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项目学习 盘活历史教学
2021-12-03黄蓉孔雪松
黄蓉 孔雪松
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有91家博物馆被收录至国家文物局2020年5月公布的《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具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笔者所在学校调研发现,学生参观博物馆多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对馆藏文物的兴趣浮于表层,对文物背后的历史知之甚少。基于此,学校开发了将博物馆资源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的“移动博物馆”学习项目,结合学情设计了“湖北省博物馆(后文简称“省博”)”系列主题课程,选择了“探访郧县古人类,考古寻根之旅”“‘曾随乙谜终破解,编钟传世震海外”“抢救发掘梁庄王墓,西洋金锭见证下西洋”三个主题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实地参观、云端欣赏、制作思维导图、演绎历史剧、手绘或3D打印文物等方式,在项目学习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一、穿越历史,探访寻根之旅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通过文字与复原头像介绍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学生由此对我们祖先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探访郧阳区古人类,考古寻根之旅”主题项目学习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了解到郧阳区人头盖骨化石遗址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100万年前,比北京人遗址还早,湖北境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郧阳人”。探访学习中,学生通过省博5G智慧博物馆远程观察郧阳区人头骨,小组讨论古人类头骨与今人的不同,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还通过观看博物馆中大量的化石与模拟影像,体验早期人类的生活。
《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的重难点是“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材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制作工艺三方面进行了文字叙述。学生惊叹于青铜器的精致,对当时高超的制造工艺表示难以置信。省博盘龙城展厅呈现的早商时期城址——盘龙城被誉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出土的文物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见证。展柜里的实物模型按步骤清晰地再现了当时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名目繁多的铜鼎、铜爵、铜觚、铜盉等食器和礼器再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通过线上智慧博物馆,学生能够实现720°VR全景观看,如身临其境。青铜文化激发了学生对青铜器物的浓厚兴趣,他们别出心裁地绘制青铜器物图片,制作青铜知识书签,用3D打印技术制作简单的青铜器物模型并传阅欣赏。他们还在年级中开展“我为XX代言”活动,参赛学生每人向大家介绍一件青铜器,并投票选举最佳代言人。这样教学使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
二、导疑解惑,唤醒探究意识
“‘曾随乙谜终破解,编钟传世震海外”主题教学在激趣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探究。学生对省博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记忆犹新,对墓中出土的其他文物却不甚在意。曾侯乙展厅展示的不仅有大型编钟,还陈列着九鼎八簋、铜冰鉴等青铜器物。“九鼎八簋”在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中以文字形式出现,并说明“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因此学生纷纷质疑:曾侯乙身为诸侯,为何陪葬九鼎八簋?课后,教师将学生分為两组,一组查阅资料,一组利用周末再次走进省博一探究竟。他们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僭越现象时有发生,抑或是中国古代以死者为大,所以曾侯乙死后陪葬规格比生前高一等级。回到课堂,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展厅中整齐陈列的九鼎八簋,不仅表明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粮,是最重要的祭器,而且文物旁的说明显示“曾侯乙墓中的九鼎八簋属于加等,符合诸侯鼎制”,专家推测他符合周礼中的另一个等级制度——加隆说,死后享受的级别可以加一级,所以曾侯乙用的是九鼎八簋。这印证了学生的后一种猜想。
铜冰鉴在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以图片形式出现,其用途是冰酒。大多数学生并不相信几千年前的战国就已经有了“冰箱”,质疑冰鉴的制冷原理。为探寻这件精巧的青铜器蕴含的奥秘,学生选择去博物馆一探究竟。但是“宝贝”陈列在玻璃柜里,外观精致,却难以看出玄妙。鉴于此,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和教师一同研究这件冰酒器的构造原理,有了诸多发现。一是缶置于鉴中,鉴的镂空盖中的方孔正好套住缶的口沿,缶的底部有三个穿眼的圆足,鉴底部有三个弯形栓钩,正好插入缶底部的圆足里,中间一个倒钩装有活动栓,插入圆足后立即倒下,牢固地钩住方壶的底部。二是使用时缶内装酒,四周可放冰块,防止酒变质,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早期的环保型冰箱。三是冰块是人们冬天时在河里凿出来藏在地窖中的,夏天拿出来供贵族享用。四是古人大多喝米酒,需要过滤,鉴缶旁边的三角形架就是过滤器,三角斗下有镂孔,用来过滤酒中的残渣。经此了解,学生无不惊叹于铜冰鉴精湛的制作工艺,感慨战国时期贵族生活的奢靡。
三、系统认知,厚植民族认同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子目“经济的发展”中介绍明朝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的情况,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使明朝国力得以恢复。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的教学重难点是“郑和下西洋”部分,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明确正是明朝雄厚的国力支撑了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这其中的因果联系,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难以使学生深度理解。在“抢救发掘梁庄王墓,西洋金锭见证下西洋”主题项目学习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绎、分析系统地感知两者的联系。梁庄王墓抢救性发掘的展品展示了明成祖、仁宗、宣宗时期强盛的经济实力,农工商业空前活跃。经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协会鉴定,墓中珠宝全都来自西洋。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大量精美的珠宝,这也从侧面显示了明朝对外交往的盛世局面。特别是一件来自西洋的金锭,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见证。如果学生不亲眼看见梁庄王墓出土的金光闪闪的金器、光彩夺目的宝石以及不胜枚举、巧夺天工的祭品,就无法感知明朝当时的盛况。况且这只是一个藩王墓葬。
学生在场馆中借助直播平台介绍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在课堂上将所见、所知编排成历史剧目,向大家演绎。经过学习,学生明白了只有国力强大的盛世才有实力远赴西洋,只有进取开放的国家才能发展和平友好的外交。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官士墩校区)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