营成本就下不来。(2000年《人民日报》)
例36 歙县10多万担茶便要压向内销市场,价格却下不来,与外地无法竞争。(1994年《报刊精选》)
例37 如果不是我爹妈死得早,我也不会不学好,一上了这个贼船,想下也下不来哪!(彭荆风《绿月亮》)
例38 以前都是吃药,可是吃药靠不住,吃了半天,孩子还是下不来。(琼瑶《水云间》)
其次,“上去”“上得去”与“下不来”的连用。例39“上去下不来”直接连用作为形容“困境”的定语。据后文解释可知,美国陷入的这种困境并不是真的上去想要下来,而是上去了之后遇到困境无法进一步实施行动,强调的是想要进一步发展的意愿没有达成。例40“下不来”作可能性趋向短语与“上得去”连用,强调句中提到的“白刀山”“金刚台”环境险恶的程度之深。
例39 美国陷入了上去下不来的困境,悬崖撒手,心有不甘。(1996年《人民日报》)
例40 我们团有句话,“白刀山、金刚台,上得去、下不来”。(2000年《人民日报》)
再次,“上不去”与“下不来”的对称使用。
例41 待到下来一半,妻子已经精疲力竭,孩子卡在半腰,上不去,下不来,情况十分危险。(陆步轩《徒步看世界》)
例42 见他的老父亲实在气得上不去下不来,慢悠悠地拍着两个巴掌说……(梁斌《红旗谱》)
例43 当初,如果不是小西爸极力反对她的反对,女儿和何建国就不会弄到今天这种上不去下不来的地步。(王海鸰《新结婚时代》)
从例41到例43逐步体现了“上不去,下不来”的语法化过程,由实际空间指向向某种抽象情境描述的方向发展。
例44 经济发展的国家最后都尝尽苦头,陷入滞涨局面,经济上不去,通胀下不来。(1995年《人民日报》)
例45 股市上经常会出现徘徊滞缓的局面,在一定时期内既上不去,也下不来,上海投资者们称此为僵牢。(《股市宝典》)
例46 北京百货大楼副总经理李凤玺:纺织市场上,面料这一块一直是“上不去,下不来”,在疲软中徘徊。(1994年《报刊精选》)
例44所描述对象为并列关系,说明滞涨的两种表现。例45“上不去”“下不来”用关联词衔接,表示“上得去”“下得来”两种情况都不能发生。例46“上不去,下不来”作为一个整体连用,此时很容易看出两个词语在一起表示一种情况,即徘徊不进的状态。
3. 固定搭配“下不来台”
我们认为“下不来台”是短语固定搭配,带有习语性质,其语义表达的是处在一种尴尬窘迫的局面。表示从高处到低处的位移,是通过语义的引申和隐喻来完成的。地位高的或者某件事的焦点人物往往会站在一个台(例如舞台、讲台、发言台)上讲话,发言完毕一般会在掌声中走下舞台。如果打乱这一顺序,焦点人物不能顺利从台上走下来,便造成其在台上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如“下台”这一词语意味着被迫离职,“上台”意味着开始掌权进入职位。我们认为这是“下不来台”固定搭配的文化背景和形成原因。如:
例47 但烧饼的板子本来就不太熟练,这段的词更是稀松,说到武松装死就忘词了,只能光打板子下不来了。(郭德纲《相声集》)
例48 一帮小孩上台没多长时间就要求加新活儿,有点不厚道,就像《大保镖》的底,你把驴头砍了,演员下不来,你上去说说试试。(郭德纲《相声集》)
例47“下不来”处于一个在舞台上表演正在进行时的语境中:一方面,演员真的不能顺利从舞台上下来;另一方面,演员此时处于窘迫的状态。例48指《大保镖》这个故事结尾砍了牛头的引申,说成驴头一语双关,指抖包袱时将包袱的前半段直接说过去而不给观众留接包袱的余地,演员从“下不来台”到“下不来”,窘迫的意味增强,实指下舞台的意味减弱。
例49 就算你不同意,凭我们两家世代交好的面子,总也不该让我下不来台吧。(陈廷一《蒋氏家族全传》)
例50 马克涅教授感到自己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有些下不来台,便说:“嗯,是的,是的。当然谈不上优秀。对,谈不上,谈不上。”(程广,叶思《宋氏家族全传》)
例49“下不来台”在兼语后作谓词性短语,表示叙述对象被迫处于难堪的情景中。例50在副词后作形容词性短语,表示叙述对象的心理活动。
三、 “下不来”的历时演变
“下不来”这个词产生得很晚,直到明代才有迹可循,且只有一例。例51中“下不来”在这里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的语义,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表示狄希陈在书院里被先生罚站,向父亲嘀咕,父亲说如果被他娘听见打二十下都不止。
例51 狄员外说:“快悄悄儿的!叫你娘听见,扭二十把下不来哩!”(明《醒世姻缘传》)
例51“下不来”的这种用法很少,近代汉语中大部分的例句还是表示空间位移。比如例52表示从驴身上移动到地面。例53“下不来”后接宾语“炕”构成动宾结构,表示从炕上移动到地面。
例52 姑娘不愿意,在驴上又下不来。(清《济公全传》)
例53 只听他作难道:“这怎么样个下炕法呢?”姑娘道:“怎么又会下不来炕了呢?”(清《儿女英雄传》)
“下”的语义指向逐渐虚化,词语内部凝固性增强,不能拆分,拆分会改变词义。“下不来”的词汇化发展是通过隐喻实现的,这跟“下不来台”的文化隐喻环境相似。
例54 幸亏张龙惟恐蒋平脸上下不来,反在其中周旋打和儿。(清《七侠五义》)
例55 章秋谷被陆畹香缠住了不得开交,又不肯当面回绝叫畹香的面子下不来,左思右想甚是为难。(清《九尾龟》)
例56 萧麻子道:“你这主见,又大错了。做事要看风使船。若必定要一百五十,弄的他心上脸上,都下不来,岂不坏事?”(清《绿野仙踪》)
在例54“脸”后面还有方位词“上”,例55“面子”后直接省略方位词“上”,“下不来”在句中直接作“面子”的谓语。例56验证了隐喻实施的情况,由于这一动作主要是心理活动,所以可以说脸色也可以直接说心里,脸上表现出来的是心理感受。
此外,“下不来”前可以受表程度的“有些、十分”以及表示否定的“未免”等修饰。
例57 四爷脸上有些下不来,搭搭讪讪的回到自己屋内,没好谤气的。(清《七侠五义》)
例58 这张金凤姑娘,被十三妹缠磨了半日,脸上虽然的十分下不来,心上却是二十分的过不去。(清《儿女英雄传》)
例59 恐怕他一时犹豫误事,待要和他说话,只是个没过门的媳妇,脸上未免下不来。(清《儿女英雄传》)
例60 当着众人的面,给他一个大大的下不来,也叫他以后自家晓得些儿难处。(清《九尾龟》)
在例58中,“下不来”受“十分”的修饰,句中“十分”一词已经为表程度的常用副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而修饰“过不去”的“二十分”在特定语境下表示和前文的程度相比程度更深。例60“下不来”在句中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动词作名词使用。由于“下不来”作心理动词词义稳定,这里借其情景意义作名词,表示迫使主人公处于非常难堪窘迫的情境,一种会让他“下不来”的情境。定语“大大的”表示“下不来、难堪”的程度很深。
清代“下不来”作谓语前的状语多是方位短语如“脸上”,到了民国“下不来”前的状语由方位短语“面子上”充当的情况增多,主语由“面子”充当的情况增多。同时“下不来”与“台”固定搭配使用频率增多。
例61 此时秦东阳坐在警察署,又忿恨,又懊悔,惟恐妹子真个来承认是的阿根的妻子,自己面子下不来。(民国《留东外史续集》)
例62 二妹不要误会了,反使一般存好心想维持二妹的人,面子上下不来。(民国《留东外史续集》)
例63 林巨章想不到陆凤娇是这样逼着他投诚,平日对人说得太有志气了,一旦也失了节操,面子比那些投诚的,还要下不来。(民国《留东外史续集》)
例64 熙载道:“陛下所虑,固是不谬,但臣的意思,也并不要使他十分下不来台,只令他犯点儿风流罪过,把他的嘴堵塞住了,也就罢了。”(民国《宋代宫闱史》)
此外,到了民国时期,“下不来”在句中充当谓语或补语,语义固化程度较高,全部都是“下不来”的隐喻义,即“在人前受窘,失了体面,难堪”,没有表趋向位移的短语义。
例65 陆锦这一来,觉得比先时遭她拒绝不见的事情,更觉下不来台。本来自讨没趣。(民国《民国演义》)
例66 又忿恨,又懊悔,惟恐妹子真个来承认是的阿根的妻子,自己面子下不来。(民国《留东外史续集》)
四、 结 语
语义上,“下不来”的横向位移主要体现在事物在空间上由高处到低处或者由内部到外部的位移变化。在此趋向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下不来”还可以表示无法到达安全、令主语满意的境况。“下不来”的纵向位移表示“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无法减少,“档次、标准”在质量上无法降低,社会等级中不能从高层到低层的位移,以及通过隐喻表示无法完成、不能实现或不能取得的成果。“下不来”语义演变的机制是概念隐喻中的方位隐喻。在“下不来”的语义演变上,我们作了一个新的尝试,即把共时语法化与认知语义学结合起来,先探讨了“下不来”的横向位移义及其隐喻义,然后分析了“下不来”的纵向位移义及其隐喻义。
句法上,“下不来”的句法功能主要是充当谓语、定语、补语,“下不来”可以受一些程度副词和语气副词的修饰,可以跟“上去”“上得去”“上不去”搭配共现,可以形成习用语“下不来台”。历时演变上,“下不来”从明代开始出现,清代大量使用,句法语义特征也更为多样,民国时期完全固化成三音节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