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绽放光彩
2021-12-04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任千云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任千云
随着新课标课程的改革,为了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就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创新教育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不断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以合作小组、游戏化情景以及分层教学的模式,多元化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帮助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内容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较为复杂的数学应用题,教师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应用题进行讲解,同时也可以开设微专题,对重难点内容进行突破,让学生可以掌握同一题型的不同解法,不断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例如,教师在讲解“鸡兔同笼”相关问题的时候,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例题:“笼子里面有鸡与兔,头有16 个,脚有44 只,请问笼子里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然后,教师让学生自主讨论,在学生推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欠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地讲解,可以先假设16 只都是鸡,那么就会有2×16=32 只脚,但实际上有44 只脚,44-32=12 只,这多出来的12 只脚就可以当做兔的脚,由于每只兔子比每只鸡多两只脚,则12÷2=6 只,说明一共有6 只兔子,而鸡的数量为16-6=10 只。为了能够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也可以假设16只都是兔子为出发点,通过16×4=64 只脚,而实际上一共有44 只脚,64-44=20,表示比实际多了20 只脚,运用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鸡的数量为20÷2=10 只,兔子的数量为16-10=6 只。
二、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平面几何的认识,很多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知识框架,因此,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运用在例题讲解过程当中,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图形的构成过程,从而不断地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微专题的形式,对“围篱笆”的题目进行专项练习,利用信息技术展示题目内容:“某农户计划靠墙围一块矩形花池,共有篱笆40 米,请问与墙平行的一边多长?”首先,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画出一堵墙,并用三条线围成一个矩形,设篱笆的长为a 米,宽为b 米,由于篱笆一共有40 米,则可以得出等式:a+2b=40。通过列出表格,逐一假设,可以得到符合条件的结果。教师通过多媒体,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并提出相关的假设条件,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图形问题的解答过程,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推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思考,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育。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题:“小明和小华到新华书店购买《小学数学百科全书》,一看书的价钱,发现小明带的钱少1 分,小华带的钱少2.35 元,两人把钱合在一起还是不够买一本书,那么买一本《小学数学百科全书》到底需要花多少钱?”面对这一问题,可能刚开始学生会通过设置未知数或者是列举数量关系来探讨解题的思路。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化的数学推理:小明买这本书缺1 分钱,小华要是能补上1 分钱,就能够买到这本书,可是小明和小华的钱合在一起仍然买不了这本书,就说明小华连一分钱也没有带,题目中又说小华买这本书缺2.35 元,那么2.35 元应该正好是这本书的价钱,所以买这本书需要2.35 元。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明白,有时无从下手的数学应用题,运用数学推理和生活常识可以灵活地解决。
为了能够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改变现有的教学策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