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讨论课型研究
2021-12-03黄顺平
黄顺平
为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神农架林区实验中学致力于初中语文阅读讨论课模式的研究,探索出阅读讨论课型的五大构成模块,即“突破生字词-疑问解析-思路整理-主旨和写作特色归纳-仿写、改写和赏析”,以此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式学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什么,分别训练学生哪些必备能力,如何训练,特别是如何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基于思维训练的“五模块”阅读讨论课型。
一、阅读讨论课型“五模块”的内容
阅读讨论课由“突破生字词”“疑问解析”“思路整理”“主旨和写作特色归纳”“仿写、改写和赏析”五个模块构成。五模块任务由学生小组分工完成,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使之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突破生字词模块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字组词、解释关键词素、反义词的否定式解释、联系文化传统和联系生活常识等方法识记、理解生字词。如,理解朱自清的《春》中的“朗润”时,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词素各组一个近义词,如“明朗”“润泽”,此处用的是“联字组词法”。是什么使山明朗润泽呢?学生联系自身的感受,感悟到春天的太阳使早春的山明朗,而渐渐露出的绿意使山有了润泽感。这样联系生活体验,就能让这个词生动起来。
2.疑问解析模块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在疑问解析环节,教师应重点关注九个方面,即“六个把握”和“三个联系”:把握比喻、比拟、通感与象征中的相似点,把握句子主干,把握逻辑思路的角度,把握意象、意境的约定意义,把握矛盾词语的角度,把握环境的暗示;联系背景,联系文化传承,联系生活经验。
“把握逻辑思路的角度”是让学生从具体的文本中感受逻辑思维的魅力。教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庄子从物我合一的角度提出判断——鱼出游从容而乐,惠子从“子非鱼”的角度否认庄子知鱼之乐;庄子顺着惠子的逻辑思路,从“子非我”的角度,否认惠子知道“我不知鱼之乐”;惠子则顺着这个逻辑思路,通过承认自己不知庄子,来否认庄子知鱼之乐。从惠子建立的逻辑思路来说,庄子此时已无话可说了。其实,庄子可以在惠子建立“子非鱼”的逻辑思路之初,就抓住惠子暗含的逻辑角度——“知”——来转换逻辑思路而胜出:子知我非鱼,那我亦能知鱼之乐。但庄子这时还有办法,他换一个逻辑思路,利用惠子“安知鱼之乐”中的“安”的多义,将“安”的意思从“怎么”换为“哪里”,指出惠子是“知我知之而问”,然后从这个角度作答“我知之濠上”,在轻松幽默中结束了论辩。这就是逻辑论辩的魅力。“把握矛盾词句的角度”是针对矛盾的词句而言。矛盾的词句,一般是因为表达的角度不同,找到了角度,自然就容易理解了。如教学《傅雷家书两则》中的矛盾词句“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出许多心灵的朋友!”时,笔者引导学生发现:前一句是从赤子自我内心的角度而言,指赤子心地纯净,不知道孤独;后一句则从世俗观念角度而言,认为赤子身边少有酒肉朋友,是孤独的,如果这样,赤子就会创造全新的艺术世界,在那里有许多心灵相通的朋友。
3.思路整理模块
解决学生的疑问后,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笔者引导学生总结了如下三种方法:一是圈出各自然段的中心短语法。一般来说,一个自然段圈一个中心短语,复杂的段涉及段内小层次的,也可以将小层次的中心短语圈出来。自然段常常会运用总分的结构。抓住总说句,就容易抓住中心短语。若是总分结构,则总起句在段首;若是分总结构,则总结句在段尾;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一般抓启下句。二是合并同一情节(内容)片段法。含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一般会将同属一个情节片段的自然段合并后,再圈出片段的中心短语。其他类文章,若明显相邻的段是同一内容,亦可归并。三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归并各部分法。文章的结构,一般来说,有总分总,有起承转合,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引论、本论等,依据这些常用结构,基本可以将各自然段的中心短语进行归并,从而理清文章结构。总分总结构的文章,“掐头去尾”后,三大部分就清楚了,但是要进一步分析,中间分写的部分若有几个关联的小层次,也要理清。起承转合是古代诗歌创作结构,但也可以用在现代文章的结构分析中,对于这类结构,重点是抓住“转”的部分,即转出新意的那部分,其他就可以推出来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戏剧常用的结构,只要抓住“高潮”部分,其他部分自然可以推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结构法,扣住“问题”即可理清结构。而引论、本论结构,是在前一种议论文结构法前面加上一个引入部分。
在引导学生整理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的结构思路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出每个自然段或某几个自然段的中心短语,如第1自然段的“回”,第2~4自然段的“悲凉”,第5自然段的“别”等,然后结合各自然段的作用和论述主体,将文章初步归并为“起”“过渡”“少年闰土”“杨二嫂”“中年闰土”“结”六部分,最后按照小说的逻辑结构,将“过渡”“少年闰土”“杨二嫂”三部分合并为“发展”阶段、“中年闰土”部分归为“高潮”阶段。由此,将整篇文章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4.主旨和写作特色归纳模块
归纳主旨的固定句式是“通过……表达……”。学生将这个固定句式补充完整即可。前半句基本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后半句则是对文章意图的概括。
写作特色方面要抓亮点。第一,词句、语言亮点,如动词、形容词准确生动,句式整散、长短结合,适当使用方言、口语等。第二,修辞手法亮点,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引用等。第三,结构手法亮点,如详略、线索、过渡、衔接、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开篇点题、卒章显志等。第四,内容手法亮点,如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类比、抑扬、讽刺、幽默、动静、虚实、正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借物喻人等。第五,表达方式亮点,如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五种表达方式中,通常是运用語言、动作、神情、外貌、心理等人物描写法,或者是运用直接、间接抒情法等。
5.仿写、改写和赏析模块
技巧仿写。学习各篇课文后,教师可以选择该文最突出的写作技法,如前所述写作特色亮点中提到的五类亮点,让学生模仿。学完阿城的《溜索》后,笔者让学生仿写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容。一名学生在习作《眼疾手快》中描述了晚自习时教室里飞入一只臭虫后,同学们的不同反应:晚自习时,风微微地吹着,温度很适宜。同学们都在为中考努力,教室里一片寂静。“呀,虫子!”一声叫喊响彻教室。“我瞟了瞟虫子,正在琢磨怎么除掉它:是用书拍,是用布把它盖上再丢掉,是用水泼,还是……正犹豫间,一只敏捷的手一把抓起虫子,毫不犹豫地将它仍向窗外。”这段话中作者以自己的犹豫衬托捉虫学生的果敢。
文白、体裁改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古诗词、文言文改写成第一人称的白话故事或书信,或者将现代诗歌改写成散文(或第一人称故事),等等。改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古诗词与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之间的关联,融会理解意象、意境等难点。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戴望舒的现代诗《萧红墓畔口占》后,笔者让学生尝试将其改为第一人称的故事。一名学生做了如下改写:“夜漆黑一片,有星星点点的萤火泛起浅浅的光亮,为我照亮往你墓前的路。这里不算太黑暗。算起来,我已经走了六个小时了……我清楚你无法再给我回应,却仍不想放弃等待。你安静地躺在这里,远处水流潺潺,似你梦呓一般的叮咛。”
词句赏析。学生一般抓住三个方面进行赏析,即角度、内容、效果。角度,即明确赏析的是用词、修辞,还是其他手法。如果赏析动词,就明确指出被赏析句哪几个动词用得好;如果赏析比喻,就明确指出被赏析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即将赏析之处明确呈现出来。如果赏析动词,就明确指出被赏析句某几个动词是用来描写谁的什么动作;如果赏析比喻,就明确指出被赏析句将什么比作什么。效果,即好在哪里。这是赏析的核心。一般来说,用词与修辞的效果是较固定的。例如,动词和形容词准确、生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对偶、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反复、反问突出强化等。如果赏析动词,就明确指出——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谁的什么动作,刻画了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什么情感;如赏析比喻,就明确指出——生动、形象地将本体的什么特点表现出来,表现了什么情感。
如学完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登勃朗峰》后,笔者让学生选两处自己喜爱的不同类型的句子赏析。有的学生赏析比喻句“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塘”,认为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奇形怪状的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塘,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山峰的奇形怪状,表现出了大自然神奇的造物能力,表達了作者对奇特山峰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大自然造物能力的惊叹之情;有的学生赏析“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中的动词,认为“升”“耸”两个动词体现出勃朗峰的高大巍峨,极其形象地表现了一座直耸入云的山峰形象,“独踞”则将勃朗峰拟人化,写出了勃朗峰高于群山的特点,为它增添了一种非凡气概,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的赞叹。
二、“五模块”阅读讨论课实施策略
1.学生自主探究,分组汇报
阅读讨论课一般由三课时组成。第一课时先由学生独立预习,标出生字词、疑问点、各自然段中心短语;然后分组讨论,准备任务,一般两个小组完成同一个任务。五个模块任务将在学习下一篇课文时,在小组间顺推流动,使得学习完五篇课文之后,每个小组都将五个模块任务完成一遍。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由小组代表汇报完成任务情况,通常一人口头讲解,一人板书内容。而同任务的两个小组,一组主讲,另一组则补正评价,学习下一篇课文时交换角色。
如学习第一篇课文时,1、2组准备生字词模块,3、4组准备疑问模块,5、6组准备思路层次模块,7、8组准备主旨特色模块,9、10组准备仿写模块;1、3、5、7、9组主汇报,2、4、6、8、10组补正评价。下一篇课文的模块任务安排则顺推,即3、4组准备生字词模块,5、6组准备疑问模块,7、8组准备思路层次模块,9、10组准备主旨特色模块,1、2组准备仿写模块;2、4、6、8、10组主汇报, 1、3、5、7、9组补正评价。再下一篇,任务继续顺推。如果班内多于10个小组,可以将每个模块安排3个小组同时准备。汇报时,其中一组主汇报,另一组补正,最后一组评价。下一课汇报时,主、补、评的分工则顺向流动变化。
2.教师整体把控,适时指导
教师应掌控学生预习的时间,对讨论的任务进行安排。如在学生小组讨论时巡察各组,掌控纪律,指导组长工作,要求各组长督促组员将任务内容书写在书本边页或专用草稿本上;在学生代表汇报后,对需要指点纠正的地方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整理讨论的要点,以训练思维。
如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起舞弄清影”教材注释为“词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何似在人间”中的“何似”教材注释为“哪里比得上”。学生按照教材讲解后,教师质疑:“上句说词人在月光下与影子共舞(分明是在人间),下句却说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分明是在天上),这不矛盾吗?”学生一时找不出合理的解释。这时,教师点拨:贯通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在下句的前面补入“月宫”,即两句理解为“自己在月下与影子共舞,(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二是将下句的“何似”颠倒过来,意为“像什么”,下句意为“像什么在人间?”,与上句合起来的意思是“自己月下与影子共舞,像什么在人间?(一点也不像在人间,倒像在月宫)”。至此,学生明白了如果出现无法理解的地方,要通过补充内容、调整顺序等方法来贯通,而不能盲目迷信权威。
3.量化评价,强化评价的改进功能
评价遵循“3优点2缺点1建议”的模式。即评价分三部分,先指出3个优点,再指出2个缺点,最后提出1个可行性建议。各部分个数为上限,也可以只有1个,但次序不能改变,即先说优点且优点多于或等于缺点,使对方易于接受。
如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主汇报组完成生字词模块后,评价组这样评价:主汇报组有3个优点,一是板书工整清楚,二是使用了联系生活经验法解释词语,三是与同学有较好的互动;有两个缺点,一是不能脱离准备的汇报材料,二是板书有错别字;建议准备模块任务时,对汇报思路进一步整理,使之更清晰,然后组内多加练习,争取脱稿。也可以这样评价:主汇报组的优点是使用了联系生活经验法解释词语,很生动;缺点是不能脱离准备的汇报材料;建议准备模块任务时,对汇报思路进一步整理,使之更清晰,然后组内多加练习,争取脱稿。
4.分层作业,以读促写
本课型的作业一般是仿写训练,即针对课文写法上最值得学习的某种方法,进行单项的写作训练。如果课文的亮点是语言,作业就是选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赏析练习;如果是文言文与诗词,作业就是将原作改为第一人称白话故事,让学生以化身作者的方式揣摩文本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该课型适用于初中语文中的现代文阅读。这里所指的“现代文”包括现代文学分类中的散文、小说、戏剧,也包括现代教学文体划分中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中,小说、戏剧在五模块阅读讨论课型中的思路整理环节,要注意抓住情节转折点(包括时空转换),把握各片段中心短语,进而把握情节这一要素;在主旨和写作特色归纳环节,要注意把握人物与环境两个要素。戏剧有别于小说的特点,如舞台说明,戏剧分类,也可以在主旨特色环节加以概括。当然,为了保持教学形式的一贯性,也可以在一般由教师主讲的文言文、诗词中沿用这五个基本模块,再加以适当的变化处理。
(作者单位:神农架林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