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渗透,儿童健康发展的“必需品”
——以核心素养观下小学数学新课程活动为例

2021-12-04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数学大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立德德育儿童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叶 琴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儿童群体正处于“启智养德”的实质性启蒙时期。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者,我们应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学生的“德智互动”现象。那么,如何在儿童数学活动中强化德育元素渗透呢?

一、善于在“课堂活动”中施以立德树人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活动”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坚持以“课堂”为主要形式开展教书育人活动,既是各类学科进行“工具性教学”的主要载体,又是“人文性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优质平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儿童发展需要,善于把丰富多元的德育元素积极有效地融入其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还有利于赢得令人期待的“德智互动”效益。比如,在“时、分、秒”这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形式,把时间定位在2001 年7 月13 日“21 点56 分”这一时刻。许多小学生在认读后提问:“这一天这一时刻有什么意义?”面对一片期待,展示“北京申奥成功”时全国人民甚至全球华人群情激昂、普天同庆的喜庆场面。在这一“视听盛宴”下,教育学生“申奥成功”不仅是国人期盼多年的伟大梦想,更是“中国全面走向世界”的时代象征。

二、善于在“美时美刻”中施以立德树人教育

数学知识及其学科活动不仅拥有“真理”,还具有“至高的美”。的确如此,纵观整个数学大世界,“芸芸众美”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有“数、式、形”之美,有“对称、和谐、变幻”之美,有“形象、逻辑”之美,有“静态、动态”之美……一言以蔽之,“数学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善于借助学科活动中的“色彩、线条、符号、图形”等丰富元素,全方位、多方面、立体式地展示“外形美和内在美”,有利于通过“美时美刻”把儿童逐步引向善教乐学的审美殿堂之中。比如,在“圆的面积公式”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等演绎推理过程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上适量“注解性”语言,引导儿童在“化圆为方”的思维过程与行为实践中切实体会数学的美和神韵,让“美”常伴在自己的周围。

三、善于在“文化传扬”中施以立德树人教育

众所周知,在历史悠深的数学长河中,由“数学人与数学事”构成的数学文化,都是我们应积极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历史遗产。不仅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学科发展史中的“其人其事”对儿童加强教育,不仅有利于激发儿童“热爱数学”的思想情感,还有利于在“点点滴滴”中为“德智互动”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现象。比如,德国数学家高斯早在8 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数学定理,我国东汉末年时期曹冲无意识地应用“效能替换(或等量代换)”数学原理成功地称出了一头大象的重量,还有古希腊数学家勒斯推出“塔影等于塔高”(即后来的相似三角形定理)原理,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历经艰辛证实了“1+1=2”这一哥德巴赫猜想……诸如此类,都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渗透的优质资源。

四、善于在“自主体验”中施以立德树人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具性教学如此,人文性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呢?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情感实践”下的自主性体验活动,有利于不断放大令人期待的“立德树人”效应。比如,在教学“统计”知识后,引导儿童以“小小统计员”身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生活实际调查,并在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动手制作统计图并编制一些数学应用题。再如,定期组织儿童开展数学知识竞赛、学科专题辩讨和数学故事演讲等丰富多元的体验式活动。还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定期地开展“速算、抢答、编题、解题”等各种类型的比赛与评比活动;通过“比听课态度认真”“比回答问题完整”“比书写作业清楚”等活动,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完整说话和清楚书写的良好习惯……所有这些“诗外工夫”,既应认真做好,又要努力做足,对于儿童德育渗透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以“德育”元素为核心的人文性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的“必需品”。教师善于以课堂活动、美时美刻、文化传扬和自主体验为抓手,能够有效构建“德智互动”下的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立德德育儿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