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写作升级的文本支架构建策略探究
2021-12-03黄晓玲
黄晓玲
摘 要:写作位于语言产出的总装环节,是语言水平的综合呈现,其水平提升关联着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习惯于靠强记单词提升写作能力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常常在拼凑字数和硬译的过程中体会到强烈的无助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单纯地记单词、短语并不能在横组合、纵聚合和语篇三个维度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表达层次。只有借助切实可用的梯级语言材料,即文本支架,也就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编撰的帮助学习者实现写作能力升级的文本参照体系,才能辅助学习者跨越表达鸿沟,实现写作升级。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横组合;纵聚合;文本支架
一、文本支架的理论渊源
“支架”理论可以追溯到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和美国教育家克拉申提出的“i+1理论”,由新维果斯基派的学者伍德、布鲁勒和罗斯等推出。维果斯基指出,儿童有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的潜在发展水平两个方面。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克拉申将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表征为“i”,而把学习者通过努力能实现知识或智力跨越的宽度界定为“1”,并指出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能等同于“i”也不能大于“i+1”,即超出学习者调用现有知识、智力能够达及的识解能力范围。因此,“i+1”就是可理解输入或有效输入。支架式教学,就是以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为支架,将学习者现有知识、智力水平与给定的任务知识、智力水平之间的差距分解成接续的“i+1”任务,从而使学习者能够理解相应的阶段性任务知识,实现对应知识的意义建构和知识技能内化,从而实现逐级跨越,进而最终达及教育目标。
文本支架理念正是基于大学英语写作学习者在提升写作层次时所面临的巨大鸿沟而提出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得益于中国系统的演绎性教学传统,高效地掌握了近乎完善的语法体系,具备了很强的按照词性组织语句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大学英语学习者根据本族语表达能力提升的经验认为英语写作能力的局限是由词汇量所决定的,故而将强记单词、短语作为提升英语写作能力的捷径。然而,地道的英语表达远非按词性及五种基本句型组装表达式那么简单,这也正是洋泾浜英语频频出现在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外语产品输出端的原因。正因为这样,大学英语学习者往往无法自我纠错,在面对表达不地道或疑似中式英语等评判时感觉很无助,甚至丢盔弃甲。这种基于error而非mistake所带来的困惑,本来就因学习者内在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而不同,支撑其实现跨越的帮助自然也不一致。在大众化催生的巨大生师比压力下,内涵式发展的主流取向自然是激发学习者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因此,为大学英语写作学习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架就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文本支架的设想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文本支架的建构策略
语言内蕴的文化基因差异性决定了外语学习中模仿的主角地位。中文是典型的人治语言,其句法灵活度高,既没有主谓结构完整的刚性要求,也不彰显主从句之间的明确词汇标记,只求相关表达在意合张力下的流畅丰沛。英语则是法治语言,在线性逻辑的主导下按形合的严谨取向将主谓结构的完整性与层级性充分演绎。这种语际差异凸显了英汉表达方面的鸿沟,即在英汉表达思维以及语码转换过程中的跨度,需要大学英语学习者花大力气套用由简至繁的成体系的梯级英语句型、替换模式及语篇框架,即由文本形成的支架系统,并在其帮助下反复强化英语表达习惯,逐渐养成英语思维及相应的编码解码套路。
同时,文本支架是将相应学生从学习起点到目的地之间存在的知识、技能与体验等维度的差距通过“i+1”切分并以语言产出的形式呈现出来,旨在为学习者提供可行性辅助与支撑,即为学习者实现从出发地向终点渐进性跨越提供有效输入链接而成的桥梁,铺就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坦途。为此,文本支架的充分性、必要性、系统性等必须贯串始终,即在横组合、纵聚合以及语篇三个维度均应该凸显出层级性。
(一)横组合的级差支架取向
线性延展,即横组合,是英语的基因性底色,决定着英语写作的基本面,因此在建构大学英语写作学习支架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横组合方面的层级性问题。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的横组合关系表征的是句型线性延展过程中语词之间的共生关系,不只是涵盖了结伴关系,还包括选择限制。这种限制正是语言使用传统所衍生的规约,承继了合逻辑的规则用法与悖邏辑却合积习的不规则用法。比如:表达指控时accuse只能与of搭配,而charge与with搭配,rebuke则与for搭配。根据常识,feet应该与run搭配、nose应该与smell搭配,然而句子My nose runs and my feet smell. 有违常理却是地道的表达。简言之,英语句子的语词组构是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即以动词为中心组构起SV、SVO、SVOO和SVOC等常用句型。正如乔姆斯基所说,词的搭配取决于语法规则和词汇语义特征,要求语法上配得拢,语义上讲得通,达及通顺。
横组合的级差是大学英语写作学习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由非本族语者(nonnative)向本族语者(native)进发时在连贯程度、规范程度和地道程度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在思维模式、句式选择、搭配偏爱等维度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优化空间。历来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常常通过五种基本句型的运用和拓展组合出合乎语法却不够地道的句子。比如:After we have observed them carefully and analyzed them critically, we may identify the key to their success.该句贯串的是耳濡目染的中文思维,因而深受大学英语学习者喜爱且被学生广泛使用。然而,更为英语本族语者推崇的相应表达应该是,The key to their success may be identified through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critical analysis.也就是在名词化、被动取向以及右分支等维度优化后的表达式。由此可见,横组合的级差支架应该从各个维度根据大学英语写作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和“i+1”逻辑进行文本编辑,建构起完善的文本支架连续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实现从现有水平向目标水平的渐进式跨越。
(二)纵聚合级差支架取向
纵聚合关系是由·叶列姆斯列夫(Hjemslev)提出的,与索绪尔所表述的联想关系和胡壮麟所说的替代关系(Relation of Substitutability)均指与横组合相对应的垂直语簇内在的语义逻辑关系。在组合结构既定的情形下,同义词、反义词、上义词、下义词均可通过相应的语法变化发挥出替代作用。在词汇替代的基础上,词块、小句等也可以在聚合关系上发挥作用,甚至在句段层面上,通过纵聚合可以将SVO句型转换成SVA、SVC等句型。
纵聚合的层级差异需要根据语词本身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相应的语境来确定,在正式性、适切性、充分性、地道性等维度得以实现。如:be aware of与be conscious of两个短语完全同构且均表示“意识到”的意思,aware和conscious自然也是一对同义词,然而aware表示的通常是意识到外界事物,conscious则表示的是意识到语词使用者本身。因此,在纵聚合层级差异的呈现与解读过程中,词汇的深度知识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深度习得相关词汇知识并加以激活,才能在措辞选择时游刃有余。否则,语言使用者会不经意地引发语用失误,闹出笑话,甚至导致交际失败。比如:有人在赞美好友聪明时不经意地将a wise man换成了a wise guy,让自己的朋友很生气,完全不知道a wise man带褒义,而a wise guy,却常常暗含贬义,使其产生的联想南辕北辙。
(三)语篇级差支架取向
语篇是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具有统一意思的整体,是超越形式大小的有效交际语言单位,由意义和结构相关的句子通过照应手段所构建起来的形式衔接、意义连贯的语言结构单位。虽然语篇在组织过程中不完全受语法约束,但却全然不同于简单的句子堆砌。其显著的特点是所在语篇范围内的一系列句子共同服务于一个主题,从而组构起一个以这些句子为实现路径的意义连续体。
语篇通常是基于信息告知、受众劝服或娱乐激发等目的而催生的。目的决定了语篇的大致走势,于是相应的有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文体,从而形成相应的语言使用场合或领域,即语域,涵盖语场、语旨和语式。同时,常见的英语语篇模式有原因—结果、问题—解决、一般—具体、主张—反主张、时间顺序、动作顺序、比较和对立等八种。目的、文体与模式的适配度是语篇级差界定的宏观维度。所涵盖语言的使用在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这三个社会变量上的合规度是语篇级差的中观维度。语篇内在的照应、衔接和连贯在整体性原则方面的达及度是确定语篇级差的微观维度。语篇文本支架就是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细分组构。
三、文本支架的应用
完成文本支架系统组构只是为学习者实现写作升级跨越提供了可能,并等于赋予了学习者所期望的写作能力。要将潜在的可能性变现为逐级提升的写作能力,还需要給予学习者及时且极富针对性的引导和督促,尤其要针对大学英语写作学习者的心理进行及时的调试。当前大学英语写作学习者的普遍性倦怠及无助需要教师在教学资料使用的过程中有更大的灵活性和灵敏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文本支架的理念、框架、内在逻辑与层次,作好学生的需求分析,做到预判有效、引导及时、解释简明、督促到位。文本支架的应用还应该针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并遵循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正如前述“i+1”理论所提及,学习者的个体性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无论多么系统化的文本支架都不可能与所有的学生完全适配。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文本支架时能够多维度、多模态地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学会利用文本支架进行自主学习。
文本支架还应该被视为一个需要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的系统。仔细观察文本支架使用的全过程,积极探寻和收集各种相应的数据以便进一步地调试、增减和改良该系统。需要注意的是协同性学习和同伴反馈是收集文本支架使用和完善所需数据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班级学生个性化差异较大的情形之下。
四、结语
文本支架理念是针对当前大学英语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体验提出的,在理论梳理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虽然最近发展区和“i+1”都能很好地支撑这一设想,但语言学习,尤其是语言产出方面的特殊性是不可能让任何系统性的设想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巨大压力下,提供完善、细分的统一文本支架系统所内蕴的挑战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显然超越了笔者现有的能力和资源所及,期待有更多的同道者探究。
参考文献:
[1] 费尔南迪·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
[3] 杜莹,张娟基于POA的大学英语写作混合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6):65-69.
[4] 邓鹏鸣,刘红,陈芫,陈艳,章毓文.过程写作法的系统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11(6):58-62.
[5] 吴素芳,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