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阅读,共析疑难
2021-12-03桓小东
桓小东
讨论课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设计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笔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简要阐述。
经过第一节预习课的充分准备,教学进入第2、3课时讨论课。下面分五个模块逐一截取片段,以图管中窥豹。
首先,由生字词组汇报展示准备的任务。学生汇报时,将“阔绰”用联字组词法理解为“阔气宽绰”,或者“阔气、绰绰有余”,但是在解释“莫名其妙”时,直接引用字典的解释“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这样的解释只是完成任务,不利于学生获得解释词语的能力。教师加以指导,这个词中有一个词素不太好理解,即“名”,这里的“名”是“说出”的意思。这样全词就很容易贯通了。当然“名”也可以同“明”,即明白,这就更好理解。这就是解释关键词素法。
第二,疑问组汇报展示准备的任务。汇报组学生对“于勒”这个人物到底是不是文章的主角产生了分歧。一组学生认为,既然所有的情节都和于勒这个人物密切相关,那么他就是文章的主角。另一组学生则认为于勒虽然出现在文章的每个角落,但作者花的笔墨都不多,不应该是主角。
矛盾出现了,教师让学生思考主角的标准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最能表现主旨的人物是主角。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文章的主旨,学生初步明确文章的主旨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然后,教师让学生用这个“尺子”去评价,谁最能反映这个主旨。学生发现:菲利普虚荣、势利、自私、贪婪;菲利普太太克拉麗丝精细、刻薄、泼辣。菲利普夫妇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但他们的灵魂却已经被金钱腐蚀了。夫妇二人最能突出主旨,所以是主角。而于勒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受社会不良风俗影响而最终“自作自受”的人。于勒这个人物形象并不能直接表现文章主旨,他的作用应该是串联全文,没有他,情节无法推动。教师继续引导:“于勒可以看作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能否举出类似的例子?”一名学生说,《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有类似的作用。当疑问出现时,教师明确判断的标准,常常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三,由思路层次组汇报展示准备的任务。学生按照自然段与情节片段结合的方式将各段中心短语圈出来后,认为应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全文归并为四个部分。可是从头开始的归并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加以引导,在四个部分中,最容易抓住的是高潮部分,因为最精彩(学生一下就抓住了“遇于勒”部分);结局自然是最后的部分“躲于勒”;前面的部分分别是“盼于勒”与“夸于勒”,属于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也就是开端与发展这两部分。这样,学生就获得了一个小说通用的结构,会对他们以后的阅读有帮助。
第四,主旨特色组汇报准备的任务。学生用两句固定格式的话概括主旨:通过菲利普夫妇盼、赞、遇、躲弟弟于勒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前一句将小说内容概括进去,后一句扣住了小说的思想核心,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方法。
写作特色部分,对菲利普夫妇进行性格分析时,学生抓得比较笼统。学生A说:“菲利普是个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小市民。”学生B说:“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是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人。”教师在此提醒学生在总结人物性格的时候要结合文本回答,做到有理有据。学生纷纷在文中寻找证据,深入文本,对重要的段落和句子做分析,抓住了不少关键词。教师再次提示,每个人可以抓住不同的三个点,使人物立体地呈现。学生最终明确:夫“请吃”之言现虚荣,“不安,苍白”之神现势利,“搭上话”之言现奸猾;妇“怕伤胃”之言现吝啬,“这个贼子,流氓”之言现刻薄,“暴怒”之神现泼辣。至此,学生抓住了人物主要的言行、神态及心理等方面的表现,对人物性格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第五,仿写小组展示自己的续写作品。学生A给出了大团圆式的结局,即亲人最终相认,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学生B的想象力丰富——于勒假扮穷人试探家人,菲利普一家最终成了大家的笑柄。学生C的作品则是另起炉灶,天马行空地讲出了一个新故事。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续写作品是否继承了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续写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让学生明白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学生讨论后认为:A的作品虽然圆满但不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失去了讽刺意味,难以表现文章主旨;B的作品更有讽刺意味,更能表现文章主旨;C的作品则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失去了续写的意义。最后,教师让学生评价续写作品是不是使用了恰当的人物描写,抓住细节塑造人物。这样顺便复习巩固了所总结的写作知识,为接下来全员续写做准备。
(作者单位:神农架林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