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牦牛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2021-12-04

畜禽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绦虫病理变化寄生虫病

(1.黔南州养殖业发展中心,贵州 都匀 558000;2.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0 引言

牦牛是以中国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寒地区特有珍稀牛种之一。全世界90%的牦牛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肃、云南等地。

随着牦牛肉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养殖户逐渐扩大养殖规模,且多数按照传统的常年放牧模式进行养殖,饲养环境较为恶劣,加上农牧民群众的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缺乏,造成牦牛的寄生虫病常年发生,严重影响牦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牦牛寄生虫病的防控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1 牦牛胃肠道线虫病

牦牛胃肠道线虫病是由寄生于消化道内的各种线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的总称。寄生于牛消化道的线虫种类很多,往往混合感染,分布较为广泛。最常见的有捻转血矛线虫、毛圆线虫、夏伯特线虫等。

1.1 特点

成虫寄生在成年牛体内。犊牛最易感,在牛体内发育成熟约需2个月。不同线虫的感染方式不同,对牛采食影响小,感染牛逐步瘦弱,精神不佳,贫血,反复便秘或下痢,水肿,粪便见虫,部分病牛因发育不良而死亡。

1.2 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是在消化系统,如消化功能紊乱,炎症发生在胃肠道,交替发生便秘和腹泻,贫血,渐行性消瘦,眼结膜苍白。病例严重的牛可见下颌和下腹部水肿,发育不佳,少数病畜因衰竭而死亡。

1.3 解剖变化

剖检见血液稀薄,胃肠道内可见数量不等的各种线虫寄生,体腔内出现渗出液颜色淡黄,内脏器官中的肝脾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和萎缩,卡他性炎症发生在小肠和盲肠,大肠上有黄色小点状的结节或化脓性结节。

1.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可作初步诊断。确诊用粪便检查法和尸体剖检。常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直接涂片镜检见到大量虫卵即可确诊。死后剖检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1.5 防治

每年春秋各定期驱虫1次,药物可用左旋咪唑或丙硫苯咪唑,按说明书用。实行草场轮牧,不在低湿地带放牧。加强饲养管理,实行秋季增膘冬季补饲,提高抵抗力。

左旋咪唑,内服,7.5~10 mg/(kg体重),丙硫苯咪唑(抗蠕敏),口服,10~15 mg(kg体重);也可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0.2 mg/(kg体重)。圈舍粪便要及时清扫并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

2 棘球蚴病(包虫病)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棘球蚴绦虫寄生在人体及动物脏器内所引起的疾病。该病在我国现有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中危害较为严重。棘球绦虫有4种: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和福氏棘球绦虫,前两种在我国分布,尤以细粒棘球绦虫多见,后两种在南美洲分布。

2.1 流行特点

细粒棘球蚴病为全球分布,尤以牧区最多见。在我国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西藏和四川等地流行严重,尤以新疆最为严重。

2.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棘球蚴绦虫的形状因寄生部位的不同而有变化,多为近似球形囊,内充满液体,直径在4~8cm。牛肺部寄生棘球蚴绦虫时,会发生慢性呼吸困难或轻微咳嗽。寄生动物肝脏后,肝变大,右侧腹部膨大,营养不良,反刍弱,剧烈运动时症状加剧。若囊泡破裂,将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突然死亡。

2.3 诊断

该病生前诊断比较困难,确诊要在死后剖检见到球囊。该病流行地区,行X光或超声波检查确诊;皮内变态反应检查法也是常用诊断方法;还可用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间接血球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诊断。

2.4 防治

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是犬科动物,因此防治措施主要是捕杀野犬、狼、狐,严格管理家犬,定期用吡喹酮、氢溴酸槟榔素进行驱虫,用药后粪便无害化处理,兽医和其他人员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病畜脏器必须煮熟后再喂犬。保持圈舍、饲草料和饮水卫生,防止被犬粪污染。治疗该病的方法,只有确诊后采取手术摘除,无药可治。手术如弄破囊壁,还会引发剧烈的过敏反应及新的囊体形成。

免疫:在包虫病高发地区,报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使用5倍羊剂量皮下注射羊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对牦牛进行强制免疫。

3 牛消化道绦虫病

牛消化道绦虫病主要由裸头科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寄生于牦牛小肠内引起的寄生虫病,是反刍动物常见的寄生蠕虫病之一。

3.1 流行特点

该病分布全世界。流行与中间宿主地螨等有密切关系,有明显季节性,常发生在4-8月。排出虫卵或孕卵节片的患病和带虫的牛都是传染源。牦牛是由含成熟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地螨等经口感染的。各年龄段牦牛都易感,尤以犊牛发病率高,时见死亡。

3.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成年牦牛感染后无症状,犊牛可见食欲不佳,精神不振,渐行性消瘦,腹泻,粪便含黏液和孕卵节片,随后症状加剧,身体衰弱,贫血,后期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如无目的走步、痉挛或做转圈运动。因衰竭死亡。死后尸体瘦削,黏膜苍白,胸腹腔可见渗出液较多,小肠内有虫体。

3.3 诊断

根据该病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要找到孕卵节片。饱和盐水漂浮法镜检见到大量虫卵也可确诊。

3.4 防治

治疗常用吡喹酮、阿苯达唑、氯硝柳胺等进行驱虫,按说明书用即可。

预防:春季放牧后1个月驱虫1次,隔15~20 d再驱虫1次,驱虫后粪便进行收集无害化处理。

4 牦牛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肝胆管内或人体而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可感染猪、马、兔。

4.1 流行特点

该病遍及世界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牧区的家畜发病率较高,牛等草食动物易感染。本病呈地区性流行。在多雨温暖季节可呈暴发性流行。

4.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成年牦牛感染后无症状。犊牛症状明显,反刍异常,食欲不良,逐渐消瘦,后出现周期性瘤胃臌胀或前胃弛缓,下痢,贫血,终因恶病质而死亡。病理变化则与感染量和发育阶段有关,病变主要发生在肝脏,虫体在移行时可引起炎症和出血,肝肿大后萎缩硬化,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虫体数量多时引起胆管扩张,增粗变厚并堵塞。胆管内壁有盐类沉积,胆囊肿大。

4.3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粪便检查和免疫学诊断进行综合确诊。免疫学诊断方法主要有皮内变态反应、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4 防治

首选三氯苯达唑,另可用硝氯酚、阿苯达唑、碘醚柳胺和对成虫有特效的氯氰碘柳胺等,均按说明书使用。预防的主要方法:①定期驱虫,每年至少驱虫3次。②驱虫后的粪便堆积发酵。③灭螺(中间宿主)。④加强卫生管理,不在低洼地放牧,饮水要卫生。

5 牦牛焦虫病(血孢子虫病)

牦牛的焦虫病又称血孢子虫病或梨形虫病,病原体是多种无色素血孢子虫——焦虫,通常寄生在红细胞内,引起牦牛的寄生原虫病。常见感染牦牛有巴贝斯虫和泰勒虫。

5.1 流行特点

该病遍及世界各地,我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发生。多发生在1~7月龄的牛犊,8月龄以上的牛很少发生。成年牛发病率低,但症状重,死亡率高。当地牛的感染性低;引进外地的牛感染性高,病情重,死亡多。

5.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8~15 d,急性发作,发烧达40℃~41.5℃,呈稽留热型,达7 d以上。病畜精神萎靡,食欲明显下降,反刍无,粪便呈黄棕色,明显贫血,大多出现血红蛋白尿。4~8 d死亡,不治疗病死率可达50%~90%,治疗得当死亡率可明显降低。如为慢性发作,体温不高,无血红蛋白尿。

病理变化主要是尸僵不全,消瘦,贫血,黄疸;血液稀薄,凝固不全。脾脏2~3倍肿大,肝脏肿大,黄棕色。胆囊扩张,胆汗浓稠。真胃和小肠黏膜水种。常见尿呈红色。

5.3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需经过实验室诊断方法。

5.3.1 血涂片检查

采集耳静脉血液,涂片,甲醇固定染色镜检,发现红细胞内有特征性虫体并结合流行病学和症状可确诊。

5.3.2 血清学

实验室可用补体结合反应、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这些方法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5.3.3 分子生物学诊断

近年来,在巴贝斯虫病诊断中还应用了新技术,如核酸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提高了诊断效率和特异性。

5.4 防治

选用三氮脒(贝尼尔)、咪唑苯脲、黄色素(锥黄素)等药物,按说明书使用。

预防的关键在于灭蜱,用杀蜱药物喷洒或药浴以消灭牛体上的蜱,同时对圈舍进行灭蜱。流行地区可预防性用药,咪唑苯脲,皮下或肌内注射2 mg/(kg体重)。

6 牦牛体表寄生虫

牦牛大多数是以野外放牧为主,体表感染寄生虫比较常见,虱子、螨、蜱等常寄生牛皮毛上。牦牛感染后脾气变得暴躁,反刍减少、产奶量下降明显,体弱消瘦。牦牛体外寄生虫病治疗方法应当采取综合措施,①加强圈舍灭虫,对于牦牛活动过的环境要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比如二氯苯醚菊酯、蝇毒磷、螨净等杀虫剂。②驱除体表虫体,可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进行皮下注射0.2~0.4 mg/(kg体重)。

猜你喜欢

绦虫病理变化寄生虫病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探析
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牛羊绦虫病的预防和中西医治疗分析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绦虫大战,争夺宿主控制权
体内出现绦虫的原因
新药:舒心降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