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元素的融入
2021-12-04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陈明香李永义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陈明香 李永义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既是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也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水平提升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教学目标难以落实落细、教学方法呆板、教学载体单一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迎接挑战,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由于当前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在形成中,极易受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意在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加强情绪管理、树立自强自立品格、和谐处理人际关系、科学面对人生挫折等。由此,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及思想动态,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辨别能力的提升和道德情感的深化,也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且成长在物质条件更加优越、互联网信息更加发达、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大多自我意识较强,人际交往沟通技巧缺乏,抗挫能力比较弱,信念感不强,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以实现“育心育德”的培养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弥补其在思想引领方面的不足,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例如,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树立积极心态。
(三)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元素,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促进心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加入思政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模式,鼓励学生对相应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其次,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激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引入思政案例或故事。最后,能够促进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目前“大思政”和“大健康”背景下,二者协同融合,加强教师对两者的重视,有助于高职院校心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定位是公共必修课,授课一般以专题形式进行,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授课教师虽然有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或者心理咨询师证,但是专业比较庞杂且兼职教师居多,这导致该门课程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中遇到了不少挑战。
(一)顶层设计不足,相关配套制度没有落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目前学校或者教研室并未针对课程思政的新要求进行统一的课程顶层设计,而是由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原来的教学内容中机械地加入一些自己认为的思政元素。由于任课教师专业背景不一、教学能力各异,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培训和课程资源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质量不一。
(二)授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足,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67%的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只有一定了解,23.33%的教师比较了解。可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念未真正深入教师的“脑”与“心”,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往往是为了完成课程思政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另外,由于教师缺乏相关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授课经验和技巧,难以发现教材和课堂知识中隐含的思政元素,难以把握课程思政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心理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有待提高。
(三)对公共课授课教师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学校未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的宣传教育,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积极性和意识不强。教研室未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没有对融入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挖掘进行研讨和指导,任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课程思政示范课推广度不够,大部分教师没有现场观摩优秀示范课的机会,导致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
(一)落实落细心理课程教学目标,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并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心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落实落细心理课程教学目标,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首先,心理教师应该提高课程思政意识,认识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其次,教师应该努力提升综合素养,认真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养分,开阔视野,注重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创新心理课程教学方法,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目前,心理课程教学缺乏师生互动与情境体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领悟心理知识的内在含义、体验心理知识的生命感悟以及发展个体的生命智慧。因此,在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为中介、以体验为核心”的课程设计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团体辅导法等,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心理知识的内涵并把握心理调适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有代表性与时代性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剖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学会理性看待并尝试找到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
(三)有效融通心理课程教学载体,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
课程载体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中介,为了更好落实心理课程思政的目标,有必要加强对心理课程教学载体的研究,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体验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首先,课内教学除了口头讲授外,可以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测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每年的“5·25”心理活动月、感恩月、心理情景剧表演、“男神女神”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传递心理健康理念、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完善自我。其次,在教学中可以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高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心理课程教师设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利用网络媒介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平台上推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心理困扰、培养积极健康心态等题材的文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他们进行交流。另外,可以建立主题教育网站,如目前高校主推的“易班网”,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