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扶贫实践与思考——以浙江某高校扶贫工作为例

2021-12-04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诸葛亮亮

亚太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田学校工作

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 诸葛亮亮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减贫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更是将扶贫减贫事业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党全国全社会凝聚一心,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浙江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先后推出了“低收入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和“低收入农民高水平奔小康计划”,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扶贫合力,有效推动了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在此过程中,高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多形式开展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高校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优势

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开展好定点扶贫工作,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诚然,相比其他扶贫帮扶参与组织而言,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天然优势。

(一)高校具有扶贫的智力优势

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文化底蕴深厚、科学研究成果丰富,在经济管理、社会进步、文化提升、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脱贫工作,针对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帮扶计划,提升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

(二)高校具有扶贫的人力优势

高校是人才荟萃之地,可以为扶贫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包括驻村指导员、农业技术人员、村貌改造设计人员、乡村干部培训人员与支教专家等,全方位为帮扶对象提供服务。此外,除了教师队伍,高校还有大量的学生也可以进入扶贫队伍,既发挥了学生的专业优势,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高校具有扶贫的资源优势

高校在办学的同时不断增强其服务社会的职能,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此外,高校还拥有丰富的校友资源,遍布各行各业。这些资源都可以整合利用,发挥组合拳作用,为高校扶贫工作添砖加瓦。

二、浙江某高校精准扶贫的实践

(一)结对帮扶历史沿革

浙江某高校于2003年起与浙江省武义县大田乡成为扶贫结对单位,从2003年开始,学校先后为大田乡古竹小学捐赠了电脑、彩电等教学设备,派教授为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培训。2004年,学校又出资扶助古竹小学进行学校扩建工程。此后,学校扶贫工作逐渐拓展到大田乡徐村等几个村的整体扶贫工作,包括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改造、乡村干部培训等。2018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新一轮部署,学校扶贫结对帮扶对象定点为武义县大田乡瓦窑头村,以使相关资源更加集中,扶贫工作更具针对性。

(二)结对帮扶工作具体路径

1.强化组织管理,搭建扶贫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每年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帮扶工作,并前往大田乡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学校与武义县政府先后签署了共建“武义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协议、共建“基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共建“武义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协议和关于推进文化强镇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这为学校开展帮扶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平台支撑和发展机遇。

2.创新帮扶形式,立足长远发展

(1)制订乡村旅游规划:为实现帮扶对象村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发挥人才优势,多次组织农村研究中心、美术学院、地理环境学院专家分别帮助大田乡多个村庄制订旅游规划。通过规划,着力打造充满“野趣、兴趣、情趣”的特色田园乡村及原生态山村异地养生胜地,从而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项目立项帮扶:为改善帮扶对象村容村貌及低收入农户的生活情况,组织各帮扶对象村根据各自情况,提出项目申请,经大田乡党委、政府立项后进行建设,并经学校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批准、验收。验收通过后,学校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在资金上给予相应支持。例如2020年4月,瓦窑头村“新农人学院”项目成功获批,该项目以新农人回归作为宣传点,主要功能定位为党团培训、研学基地、实践基地、文化展示等,同时以“新农人学院”为中心,开发民宿资源。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当地农户增收38万元以上。

(3)党支部结对共建:为进一步强化高校机关党支部和农村联系点党支部结对共建责任,构建高校与农村党建工作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学校通过党支部共建活动分享工作资源,交流工作经验,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完善、共同发展的目标。

3.发挥学校优势,开展教育帮扶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每年为大田乡、村两级干部举办新农村建设干部培训班,邀请学校农村社会发展、村落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家,为学员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并组织学员赴安吉县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大田乡干部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此外,学校以“一对一”结对帮扶形式,对帮扶对象村内的贫困学子建立档案,并对其小学直至大学学习进行资助,同时学校利用自身优势教育资源,对大田乡的教育名师开展不定期教育教学培训。每年暑假,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与渠道组织暑期社会实践队员到帮扶对象村开展“普法教育”“春泥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新形势背景下的高校扶贫对策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0〕30号),文件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这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高校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注重精神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新时期,高校扶贫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打造常态的、可持续的文化扶贫品牌,如建设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农村文化节”、赴帮扶村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以及计划组织文艺晚会等活动。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村容村貌,建设老年活动室,打造乡村图书馆,使之成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

(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新时期高校扶贫要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强乡村的治理能力,从理论层面加强乡村治理研究,丰富乡村治理理论,探索乡村治理新手段。从实践层面通过派驻干部、培训干部、发挥党建作用等方式,打造政府主导、村民共同参与的复合型治理体系,系统改善农村基层治理生态,把乡村基层社会建设成现代国家的基层堡垒。

(三)创新乡村发展理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参与式发展理念和实践逐渐主流化,被学者总结为民本主义的参与式。它宣称“地方”是发展介入的核心,发展代理者应由指令性的外来专家向擅长于地方知识的专家和能人转变,同时通过赋权于发展对象参与发展项目的每个阶段来实现“上”“下”之间权力关系的平衡。自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乡村环境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日趋完备、环境卫生明显提升,但是不少地区也出现了千篇一律的规划模式,如整齐划一的建筑、大同小异的公共景观。新时期,高校应该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扬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保留农村自然传统、尊重农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促进乡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相关研究,发挥智库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扶贫理论与实践一直在不断变化,如“精准扶贫”“相对贫困治理”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高校在参与具体扶贫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对扶贫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并及时做好成果转化,为决策部门提供高水平的咨政服务,发挥高校智库功能。

猜你喜欢

大田学校工作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不工作,爽飞了?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学校推介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进
选工作
贺大田作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