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发展”的国际影响与世界意义

2021-12-03彭焕才

湖湘论坛 2021年5期

彭焕才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行全面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开放发展,充分彰显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和深远的世界意义:坚持开放合作,引领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参与规则制定与体系变革,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为全球治理开创新天地;突显发展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合作、竞争和斗争中赢得优势,为世界社会主义复兴赋予新动力;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着力推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开放发展;国际影响;世界意义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1)05-0016-10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十九届四中与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开放发展,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行全面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开放发展,实现了我国从各方面大踏步追赶到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跨越,展示了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胸襟,彰显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和深远的世界意义。

一、坚持开放合作,引领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

近年来,世界贸易、经济增长缓慢,美欧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包容、开放与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明显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贸易组织2019年4月发布《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将全球贸易增长预期由此前的3.7%大幅下调至这一年的2.6%;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也纷纷表示,贸易摩擦升级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正在聚集,世界经济处于“微妙时刻”,全球贸易承压。在全球经济走到十字路口的非常时期,中国倡导、推动共同建设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打开大门搞建设,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积极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一)大力推进主动开放、双向开放与共赢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从学习借鉴到创新驱动,从引进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从全方位对外开放到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目标,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面对发达国家发展停滞、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世界经济低迷的形势,习近平代表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将会越开越大,要“让更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1]。首先,力行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上更加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顺应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主动作为,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和亚投行,为开放发展创造了互利共赢的国际环境。其次,推进双向开放。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从侧重“引进来”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既引资也引智引技,坚持进出口平衡、内外需协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再次,实现共赢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共赢普惠方向发展,把互利共赢作为开放发展的最终目标。历经“让利”、“互利”到“共赢”,加速整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努力推进各国之间互惠互利、互帮互助、合作共赢,扩大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汇合,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赢新格局。

(二)不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努力增添世界经济发展新动能

开放发展要把世界机遇变成中国机遇,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中国机遇打造成世界良机,使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一些国家急于关闭国门的时候,中国进一步坚定扩大开放的决心,更加注重贯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更加有效地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更大规模地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更大力度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更广领域地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在不断优化国内内陆、沿边、沿海对外开放布局前提下,中国主动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力推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高效流动。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大力建设“一带一路”……中国采取多项措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国内资本与世界市场形成更深层次的互动融合,引导国内优势产业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合作,不断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新动能。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为带动出口国就业增加、消费增长、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从中巴经济走廊到中缅经济走廊,从中欧班列到中老铁路,从比雷埃夫斯港到汉班托塔港……一大批重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覆盖全球三分之一以上土地和全球超过60%人口的贸易。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和测算,自201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保持在30%以上,排在世界第一位,超过欧元区、日本和美国贡献率之总和,并成为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合作伙伴,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10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该报告在当时预计中国經济2020年将实现1.9%的增长,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全球主要经济体。这表明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和进口需求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持续探索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新方式,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逆全球化思潮泛起,一些发达国家错误地认为为了摆脱经济社会困局,必须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急流勇退。他们不但利用其在技术、资金和市场方面的优势极力压制发展中国家发展,而且还倚仗其在全球治理和规则制定中的支配地位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前进步伐。中国坚持开放发展,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一方面,通过倡导和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国家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共同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三大共同体”,即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合作与共建共享,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互联互通,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探索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合作潜力和发展空间,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提倡和践行新型全球化,[3]力求在开放发展中实现发展导向全球化、实体经济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以及共享型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打开了新局面。不仅如此,中国在开放发展中积极推动投资和自由贸易,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发展,建构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培育全球大市场,不断增大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的带动作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旗手。2016年中国进口、出口额分别为1.6万亿美元和2.1万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地位;同年,中国对外投资达1830亿美元,增长44%,成为第二大全球对外投资国;而这一年中国旅游花费和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均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世界商务旅游市场。对此,马丁·沃尔夫(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认为:“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推动力已不存在,未来全球化动力将主要源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很多欧美学者也指出“中国已接过了全球化的接力棒”。[4]

二、参与规则制定与体系变革,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为全球治理开创新天地

时代发展表明,西方由于遭遇政治经济体制结构性矛盾日趋陷入困境,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频现失灵、失序、失焦现象,愈来愈不适应现实需要;而中国随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和塑造力不断增强,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认为中国对世界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時,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5]随着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和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中国为加强全球治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作出的贡献日显突出。

(一)倡导解决“治理赤字”新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芯”

当前全球治理赤字凸显,从恐怖主义到金融风险,从地区冲突到种族矛盾,从核武器扩散到军备竞赛,已经在各个领域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治理危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根据全球治理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新发展观”“正确义利观”“新型国际关系观”“新安全观”“全球化观”“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等一系列新理念,科学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充分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为解决世界治理赤字、构建治理新模式贡献了中国主张与智慧。针对反恐等持续蔓延的事关所有国家利益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及移民难民、国际运输通道安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全球互联网治理、贸易投资自由化等全球治理问题,中国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理念,大力加强地区和国际合作,强化在国际问题和重大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持续推动共同应对,走出了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特别是倡导建构具有包容性的全球价值链,消除贫困,不断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推进了全球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发展。

(二)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大力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创新

在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国际社会很看重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已然形成没有中国参与就很难作出任何实质性重大决定的国际共识。在这种有利条件下,中国坚持引导全球治理变革朝着正确轨道行驶,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近些年,中国积极参与深海、极地、空天、网络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不断填补全球治理体系的空白领域;努力探索“金砖+”等合作模式,不断打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平台,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促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在担任主要国际会议轮值主席国期间,中国借助主场优势,充分发挥议程和议题设置的主动权,不断引导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创新,形成开创性引领性成果。2016年中国将G20杭州峰会会议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首创G20贸易投资工作组,发布首份兼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要求的《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加强全球投资治理机制化建设,促成其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推动全球完善金融治理和创新增长方式。而在2017年金砖国家厦门峰会上,中国又确定了“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的会晤主题,不断扩大金砖国家“朋友圈”,把金砖合作锻造成当今全球最有成效最具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

(三)坚定捍卫多边主义,不断提升全球治理成效

在多边主义面临挑战、经济全球化面临曲折的大背景下,中国努力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权威与核心地位,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和规则,坚定捍卫多边贸易体制。通过加强国际宏观协调,增强世界各国之间的战略互信,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提高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互信和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加便捷自由流动;通过双边、多边、诸边对话等方式,推动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达成,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推进中日韩经济合作。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为全球治理尤其是经济治理提供机制保障。始终支持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性,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别是亚太一体化。迄今,中国已签署了300多项国际公约与协定,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正以国际秩序维护者、文明交流推动者、地球家园保护者、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等角色定位,不断提升全球治理成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正如海伦·克拉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所指出,“在改善全球治理方面,发展中国家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越来越显著。”[4]

三、彰显发展力与国际影响力,在合作、竞争和斗争中赢得优势,为世界社会主义复兴赋予新动力

苏联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空前严重挫折。西方国家一度非常活跃的共产党或改换门庭或自行消散;一些以苏联为榜样的发展中国家则纷纷更张改弦、寻找发展他途;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也都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中国的开放发展,激发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合作、竞争和斗争中赢得了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势,使一度沉寂低落的社会主义再次活跃起来,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

(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激发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力和国际影响力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之道。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努力融入全球创新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围绕促进市场深度融合、资源高效配置、要素有序流动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改善营商环境,逐渐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目的地之一;通过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借鉴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在短短几年内就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规章,极大节约改革成本,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健全;坚定实施自贸区战略,努力提升自贸区标准,不断贡献更多“中国机遇”,促进国内相关体制机制完善,并与25个地区和国家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扩大沿边内陆开放,渐次深化与世界各国互惠互利合作,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之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速形成。实践证明,正是因为中国矢志于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才逐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独立自主、统筹内外、互利共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道路;正是因为实施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才有效利用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获得了推动发展所需的资源、市场、机遇、资金、技术乃至人才,从而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在开放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大踏步赶上发展的时代潮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以不断扩大的开放姿态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正能量;在世界发展一片低迷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奇迹。如今,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资流入、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开放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新道路,必将推动和引领长期在低谷中前行的世界社会主义复兴。

(二)学习、借鉴和发展,在合作、竞争和斗争中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并存且两者关系由尖锐对立转变为共处、合作与竞争的局势下,全球“两制”冲突与矛盾主要围绕经济上的控制与反控制、政治上的颠覆与反颠覆、文化上的渗透与反渗透展开。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正确认识两制关系的新变化,不断提升发展水平。一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合作,大力批判借鉴和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反控制反遏制,掌握“有理有利有节”要领,实施多边博弈,避免零和对抗,力争“斗而不破”,创造有利条件,实现长期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开放发展赢得了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一是构建了完备的开放型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有力推动了对内对外开放,实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了国际国内资源高效配置、要素自由有序流动以及市场深度融合,培育了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投资与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二是具有坚强的政治领导和稳定的国家政治生态。中央集中规划,地方积极作为,使科学决策下强大的执行力成为发展的巨大动力,有效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滥用民主制度带来的低效现象。各级政府有效运用政策手段,不断创造和优化环境,努力改善对外商的投资服务,形成巨大的要素集聚能力,为要素流入建构了超越其他国家的强大引力。三是形成了雄厚的物质人才基础。在开放发展中,中国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市场,具备了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贸易规模和消费投资领域。通过“走出去”,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能力与竞争力达到世界第一。中国可以向东南亚、非洲、中亚等地区提供低价优质的产品和技术,也能够到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进行投资并购,推进产业升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技术创新人才储备,这些人才素质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领先地位。四是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正能量。在开放发展中,中国力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助力于经济全球化改善;不仅追求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而且要建构自主跨国生产经营价值链,整合全球资源,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新活力。更重要的是,中国以自己的发展经验去引领经济全球化机制变革,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普惠、包容、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与奉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资本主义的“逆全球化”形成了鲜明对照。中国开放发展的这种优势,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在全球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从而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开放发展成就巨大、影响深刻,有力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次活跃起来

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开放发展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促使世界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次活跃起来的重要推动力量。首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革新”。1991年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国家由15个锐减至5个,面临着空前未有的挑战与困难。进入21世纪,除中国之外的其他4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深受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鼓舞,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使社会主义发展起来,就必须进一步打开国门搞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因此,越南共产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古巴共产党着力“更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老挝人民革命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朝鲜劳动党则愈益重视经济建设在国家总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力争打破制裁,走向世界。[6] 显而易见,不管提出“走出国门”还是强调“改革”“革新”“更新”,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汲取了苏东剧变的教训,重视学习中国经验,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其次,有力地刺激了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因素的萌发。21世纪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吸收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继续调整生产关系和劳资关系,大力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扩大工人就业并让其参与企业管理等等,其社会内部出现的合作经济、资本社会化趋势、社会经济计划性等许多新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加强和增长。虽然这些社会主义因素还不具备成熟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性质,但它们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具备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因而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滋长。第三,深刻地影响和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再度复兴。现今欧美发达国家的共产党经过不懈抗争均已取得合法地位,欧洲激进左翼已拥有60多个组织和政党的规模,自1992年、1998年开始举办的“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和“共产党与工人党国际会议”,现已成为每一年度各国共产党交流思想观点和工作经验不可或缺的平台。东欧、拉美等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再次活跃起来,相关组织或政党先后提出了建设“社群社会主义”“21世纪社会主义”的倡议,努力探索着“另一个世界”“替代资本主义”的新尝试。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力量如社会民主主义、拉丁美洲21世纪社会主义等不断壮大,摩尔多瓦共产党还通过选举成功上台执政等等。

四、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着力推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经济、贸易深陷低迷和严重危机的形势下,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激增,不公不义、丛林法则盛行,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威胁人类文明秩序。面对风险日益增多、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并未关闭,而是强力大开,迎难前行。“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7]中国的开放发展,摒弃狭隘的本国优先,超越制度文明冲突,坚定倡导共同发展与和平发展,着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将本国发展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紧密联系

资本发展的本质需求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自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等国在对外扩张中实行的都是殖民掠夺、侵略战争和争夺霸权的非和平发展。中国的开放发展与此种非和平发展绝然不同,不是只追求自身发展,而是在谋求合作共赢中促进共同发展;不是只着眼于争霸夺利,而是在创造国际平等交流合作条件下实现和平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是少有的通过国际贸易方式实现和平开放发展的国家。在推进开放发展中,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积极推动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热点和争端问题。目前中国已成为联合国常规预算第三大捐助国,在维和预算方面自2016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捐助国,而在2018年8月公布的2019至2021年联合国常规预算各国分摊经费中,中国上升到第二位。[8]虽然资源总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人均拥有资源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从来没有通过战争或殖民方式去掠夺资源,没有在海外占领任何一块殖民地。中國始终坚持的和平开放发展,是本国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密切结合的新型发展。统计资料显示,近20年来,中国通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等方式,为拉美国家和加勒比地区创造就业岗位180多万个,而自2005年之后,中国在非洲就创造了13万多个就业岗位。在总体世界维度上,中国每增加1万美元制造业出口和进口,世界范围内的就业岗位就可平均增加11.52和22.84个。[2]2018年,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而且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3万亿美元。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着诸多的中国元素,中国实现了与其他国家发展的互赢,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共享了中国发展的红利。

(二)深化依存互信,提升整体实力,强化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

如何实现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根本性问题。在探索发展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有的复制西方体制,有的曾效仿苏联模式,有的还在努力追寻自己的发展方式,但真正实现成功发展的很少。中国的开放发展从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引领时代步伐以实现快速发展方面,为陷入“现代化困境”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有益借鉴,并以自身发展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携手发展。第一,在开放发展中,中国不断加深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增进与加强了彼此政治互信度和经济依存度。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國外交确立了“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方针。习近平在国内国际多个重要场合重申,要处理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做到义利兼顾,努力打造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从而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与中国发展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二,扩大影响和示范,为发展中国家贡献发展经验。如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始终把“脱贫”与“致富”结合起来;注意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实现“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有机联系;集中优势资源把经济特区、加工出口区与工业园建设好,使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迅速变成竞争优势,创造就业,增加出口等等。这对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大力提升援助能力,强化了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头。以中国援助支持非洲国家和地区为例,2018年9月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郑重宣布,中国以政府援助、企业和金融机构投融资等方式,再次援助非洲600亿美元,支持设立50亿美元的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和100亿美元的中非开发性金融专项资金,推动中国企业未来3年对非洲投资不少于100亿美元。[9]这样大规模的投资援助,是以中国改革开放形成的强大国力为支撑的,同样也显示了中国开放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强力支持。第四,力避屈从和依附,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自主性发展的范例。中国的开放发展是完全自主性的,是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实施和推进的。这样的开放发展保持了自我主导权,避免了对外开放进程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危机、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影响而倒退、中断,避免了中国经济发展被国际资本所“殖民”。中国共产党人对外宣示,中国的发展绝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决不会放弃自身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身主权、发展、安全利益的苦果,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换。中国自主性的开放发展对于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发展和安全利益十分关键和至关重要。

(三)把握时代大势,实现合作共赢,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放发展是当今时代势不可挡的发展规律和大势。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提高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的能力和水平,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开放发展着眼于世界前途与人类命运,超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的隔阂、冲突与纷争,顺应全球利益相互交融的时代趋势,积极寻求最大公约数,推动人类走向协调、普惠、均衡与共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始终强调要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建设多边机制以更好汇聚利益共同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联合国安理会则于2017年3月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其重要决议,使之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在开放发展中,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和平、正义、公平、自由、民主、发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抓住历史机遇,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力主国家不分贫富大小平等相待、共同参与。如今,中国已与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1份合作文件,大批重大项目落地见效,有力促进了各国融通发展。[2]为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大力参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中国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对外援助,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推进互助、平等、双赢、无偿的对外援助与发展。设立总额10亿美元、为期10年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设置“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同时探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绿色和清洁方式满足世界电力需求;建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联合各国研究与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与实践。[10]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后,中国并没有停止对外开放的脚步,而是一方面积极推动有关各方加强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框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各国稳市场、保增长、保民生和确保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努力同世界卫生组织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防控救治经验和医疗研究成果,不断为发展中国家和其他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医疗物质和技术支持,共同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全球面临公共安全危机的时刻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王坎等.十九大后,习近平对中国经济给出8大论断[EB/OL]. (2017-12-19)[2021-03-16] http://www.china.com.cn/news/2017-12/19/content_41999280_2.htm.

[2]何成学.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六大国际影响力[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9-53.

[3]王义桅.“一带一路”彰显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J].太平洋学报,2018(9):1-12.

[4]徐惠喜.贡献度:发展的中国惠及世界[N].经济日报,2017-09-25(3).

[5]李海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J].党政论坛,2018(3):9-13.

[6]何海根,郭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思考[J].中州学刊,2019(6):1-8.

[7]新华社.习近平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2016-09-03)[2021-03-22]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9/03/c_1119506216.htm.

[8]杜玉华.新动力、新道路、新形态: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1):42-49.

[9]王存刚.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政治意义[J].人民论坛,2018(11):39-41.

[10]相均泳.坚持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EB/OL].(2018-03-30)[2021-03-25] https://www.sohu.com/a/226806375_117159.

责任编辑:杨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