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研究

2021-12-03宋帅

档案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

宋帅

摘  要:首先从机遇和挑战两个角度入手,阐述了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背景;围绕保护内容缺乏完整性、保护方式缺乏多样性以及保护理念缺乏先進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现存障碍;结合重视丰富档案内容、挖掘档案利用价值以及加快转变保护理念三个部分,尝试提出了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优化思路。

关键词: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非遗档案;档案保护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first elaborat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usi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in the digital age. It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incomplete contents of the archives, the insufficient protection methods and the lack of advanced working concepts are the three obstacles in the current protection work, and finally proposes to optimize the protection of musi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in the digital age by enriching the archives' contents, further exploiting the its values and changing the working concepts.

Keywords: Digital 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 management; Intangible Heritage Archives; Archives Protection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侵袭冲击,我国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基受到了极大动摇,部分非遗项目甚至出现了趋于消亡的迹象。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字时代中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相关问题展开探究讨论,致力于寻找出可提高音乐非遗档案保护质量、优化音乐非遗档案利用价值的有效路径。

1 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背景

数字时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建档式保护,为音乐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互联网使地球连成了一个整体,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上网设备,人们可随时随地了解世界各处的信息资讯,收听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多元文化侵袭碰撞导致音乐非遗的喜爱者、研究者越来越少,大幅削弱其保护、推广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也会使非遗文化传承人、掌握者迫于生计而转投其他音乐领域甚至其他行业,造成音乐非遗的“根”的断绝。[1]另一方面,数字时代多种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灵活应用,也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记录、保护、传承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生机”。在社会早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小范围内口耳相传的,很难实现长效性的记录与大范围的传播。其后,随着影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开始用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形式进行音乐非遗的采集记录与归档保存。由于各类档案载体均为实体,且存在受潮、燃烧、磨损、丢失、破坏等多种风险,音乐非遗档案的利用、保存与保护效果并不理想。音乐、影像等信息资源的保存方式已逐渐由实体转向虚拟,人们在录制采集到音乐非遗作品后,可直接上传到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环境当中,并利用线上软件进行档案内容的检索、使用与分享。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时期音乐非遗档案保存难、保护难的问题,对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与推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存方式的转变

对于传统的音乐非遗档案记载方式来说,大多数都是以纸质材料、胶片录音及录像等传统形式作为保存载体,但是由于工作方法和操作规程等缺乏标准性,可能会给档案保存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比如:在进行民间传统歌曲集成、民间器乐曲集成、说唱音乐集成和戏曲音乐集成等工作时,通过采用模拟信号的方式进行了考察和录音,同时也对乐谱进行了纸质记录和整理,但是可能由于技术手段等难以满足实际要求,同时又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磁带逐渐老化并发生质变,因此,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档案保存方式,逐步向现代化、数字化方向持续发展,促使音乐非遗档案保存时间能够向长期化、永久化发展。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为音乐非遗档案保存方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将音乐非遗作品通过信号扫描、录音录像、多媒体以及3D虚拟交换等多种形式转化为数字化格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在数字化储存媒介中进行长期有效保存,比如计算机硬盘、数据系统等,都充分展现出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存方式、载体形式以及传播形式等具备丰富化、多样化特点,促使传统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完整高效地传承下去。

3 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现存障碍

3.1 保护内容缺乏完整性。在社会建设粗放化的传统时期,我国大量民族音乐文化、地方音乐文化在未受重视的情况下受损流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造成了极大损失。有此前车之鉴,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国相关单位及人员必须积极扩大音乐非遗资源、非遗档案的保护面,尽可能多地丰富保护内容。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该方面的落实程度仍然有待提升。一方面,相关人员在音乐非遗档案的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视既有档案保护而疏于丰富补充档案体系的问题。这样一来,虽然现有音乐非遗档案的保护质量可处于较高水平,但保护内容明显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广覆盖;另一方面,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条件匮乏,也是导致音乐非遗档案保护内容不完整的重要原因。现阶段,我国虽然已设立了专项化的非遗保护经费,但其主要针对省级以上的“高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对市级以下的非遗保护工作发挥支持作用。

3.2 保护方式缺乏多样性。从目前来看,我国音乐非遗档案的保护工作在实践方式上缺乏多样性,即只重视档案的归置保存与采集积累,而不重视档案利用价值的挖掘与发挥。这样一来,便很容易引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不足、发展力不强的问题,且不利于音乐非遗档案文化属性与商业属性的协调平衡。例如,很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方言为表现形式,若仅通过聆听欣赏,非方言使用者将很难对其文化价值、艺术美感、思想精神、表达内容形成有效理解,继而导致此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局限在小范围的传播与传承之中,并严重降低了音乐非遗档案的整体价值。

3.3 保护理念缺乏先进性。在数字时代中,相关人员工作理念的偏误、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音乐非遗档案的保护发展。[2]例如,部分非遗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思想上的变通,未意识到不同档案介质之间灵活双向的转化关系。这样一来,传统时期积累的唱片、光盘、录音带、录像带将难以得到数字化处理,一旦档案室发生水火灾害,或档案资料遭到物理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再如,一些非遗档案管理人员虽已对音乐非遗档案信息进行了数字化转换,但其保存路径仅为计算机设备自带的系统数据库。此时,若计算机软件系统受到黑客、病毒等的侵袭攻击,极有可能造成音乐非遗档案资料的损坏或遗失。

4 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优化思路

4.1 重视丰富档案内容,拓宽资源采集边界。在数字时代中,相关单位及人员应对音乐非遗档案体系的扩充、音乐非遗档案内容的丰富予以重视,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条件,实现资源采集边界的持续拓宽。一方面,相关人员可以现有的档案类目为核心,积极进行相关音乐作品、音乐资源、文化信息的采集,以确保档案能更加整体、清晰地反映出特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3]例如,在“長调”这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保护过程中,相关人员不应拘泥于现有的档案储备,而是要定期深入到内蒙古地区的群众生活当中,了解长调这一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新特点、新变化,并将近年来“新生”的长调民歌作品采集起来进行整理建档,以达到更新档案资料、丰富档案内容的效果。另一方面,相关人员还可将互联网作为音乐非遗档案信息的采集“主阵地”,积极参与到“昆区”“侗族大歌”“甘肃花儿”等音乐非遗文化相关的网络话题讨论、网络社群建设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即能更多地与各地非遗文化传承人、爱好者建立沟通交流与合作关系,获取到更多的非遗文化信息资源。

4.2 挖掘档案利用价值,促进非遗创新发展。在管理、保护音乐非遗档案的同时,相关人员还应做好其商业价值、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充分利用,从而在促进非遗创新发展的同时,获取到更多的资金资源支持,达成音乐非遗档案管理能力、保护质量的“反哺式”提升。例如,在数字时代中,相关单位及人员可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与游戏、影视等领域的经营主体达成合作,将音乐非遗档案的部分资源以电影音乐、游戏音乐等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一来,既有助于实现音乐非遗文化进一步推广,同时也能盘活音乐非遗档案的利用价值,达到这方面的回报效果。

4.3 加快转变保护理念,多元运用技术工具。在音乐非遗档案的管理与保护实践中,相关人员要意识到技术融合与技术转换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实现多种技术工具的合理运用,以提高音乐非遗档案的管理高效性、保护安全性与利用价值性。首先,对于已有的唱片、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等实体性的介质载体,相关人员应及时进行数字化的信息处理,将相关音乐非遗资源纳入网络环境当中,以降低实体载体可能出现的损毁风险。其次,应做好云技术的充分利用,尽量将已完成数字化处理的音乐非遗文化资源传至云端数据库中。这样一来,即便计算机设备的软件系统、硬件体系出现异常,也不会对音乐非遗档案的安全性产生波动影响。最后,相关人员还需对各类网络安全风险予以重视,做好防火墙技术、密钥技术、病毒排查技术等的综合运用,从而在建立“网络档案馆”基础上,构筑出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的防御壁垒,进一步提高数字时代中音乐非遗档案的保护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燕.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的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137-138.

[2]张斯齐.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创新模式探索[C].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8:412-420.

[3]张宁.信息时代民族音乐档案保护研究[J].档案管理,2020(01):87+89.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学院民族声乐系 来稿日期:2021-08-17 )

猜你喜欢

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中的电子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
我国报纸在数字时代的出版转型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创新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健康档案管理的“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