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全过程培养研究

2021-12-03王婉晨韩婷曹永军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师范生

王婉晨 韩婷 曹永军

[摘    要]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变成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为完善物理学科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体系,本文从国家政策要求、培养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下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要求,革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物理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建立在时间上安排合理、形式上创新多样、策略上精准有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为教育事业输入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教学技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1-0084-04

一、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2018年提出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1]指出:“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和 “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的目标要求,可见国家对师范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期望。

教育部在2010年也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对各个阶段的教育发展都提出了详尽具体的要求。值得师范生重点关注的是:“针对中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倾向。针对高等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教师教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到2021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颁布和实施,教育发展即进入全新的阶段,谋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石。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如何从根源上推动国家对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划?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上。这无疑对师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发起了新的挑战。

(二)研究的意义

师范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关系教师的发展,决定着初等教育的未来。而教学技能又是师范生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进行师范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全过程培养的研究无论是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对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甚至是对师范生本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都至关重要。

二、常见的师范生培养模式

(一)“本硕一体化”的师范生培养模式

许多高校为响应国家卓越教师计划,采用“本硕一体化”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提出“4+X”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就采用了“4+2本硕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实施的是本硕一体的“3+0.5+0.5+2”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培养卓越教师、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专业人才。郎妍等学者对这三所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发现,[3]三所师范院校首先都立足于国家对师范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其次结合本校的发展需要、发展现状及条件、发展特点,设置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模式。

“本硕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首先在时间上占据足够大的优势,培养计划可以得到有效展开,确保训练集中,以提高师范生的整体水平。更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对教师职业有高度认同感和较高从业欲望的师范生。便于学校集中展开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师范生最终走向教育岗位的概率。

(二)“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4]也是国内师范生培养的常见模式之一,随着国家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师范生培养阶段格外注重实践,尤其是教育实习。因此很多师范高校都为师范生配备双导师,由校内的学科教育专业导师和来自中小学教育一线的兼职导师共同指导。建立师范大学与教育一线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教学体验、完善实践知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而双导师制可以有效及时地给予学生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及时将学习到的技能、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存在的问题

当前常见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5]

(一)理论实践易脱节

比如“双导师制”下容易出现校内指导不到位、校外指导脱离理论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校内外的指导做不到有机衔接,校内导师的理论支撑和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不能有效融合,导致两名导师配合度不足。学生在实践时难以获取理论支撑,在学习理论时也找不到相应的实践措施来应用,导致学生并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更难谈创新。

(二)课程缺乏全面性和整合性

师范生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教育,师范生教育要求学生在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这对高校培养模式的设置是一项考验。

当前出现的多数问题首先表现在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全面。关注度都集中在教育学理论知识和物理学科知识上,但对于物理学科教学的关注度不足,这就忽视了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易忽视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学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缺乏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其次,课程之间缺乏整合性。课程安排杂乱无章,时间安排不合理,看似开设课程面面俱到,但实际“教”与“学”呈现“两张皮”的状态。例如,在教学技能相关的理论课程中,一般只会传授给师范生物理教學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例如演示法、探究法等教育理论知识,却很少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技能培训。或者理论课程与培训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学生无法及时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

(三)教学技能训练效果不佳

首先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不足,学时安排较少,学生上讲台的机会较少。其次,训练缺乏有效性。教学评价体系不够严格、不够多元。学生缺乏反思,多数学生也未能对教学设计进行多次修改、打磨和实践,使得很多学生只能做到照本宣科,无法把握学科内涵和要求,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深度加工,主要表现为教学基本功待锤炼、应变能力差、综合素质欠佳。

(四)缺乏现代信息教育资源的运用能力

对物理学科而言,网络资源使得很多不能在课堂中进行的实验能够通过仿真实验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录制成视频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很多难以演示、难以表达的现象可以通过动画生动展示,教育变得没有围墙。DIS实验进入课堂让实验数据更精确,颇具研究意味。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发展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

但在师范生培养中往往忽视了很多学生不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使得其教学能力发展容易受到限制。而另一方面,有些學生只会机械性地照搬网络资源,缺乏自身的思考,不分析该资源在现实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这便是低效的利用。可见网络资源对教学的影响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在当今社会,学习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是与其他教学技能一样需要训练的。

四、现状下的师范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全过程培养策略

(一)因地制宜改良运用“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

“本硕一体化”的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模式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从“4+0”模式发展到常见的“4+2”模式。但这种培养模式尤其应注意本科和硕士阶段的衔接。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对“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改良。一方面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考察生源质量,在确保具有匹配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基础上,实施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如:在本科和硕士阶段之间建立实验班的“3+1+2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等。无论如何设计都应注意发挥“本硕一体化”培养的优势,利用长达六年的培养时间,夯实基础,注重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另一方面改良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地区特征和校园文化。例如: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教育是一特色,那么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可以加入一些民族教育的元素,学习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民族特色,为教学创新提供素材。

(二)“高衔接、高配合、高效率”的全程整合式培养方案

针对当前师范生技能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加强全程整合,[6]构建了“高衔接、高配合、高效率”的全程整合式培养方案,见图1。

1.“高衔接”。该培养方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高衔接。将理论知识划分为教育基本理论、物理学科知识、中学物理教学基本技能、教学评价方法和职业生涯规划几个部分,穿插在四个实践环节中。理论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我们不能期望学生仅仅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就掌握和理解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将不同的知识内容安排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跟实践环节衔接起来。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学生在实践时能够找到对应的理论依据,而在学习理论之后也能找到及时进行实践应用的机会。二是技能培养的各个实践环节之间的高衔接。首先进行教育见习,使学生对物理教学技能有初步的理解;其次是集中进行技能训练和校内实习,指导学生进行多次实践,掌握基本技能;再次是进行校外的教育实习和第二次教育见习,在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进行实地学习观课,体会真实教学环境,再经过真实的班级授课进行实践打磨,最终对知识和技能实现融会贯通;最后是教学研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四个基本环节本质上就是“观察—实践—再观察—再实践—讨论研究”的过程。根据班杜拉的“交互式”社会学习理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习得经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两次教育见习)和直接经验的学习两个阶段。这几个环节之间的高度衔接实现了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及时强化,促进师范生技能的逐步完善。

2.“高配合”。针对“双导师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可以与中小学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从培养方案上看,校内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夯实基础。需要校内导师参与的主要是:在理论学习阶段主要负责监督学生对“教育基本理论”和“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第一次教育见习阶段帮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课。而校外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实践,打磨教学技能。

而在校内实习与实践的一些环节则需要双导师的配合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表现。校内导师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在实践中贯彻了物理教学的一些理念,是否遵循了物理教学的原则,遇到学生运用理论恰当或不当的时候都要及时指出,帮助学生回忆检索,找到理论支撑;校外导师主要评价学生的教学设计是否切实有效,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如:在学生利用实验探究法教学时,校内导师要为学生指出:此内容是否可以运用实验探究法展开教学,有哪些注意事项,是否把握了实验教学的精髓。校外导师要从实践角度评价学生的教学技能是否过关,实验教学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存在“假实验”“无效实验”的问题,并对教学效果进行预判。这样的综合评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实验探究法背后的教学逻辑,做到理论和实践互相渗透,融会贯通。

同时双导师的配合指导还应体现在理论学习阶段,“中学物理教学基本技能”“教学评价方法”“职业生涯规划”这几类课程都需要结合一线教学的经验进行,充分了解学科教学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使得理论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

由于物理是一门发展较快又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为保证“双导师制”的配合质量,校外兼职导师要定时与校内专业导师进行工作的交流和汇总,校内的专业导师也需要了解教职一线的教学情况,掌握一线教育的实在需求,做到“导师双方指导统一,三方交流有效”。同时减少每组导师所负责的学生人数,提高指导频率,做到精准指导。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定期单独把学生、两位导师聚集到一起,共同讨论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如此才能发挥“双导师制”的真正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教育实践环节评价考核更加客观,有实效性。

3.“高效率”。针对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效果不佳的问题,我们应在每一个教学实践的环节设置高效的执行流程。教育见习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观课,通过对案例的充分分析和交流讨论,高效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学有所得,获得充分的间接经验。

在接下来的技能训练和校内实习环节中要保证每一次学生的实践都经历“设计—实施—反思修改—再实施”的完整流程。实践内容可以不局限于某一课程内容的模拟授课,也可以是某一项教学技能的展示,比如可以单独训练学生的实验教学技能、板书板画技能等。在教学评价步骤,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方式的多元,要先自评,再互评,最后导师点评;其次是评价角度的多元,要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7]分别进行精细打磨,精准指导。最后经过学生的多次反思和实践,学生的教学技能可以得到充分锻炼,思维水平也将逐步提高,长此以往就能够把握教学逻辑。

在教育实习和二次见习环节中能够带着充分的知识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走进一线教学,这一环节的重点就在于比较和完善,通过切实的教学体验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并能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为教学研究做准备。

最后的教育研习阶段即是学生既往经历的概括总结,大家对各自教学中的收获或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一方面扩充认知,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以研究者的身份尝试进行教学研究,为未来从业打下基础。

通过这些流程的设置,可以确保学生的每一次训练和实践都是真实有效的,保证学生有所收获,真正解决师范生技能训练效果不佳的问题。

(三)创设信息化培养条件—“虚拟实践教学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平台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电子产品越来越智能,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国家也一直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从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6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及2021年将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可见网络资源的运用对当今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始终把“要通过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放在重要位置。

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线上教育资源平台。但通常只提供一些资源视频,内容不够丰富,资源也不能做到及时更新。无法准确地关注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培养,所以对学生来说利用率不高,培养效果欠佳。

以此为契机,我们可以为师范生建立“虚拟实践教学平台”。[8]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做一个汇总,将教学技能的培养过程做成一个足够智能的线上操作流程。不仅可以解决资源紧缺、杂乱的问题,避免了学生大海捞针找资源,又难以捕捉有效资源的麻烦。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率,增加了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时长。学生随时有需要都能及时得到指导,即使是假期时间也可以被充分运用。这样一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价也会变得分外方便。

这一“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可以设置:内容教学、教学设计编写与评价、板书板画设计与评价、优秀教学案例库、虚拟课堂、课程回放、讨论区几个模块。接下来逐一进行讲解:

内容教学模块,是理论讲解的专区。将教学技能的相关理论分专题展开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该部分的教學资源也可与MOOC平台实现交互,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设计编写与评价模块,学生可以在线编辑提交自己的教学设计,平台可以提供教学设计的批改和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评价单,并针对学生的问题智能推送相关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学生可以了解教学设计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直观的对比。

板书板画设计与评价模块,与上同理设置。

优秀教学案例库模块。这个模块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资源库。里面包括教学视频、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板书板画案例,物理学科还可以加入趣味实验的案例。教学视频包括示范课、技能大赛的获奖作品、教师招聘的优秀面试案例等。满足师范生的多方面需要。

虚拟课堂和课程回放模块,实际上可以算是一个微格教学的线上版。学生可以自行录制教学视频,再观看回放。如此便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讨论区模块为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在专业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问题都可以在讨论区发帖讨论。同时也可以在讨论区设置心理辅导的专区,专门解决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师范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全过程的培养模式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最新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分析利弊,继承发扬并加以改善。必须注重全程整合,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将物理教学中所必备的专业技能进行分类,制定相对应的培养策略,以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落实到培养过程中去。还应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教学平台,发挥师范生教学技能学习的主动性,落实终身教育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 [E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0.

[3] 郎妍,赵永勤,吕珍. 三所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及其引发的启示 [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33):6-7.

[4] 刘雨佳,奚雯雯,黄晓赟. 基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双导师”指导探究 [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8-89.

[5] 陈媛媛. 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4): 35-36.

[6] 刘强,杨辉. 基于“师范做精”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思考——以凯里学院为例 [J].凯里学院学报, 2019,37(6):94-97.

[7] 孟桂菊,吴晓东,余海涛.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能探讨 [J].物理教学探讨, 2019,30(11):28-29.

[8] 黄洁,王运武. 基于虚拟现实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研究 [J].软件导刊,2019,18(2):212-215.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微课对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探究如何高效推进小学体育教学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