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2021-12-03劳洁丽
劳洁丽
【摘要】語文老师到底要教课文还是教语文?答案是教语文。本文将以实际的教学为例,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选取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改变三方面阐明如何跳出“教课文”的怪圈“教语文”,让语文课回归语文本色。
【关键词】教课文;教语文;教学观念;教学内容选取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由一篇篇课文构成,而课文是我们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主要载体,可当下有许多老师却错误地理解了教材编写的初衷,把课文当做主体,把教会学生分析欣赏课文作为最终目的,却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利用这些例子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让语文课真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归语文本色呢?
一、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
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采用“教师为主,先教后学,课后练习”的传统课堂教学策略,忽视学生能力目标、方法目标,也就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教语文,是用课文作为“例子”,以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知识,语文方法为教学目标,围绕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文章传递的人文精神渗透融合在听说读写等语言训练中,既“得意”又“得言”。教师担当引导者的角色,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
二、如何跳出“教课文”的怪圈“教语文”?
1.教学观念的转变——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全国优秀教师薛法根指出,“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学知识长能力)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他在教学《第八次》时,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读熟词语;倾听与复述;朗读与体会;想象与表达。他的教学始终围绕读课文、讲故事、说感想、写演说词等语文实践活动,把体会人物精神等人文教育过程渗透、融合在读、讲、写等“语言训练”之中。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扩展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在语文能力训练中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学会在困境中保持奋斗的勇气和信心。
2.教学内容选取的转变——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
英国教育学博士帕尔莫说:“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应该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为评价的主要标志。”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时,要与内容分析说再见,变教课文为教语文,把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放在首位,并切实做到以下三点。
(1)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大量背诵名篇,能使语言材料迅速内化,为语言运用创造必要条件。现当代文学大家巴金先生也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在他的随笔集里,回忆起他小学时的国文教员,字里行间包含着深沉的感激和怀念。他多次提及老师牵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背诵,如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的。儿时大量的背诵积累,为金先生的文学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内积累,也要引导学生海量积累课外知识。课本里的素材都是古今大家名篇,内容经典,语言优美。课外,阅读课外书的精彩片段、儿歌、读报的经典语录、短小精悍的故事等都可以积累背诵。为了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班级可以组织“诵读大赛”“谁是背诵大王”等活动。这样,小学经过六年的背诵积累,就能为写作提供源源的活水,下笔自然就有神了。
(2)品味关键词句,运用语言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揣摩遣词造句,提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语言的准确。关键词语就是句子的精髓。我们通过品读作者锤炼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用朗读、对比、“减一减”等方法去品味语言的准确性。例如教学《带刺的朋友》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小刺猬偷枣时的一连串动作,“爬向四周、逐个归拢、就地打了一个滚、扎在背上、驮着红枣、急火火地跑去”,体会小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聪明可爱。
赏析修辞手法,品味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品读修辞手法,领会语言的优美,逐步学以致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课文《秋天的雨》中,“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三个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三个比喻句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品读中,仿佛让学生感受秋天的五彩缤纷,触摸到了秋天。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通过品读关键词句,学生入情入境,更好地理解了语言,从而学会运用了语言。
(3)读写结合,深化语言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秋天的雨》时,通过品读了三个排比句和比喻句,我马上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它有什么变化?打开学生的思维,抓住秋天特有景物的变化,马上动笔仿写。课堂上的读写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3.教学策略的转变——引导学生领悟运用学习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要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策略,摒弃落后的课文讲解式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领悟运用学习方法。
“学贵得法。”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我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小毛虫》学写生字“编、织、纺”时,通过小视频传授给学生观察生字的方法:一看结构,二看高低,三看穿插避让。还演示了编的观察与书写方法。当学生习得了这种方法后,我请学生运用此方法来观察“织”和“纺”字,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运用了,这全得益于老师“授之于渔”。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是教过了,第二是教对了,第三是教会了。不能满足于教过了,也不能满足于教对了,还要经常问问自己,教会了没有。语文教学最终留给学生的是什么?不是语文内容,不是详细的分析,而是听说读写能力。只可惜仍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总抱着因循守旧的观念,片面地认为语文课便是课文内容的讲解灌输,却忽略了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及综合素养这一根本目标。有鉴于此,我们勇于尝试,努力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策略等方面逐步转变,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让语文课真正回归语文本色。
参考文献:
[1]吴忠豪.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2]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