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同文体提供教学支架
2021-12-03郭锋
郭锋
支架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师基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即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准确理解当前所学,然后根据教学实际适时撤下支架,让学生顺利进阶到教师给学生所预设的发展水平上。本期的四篇文章从设计支架的原则、方法、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大背景下,支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什么是好的教学支架?笔者认为,教师依据学情给学生提供的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阶梯,都是好的教学支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几篇课文为例,从为不同文体提供教学支架的角度,谈一些做法。
一、在记叙文教学中,提供问题支架
五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记叙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基本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六要素。但对于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提炼、挖掘等还有一定的障碍。教学中,笔者放手让学生按照记叙文学习规律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基础知识,分组合作突破重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只是在概括记叙文中心思想时,才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架,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心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本主要内容,一方面是文本主要内容所蕴含的主旨思想。笔者一般只在学生提炼或挖掘主旨思想时才适时提供问题支架。
在教学记叙文《落花生》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学、同伴互学、分组合作学,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普遍的疑难问题,笔者也只是稍加点拨,并不越俎代庖。在学生概括文本中心思想时,笔者才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架。经过自学、互学和合作学习,学生已经明确:《落花生》这篇文章以“花生”为线索,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语言平易、浅显、简洁。但是,文章的主旨思想是什么呢?有的学生提炼出“花生的无私奉献”, 有的学生挖掘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有的学生挖掘出“花生质朴无华,不求外表美观,不讲虚荣,不慕显赫,只求于世有用”,还有的学生提炼出“父亲善于教导孩子,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学生的理解都有一定道理,特别是“父亲善于教导孩子,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很有新意,超出了笔者的理解和传统意义上的解读,但并不全面。于是,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问题支架:文章的详写内容是什么?略写内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花生与做人联系起来的?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是什么?这5个问题支架为学生提炼文本主旨指明了方向。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稍加思考,即可答出“详写议花生,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和吃花生。”对于第3个问题,学生也很容易从“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些话中找到答案,即过渡语。而对第4、5两个问题,学生则不甚明了。笔者首先补充:文章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这种写法就是借事物的某一特点来描写人的某一品格,当然,事物的特点一定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然后指导学生分析花生的特点,并把花生的特点与人的品格对接。最终,学生通过这些支架明确了本文主旨:作者借花生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喻指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二、在说明文教学中,提供知识支架
对五年级学生而言,说明文是一种新的文体。虽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无需强调文本的文体特征,但是,说明文毕竟不同于学生接触最多的记叙文,说明文固有的文体特点正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线索。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和说明文特点,为学生搭建并适时提供相应的知识性支架,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
五年级上册的《太阳》是一篇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说明文,也可称为科学小品文。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太阳;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因为太阳大,温度高,距离地球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美丽可爱。这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就能理解。但本课教学重点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于是,在学生初步掌握文本内容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知识支架:①本文是如何说明太阳的“远”“大”“热”的?②本文既然是说明文,为什么有很多记叙性语言呢?有了这两个支架,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明确了,大家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运用PPT展示了以下内容:①一亿五千万、一百三十万、五千五百;②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③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是个大火球;④埋在地下的煤炭……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⑤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借助PPT和合作学习,基本明确:本文是借助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假设这些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远”“大”“热”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补充说明文严谨、准确、简练、平实的语言特点,又出示文中“晒得地面寸草不生”“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等句和后羿射日的传说,要求学生分析支架②。经过笔者引导,学生明确:这样的语言生动形象,使说明对象更具体、生动;传说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笔者最后归纳:说明文语言虽然讲究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但也不拒绝形象生动的语言。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提供背景支架和想象支架
古代诗歌以意象为主,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精练含蓄,意蕴丰厚,多抒发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小学生受阅历所限,很难真正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所抒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提供有助于诗歌理解的支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实际,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主要提供背景支架和想象支架,让学生借助生活实际想象古诗词内容,借助背景知识想象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悟,即所抒发的情感。
五年级上册的《题临安邸》通过描写乐景来抒发哀情,即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笔者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然后为学生提供背景支架:①汴州就是现在的开封,是北宋的首都;杭州就是临安,金人攻陷北宋首都后,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立南宋,把临安设为首都。②游人错认国都说明了什么?学生结合背景支架,明确了北宋和南宋实际上是一个王朝被外敌分割成的两部分,南宋统治者与占据了北方的金人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应该卧薪尝胆,收复失地。在此基础上,笔者又给学生提供想象支架:①请想象诗歌第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特征;②诗歌第二、三句写了什么场景?③游人为什么会把“杭州作汴州”?对于支架①,学生稍加想象,眼前即出现临安城内外“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景象;对于支架②,學生也能想象出临安城的达官贵人畅游西湖、观看歌舞、陶醉于酒肉和春风中的丑态。理解了这两个支架问题,经过分组讨论,学生很自然地解决了支架③的问题:“暖风”把“游人”吹得如醉如痴,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纸醉金迷中,这些西湖上的达官贵人简直把屈辱的杭州当成了被外敌侵占的故都汴州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提炼诗歌主旨便水到渠成了。
教学支架是为了帮助学生高效解决学习问题,所以,教师在提供教学支架前,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以便使教学支架的作用最大化。文体不同,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自然也有所不同,自然地,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教学支架也应不同。
(作者单位:枣阳市枣阳经济开发区茶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