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1-12-03马素丽王继红
马素丽,王继红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媒介素养的基本定义是“使用媒介和解释媒介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信息及参与新型教育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占用学生过多时间、负面消息及负面情绪等的快速传播等。因此了解新媒体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特征、当代大学生最需要提升与培养的媒介素养要素是什么成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自我国开展媒介素养研究以来,大家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及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但缺乏相关的定量研究[3]。近年来,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媒介素养实证研究也引起了一定关注[4]。相关调研显示,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不容乐观,高校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5-11]。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平顶山某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再运用深入访谈法与学生代表进行沟通,分析可能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提升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11 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平顶山某高校在校大学生3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34名,女生166名。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愿意参加此研究。
1.2 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结合深入访谈法进行研究,查阅文献后自编《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通过调查了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深入访谈,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识。
1.3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设置为防重复填写,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
1.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其中男生134人,女生166人,分别占比44.7%和55.3%,既有本科生又有专科生,专业类别涵盖文理科及艺体类。
2.1 高校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
2.1.1 高校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媒介类型 结果显示,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是手机(占99.33%)和网络媒介(占76.67%),详见图1。
图1 大学生媒介使用类型
2.1.2 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见图2),大学生使用网络主要用于查阅信息资料(85.00%)、学习(79.00%)、娱乐(63.00%)。
图2 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
2.1.3 高校大学生每日上网时间 结果显示,每天的上网时长在2~4小时之间的学生最多,占46%,详见图3。
图3 大学生每日上网时间
2.2 高校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与辨别能力
89.00%的调查者选择媒介最主要的标准是使用方便,其次就是时效性强(85.00%)和信息量大(82.00%),见图4。
图4 大学生选择接触媒介的标准
57.00%的受调查者认为媒介传达的信息基本可信,只有3.00%的学生认为媒介信息基本不可信(见图5)。75.00%的学生会有意识地辨析信息的真实性,但不会深究;只有7.00%的学生会对全部信息都过滤(见图6)。
图5 通过媒介获取资讯的可信度
图6 媒介接触的信息真实性
2.3 高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的道德修养
学生尊重版权意识较差,有39%的学生曾在网络上下载盗版的音乐、电影、书籍等网络资源,40%的学生从网络上拷贝文稿或图片时通常不会标明出处。另外,选“曾想通过网络媒介看别人隐私”和“曾在网络媒介上发布过一些负面信息”的学生相对较少,但保持中立的人数约占40%,见表1。
表1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的道德修养[n(%)]
2.4 高校大学生新媒体参与运用能力
2.4.1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对微信、QQ、微博的使用率非常高,见表2。
表2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2.4.2 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参与互动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较好的同理心,愿意为弱势群体发声,也认识到了网络的影响力,但是参与互动较少,在网络上互动及发表看法方面近半数持中立态度,见表3。
表3 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参与互动的能力[n(%)]
2.4.3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有高于80%的被调查者使用新媒体十分熟练,电脑使用过程中大部分人会经常清理电脑、给电脑杀毒,大部分人能借助互联网在新媒体设备上准确查找自己所需信息,但是近一半的调查对象不太关注新型网络应用,详见表4。
表4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能力[n(%)]
3 讨论
3.1 大学生媒介接触广泛,网络依赖情况严重
从调查结果来看,随着快速发展的5G网络及智能终端的普及,高校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媒体设备是手机,主要通过网络获取资料、学习及娱乐。网络信息内容多样、传播速度快,大学生能通过网络查阅学习资料、快速获取信息资源、了解公众热点、分享记录生活、网络购物、快捷支付、游戏娱乐等,大大方便和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智能手机携带方便,功能齐全,调查显示,46%的大学生每日上网时长在2~4小时之间,还有28%的学生每日上网时长在>4~6小时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网络依赖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混合式教学的应用,大学生需要网络学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生自律能力较差,无法合理控制上网时间。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花费大量时间刷视频、玩游戏,这样不仅影响其学业,也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
3.2 大学生新媒体的认知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89%的调查者选择媒介最主要的标准是使用方便,其次是时效性强和信息量大。57%的受调查者认为媒介传达的信息基本可信,75%的学生会有意识地辨析信息的真实性,但不会深究。从以上结果可知,学生对网上资源的辨别与解读能力一般,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所在高校尚未针对大学生开展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和训练,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是自然形成的,这种自发状态是盲目和冲动的,他们有意识地选择感兴趣的媒介内容,但缺乏判断信息准确性的能力,而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又极易受到媒介信息的巨大影响。
3.3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道德意识薄弱
研究结果显示,39%的学生曾在网络下载盗版音乐、电影、书籍等网络资源,40%从网络上拷贝文稿或图片时通常不会标明出处,19%曾在网络媒介上发布过一些负面信息。虽然高校教学中穿插了知识产权问题的介绍,但多数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概念及政策法律缺乏了解,再加上网络受众的隐秘性与大众化,多数学生会直接下载和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缺乏尊重版权意识。网络作为综合资源的平台,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生活资源,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在网上查找资料。综合以上两个特点,如果学生在使用他人资料时不标明出处而用于个人学习成果或是学术研究,或下载盗版资源为己所用,那么学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个问题就要引起重视。超过半数学生表示通过网络看别人隐私和发布负面信息无可厚非,并表示赞成或持中立态度。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缺乏使用新媒体的道德意识,在网络这个可以匿名发表评论的虚拟平台上,他们容易传播一些负面情绪甚至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而这些都可能引起网络道德生态危机。
3.4 大学生具备基础的新媒体应用能力,但缺乏创新创造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使用微信、QQ、微博等获取资讯、朋友互动以及记录生活。大学生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较好的同理心,愿意为弱势群体发声,也认识到了网络的影响力,但是参与互动较少,对在网络上互动及发表看法方面近半数持中立态度。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学生还会使用学习通、翻转校园等软件进行网上学习,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等进行快捷支付,通过淘宝、京东、当当等软件进行网上购物,还有学生会在手机和电脑上下载视频和游戏软件方便课下娱乐。可见高校大学生具备基础的新媒体应用能力,但他们也表示较少参与网络互动,对于新兴网络应用缺乏尝试。原因可能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空缺,大多数学生没有参加过专业系统的新媒体专业知识和实践培训,导致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不被教育部门重视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