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探究
2021-12-03陈伟珊
陈伟珊
【摘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不仅要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加大小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培育也十分重要。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老师重视学生的听写训练,而忽视学生的阅读训练,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策略,希望对小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
基于小学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体会、感悟教材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悟。通过阅读使小学生了解更多名师大家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的准确表达能力,对小学生良好语言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小学朗读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在提升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基础之上,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品位,使小学生能够在朗读中体会朗读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小学生形成多方面的思维方式,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语文核心素养。具体措施如下。
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阅读导入讲解
教师展示课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精彩的片段,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六年级语文课文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结合名著阅读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播放一些六年级语文课文的音像资料以及图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红色文化内容、抗战小故事等视频,让小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提高小学生爱国情怀,使小学生明确“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老一辈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我们当代少先队员进行传承的奉献精神。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对于六年级语文课文的兴趣以及增加学生对于六年级语文课文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的带领之下,使得学生对于六年级语文课文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教师在这一步要把握好“引导”界限,既要让学生消除对于故事内容的陌生感,又要让学生保持对于故事内容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乐于去自己探索故事内容,从而愿意主动自发地去阅读六年级语文课文。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各地春节当天的风俗民情,然后让学生说出当地春季的习俗,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
二、共制读书卡,列出自己阅读的进度、内容以及感想等内容
教师在利用课件和影像视频资料带学生了解六年级语文课文之后,让学生由感性认识进入到深度阅读之中,同時老师要保证小学课堂的朗读时间,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适当地为小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帮助小学生能够完成朗读过程,合理分配教学实践,老师要加强领读,进行适当的指导,要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小学生掌握生词句,还要通过运用标准语言,使小学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老师给学生列出一周的时间完成六年级语文课文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制作自己的读书卡片,记录自己每天的阅读进度,令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以及每日阅读感想等内容在卡片上逐一记录,逐渐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同时,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与阅读感悟。在每日晨读上,学生可以朗读自己的阅读感想,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每周班会上,教师能够将学生的读书卡做一个集中展示,体现学生的阅读成长。
三、创设多形式朗读训练,培育小学生朗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反馈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可以制作读书卡,还可以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科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利用美术、图画设计等形式画出六年级语文课文中的情景以及人物形象等,组织学生一起设计出手抄报、黑板报,为教室增加童真色彩的同时,也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会”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对某一篇课文或是课外读物的读后感进行演讲,也可以是老师给设置一个演讲主题,然后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演讲。
小学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创立多形式的朗读模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角色扮演使小学生深入到课文中,更能够体会课文所以表达的情感。例如《狼牙山五壮士》就可以进行改编,让学生进行表演,有兴趣的同学表演五位壮士,体会五壮士的爱国情感,更能够将这篇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老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让学生更为深入理解六年级语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背后的情感,对于书中的故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情感认知。六年级语文课文内容表演的过程之中,既是对学生阅读活动的一个补充,提高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又培养学生在课文阅读之中的积极性与深入参与程度,让其领悟到阅读的丰富多样性以及魅力和趣味性。
四、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评价体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应该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对学生进行适当有效的教育。在面对中等生这一群体时,更应鼓励他们,教师要不放过学生任何一处优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表扬,使基础差的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再接再厉,创造更好的学习成绩。老师要加大任务分配,考虑到中等生的能力水平,让他们能够在实际中获得成就,从而帮助中等生向优等生过渡。充分考虑、帮助了班级中的大部分群体,这样课堂教学管理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学生。教师应该是“抓中间,带两头”,并不是忽视两头的学生,而是平等地对待所有人,让所有的学生享受到同等的关注与关爱。我国提倡并实行素质教育,但从教育中的各项考试和选拔人才来看,仍然是应试教育。分数只能说明一个学习能力强而已,并不能代表其他方面也优秀,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体现一个学生全方面的能力。以综合素质来选拔人才,不是说分数不重要,只是将分数淡化,是将综合素质和分数结合进行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程阅读教学,就要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小学生形成好良好的阅读能力,促进小学生良好语言能力形成基础,通过有效的朗读加深使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娟.能动学习: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培养[J].课外语文,2019(4):94-95.
[2]王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