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尔夫声势教学法融入音乐课堂初探

2021-12-03龚姿毓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声势奥尔夫音高

龚姿毓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的独特的教学法。声势教学是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里的“声势”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这种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真正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关注音乐要素。在声势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力度、音色、音高等音乐要素入手,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从而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听辨和反应能力。

力度是音乐作品呈现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感受力度的变化,体会音乐作品中情感的升华。例如四年级上册《大家来唱》的演唱教学要有三个力度的改变。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力度的强弱变化,演唱第一个完整乐句时,教师让一半学生跟随节奏拍腿,体现“弱”;到第二个完整乐句的演唱时,另外两组学生加入其中,声势瞬间变大,音量和力度又变强了;演唱最后一个完整乐句时,音量和力度都减弱,回到最初状态。这样操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更让学生体会到“力度”的概念。

不同的声音来源于不同的音色。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拍击身体各部位时产生的不同音响来感受音乐。在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的教学中,教师用节奏“XX XX | X X |”为歌曲伴奏,用拍手表示八分音节,捻指表示四分音节,并在完整演唱中加入这段声势伴奏。学生不仅对不同的音色有了更直观的体验,其聆听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找准音高是歌曲演唱中十分重要的音乐技能。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体验音高,教师创编了《身体音高歌》,带领学生“爬楼梯”。从脚背到头顶,不同的部位代表不同的音高,学生一边唱“do re mi fa sol la si”,一边体验音高的变化。学生通过“跳跃寻找”的方式来体会音高,不仅快速提高了对不同音高的反应能力,其音准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巧用肢体语言。运用肢体动作能帮助学生强化感官体验,逐渐形成恒拍概念,为节奏感的培养奠定基础;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联觉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提升其音乐理解力。

一是制作节奏卡片。在课堂中加入节奏卡片是培养学生恒拍感的重要途径。课上,教师把常见的“X、XX、X—”三个节奏做成小卡片,随意穿插在节奏条中,形成全新的節奏,学生也可以自己摆放卡片的位置。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位拍”的概念。二是在教室中行走。学生熟悉简单的节奏后,教师可用“行走”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恒拍感。在执教歌唱课《土风舞》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踏着整齐的步伐走进教室,并进行原地踏步,帮助学生建立对四分音符的恒拍感。随后,教师随着音乐开始变化脚步,边走边唱,并在切分节奏处改用连点步,让学生感受变化。这一走步的声势动作轻松解决了“X X X”的节奏难点。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感受节奏变化,并通过动作流畅地表现出劳动人民获得丰收时的喜悦。三是多种形式的探索。学生可以坐在椅子上,通过自己的身体,或是通过身体与椅子不同部位相互撞击产生的音色,形成多种节奏组合。当学生对声音有了听觉经验并产生探索兴趣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自我尝试。如请学生探索身体上哪些音色如同雨滴声?哪些音色可以变成滂沱大雨?哪些音色可以模仿雷鸣?教师可从单一的身体音色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身体与其他物体接触制造不同的音色,还可以设想某种生活场景,如车站赶车、无聊等候、各种行走的声音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声势奥尔夫音高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雷声与闪电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浅议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应用——在“第一届中国奥尔夫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变动不居 与时偕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谈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运用“稳定拍声势”突破歌曲难点实验研究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