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蒲葵
2021-12-03谭巧云
谭巧云
新会蒲葵心蒂正,骨骼直,扇面圆大而轻盈,色泽光亮油滑,备受人们喜爱。
新会各村各镇皆种蒲葵,这里一块,那里一行,为新会大地漾起片片绿波;防洪堤上延绵十数公里的蒲葵林更是蔚为壮观。由此,会城也叫葵城。
蒲葵全身都是宝。葵子是中药材,树干和叶柄是柴火,葵叶可制扇子、帽子、篮子等日用品。
我小时候正是新会蒲葵的鼎盛时期。葵叶需求量大,村民们在农闲时都会到葵厂打散工。我的父亲专事采割葵叶。老葵林里的葵树大多高六七米,有的甚至高达十多米。父亲把锋利的弯刀绑牢在长竹竿一端,紧握竹竿另一端,举起,瞄准,下刀,扯割!刀过处,长长的叶柄带着叶子像利剑一样俯冲下来!父亲沉着地看叶坠的方向,灵活地走位。父亲所过处,葵林很快便照进一片阳光。
葵乡的孩子也是弄葵能手。缝扇、织扇、搓葵绳……我们驾轻就熟。女孩常做的是缝扇,取完全长大的葵叶,晒至八九成干(不能干透,否则葵叶失去韧性不好缝合),剪去葵叶流苏,成为葵扇雏形,用小刀把葵扇外沿三四厘米处的葵扇骨削去,在削去葵骨处加个小篾圈,把边沿部分顺次、整齐地包卷住篾圈,用针线缝好,就成了老人家手中轻摇的大葵扇。织扇也不难,取刚长出不久还未张开、像宝剑一样的嫩葵叶,用小刀把嫩葵叶划成一条条带子,晒干,然后从靠近扇柄的心蒂部分开始编织,直至把一条条带子收拢织成一把年轻人喜爱的心形小葵扇。
暑假,孩子们都到葵厂里帮工。男孩晒葵扇、做扫帚,女孩梭葵骨(葵骨用于做扫帚),梭掉葵骨的葵叶则由大人们缝织成蓬子。蓬子都销往晒谷场、砖厂、香厂等。
从小学到初中,每个暑假,我们既挣到学费,还赚得几元零花钱。开学前,我们兜着零花钱,骑着自行车,兴高采烈地到镇上逛街购物去。花两毛钱买个漂亮的发饰,把头发扎得美美的;花一元钱买一本《雪山飞狐》,做个快意恩仇的江湖梦……我的金庸全集和吉他就是这样攒下来的。
啊,新会蒲葵,滋养了我的少年时代!
时光荏苒,当菜地旁、稻田边的片片葵林被方方鱼塘、虾池取代,20世纪80年代新会蒲葵年产销1.5亿柄之盛的辉煌,也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怀念中。随着葵叶制品日渐式微,蒲葵也渐渐由日用品转变为工艺品。在新会葵艺园里,有几百年历史的烙画葵扇仍有工匠在传承,也有创新的工艺人在织好的小葵扇上缝绣“小鸟天堂”“圭峰疊翠”“叱石松涛”……
夕阳下,我抱着吉他来到江堤上,坐在葵树下轻弹,葵叶轻轻摇曳,仿佛在对我低诉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