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2021-12-03郑玉雯薛伟贤
郑玉雯,薛伟贤
(1.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西安 710048;2.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048)
0 引言
包容性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引起了改良世界经济体系的诉求,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演进更是给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在全球生产分工格局的内在矛盾激化下应运而生。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中的发达国家在参与生产分工中,普遍实现了技术创新、生产效率升级以及环保技术的进步等,促进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参与生产分工中陷入“低端锁定”困境,被束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生产环节,加剧了资源环境负担,进而对其参与生产分工形成反向约束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旧有发展模式和路径必须改变。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如何发挥耦合协调整合的效果,打破二者的胁迫约束关系,实现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协调形式与最佳状态,这一论题已然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一国或区域参与国际生产分工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已有研究多基于环境三效应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展开,集中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环境污染、生态足迹、碳排放等单一层面问题,存在单向性假定的局限。少有文献定量研究二者耦合演进的内在机制、规律及影响,二者耦合关系研究正处于逐步被重视的阶段。其中,一些研究以一国或区域参与国际分工中的环境污染要素与其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定量关系展开,但也仅以数量关系笼统地揭示二者交互影响所呈现出的表象,并未打开二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实现过程“黑箱”,未能进一步揭示其耦合关系与互动机制。对比决策层浓厚的调控情结与理论界的研究基础,一些基本的经验问题需要回答[1],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演进中存在怎样的系统关联关系?二者的耦合关系又会怎样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进程?然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长期耦合关系及演进规律尚不明确。
近年来,从系统论出发探索耦合关系成为主流,主要基于“人地系统”理论[2]、复合生态系统理论[3]以及系统论演化规律[4]三个维度展开。其中,人地系统理论由英国地理学家Chorley[5]提出,其将人类活动的经济系统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的组合作为密切关联的复杂系统整体,探索系统及系统内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由马世骏、王如松[6]提出,该理论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将研究关注点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转变为经济与生态共同构成的复合系统内,探索如何实现人类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基于系统论演化规律的研究聚焦于系统中复杂的耦合关系,这种复杂的耦合关系被作为一个开放、非平衡、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和自组织能力的动态涨落机制,诸多研究将其称作交互耦合系统。生产网络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客观上具有复杂系统特征,分别作为复杂系统而存在。正如高菠阳、刘卫东等[7]的研究,认为生产网络的组织模式及其空间布局特征具有复杂性。黄光灿、王珏等[8]提出与全球价值链从纵向维度研究全球生产分工与经济组织间联系不同,生产网络则从纵向和横向映射出了全球生产分工与组织关系所具有的系统复杂性。生态环境的复杂系统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已经得以充分的论证,具有不可逆性、层次性、自组织性等特征[9-10]。这些研究中,多运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方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影响并相互作用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整体,该系统中事物间耦合关系的协调、作用与反馈机制即为其耦合关系的具体表现[11-12]。值得关注的是,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下,“人地关系”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动态性特征不断涌现[13],伴随全球生产网络演进带来世界经济体系重构、全球化交通体系的完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数字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变革,带来全球范围内的时空压缩,对“人地”系统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复杂[14]。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发展演进与生态环境在时空演进轨迹上的错位与滞后反馈,耦合主体的多样性及矛盾,生产网络发展演进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间接关联性等更多问题开始出现。使得传统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受限,衍生出了一种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复杂性科学,在复杂性科学思维方式及研究框架下,更加注重复杂系统中要素的非线性关系及系统的动力学过程和演进规律[15]。此外,与经典科学相比,复杂性科学的独到之处不仅体现在认识论上,更多的体现在方法论上。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研究有助于弥补既有耦合规律的研究受限于数理统计表现的局限性[16],不仅能够实现深层次揭示系统内部的耦合过程与规律,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提升到复杂整体的系统论高度,还能够形成对系统结构从整体上的多维度、多层面认知过程,剖析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实现过程,有助于实现复杂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统一[17]。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通过仿真分析方法刻画出复杂系统内的因果关系和系统的演化状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为前提,建立复合系统的仿真模型,继而模拟在主控要素的驱动下,复合系统偏离平衡状态的变化及其未来演进趋势,以此揭示其涨落规律。从具体方法来看,一方面,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是以考虑整个系统的最佳目标为前提的,不是追求单一系统实现最佳目标,强调多个子系统间的协调[18];另一方面,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耦合过程的模拟仿真顺承了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演进过程的复杂性逻辑分析体系,体现了研究过程透过现象到认识本质到最后实现揭示规律的一般逻辑性。
基于此,本文引入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视角,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将实证分析与模拟仿真相结合,实证提炼和动态模拟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三种耦合作用情景,并展开分析比较,揭示不同协同情景下系统的耦合状态与涨落规律,并预测系统未来的耦合演化状态,为找出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可持续发展演进与生态环境优化,二者协调发展的各项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1 模型的构建
1.1 因果反馈分析
根据系统分解协调原理[19],耦合系统内子系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个子系统影响耦合系统整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耦合系统又受到子系统共同的关联作用。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解构为生产子系统(反映生产网络的分工格局)、贸易子系统(反映生产网络的贸易格局)、科技子系统(反映生产网络的生产模块化和分散化形成过程)、社会子系统(反映生产网络的资源配置能力)、基础设施子系统(反映生产网络的服务联系成本)、政策子系统(反映生产网络中合约环境的控制权)以及生态子系统(反映生态环境系统中资源要素与生态要素的流动)与环境子系统(反映生态环境系统中环境污染与治理措施)。其中,生产子系统和贸易子系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核心,反映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生产分工布局;科技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和政策子系统共同反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这一新型生产分工与组织治理平台的内、外部环境。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系统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内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耦合效应,系统的因果反馈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因果反馈示意图
1.2 SD模型结构
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主要因果反馈回路,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可操作性原则,从生产、贸易、社会、基础设施、科技、政策、资源与环境8个方面构建子系统,较为全面地反映耦合系统的交互作用机制。
1)生产子系统。生产子系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核心,向耦合系统提供发展的动力[20]。生产子系统包括表征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中国家间,通过生产模块化和分散化所呈现出的国家间经济活动的经济总量要素、产业结构要素以及经济发展质量要素[21],主要包括分工结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工业增加值、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等。
2)贸易子系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变革,传统最终产品的贸易设定已经不再适用,分阶段生产被引入对贸易关系的分析中,从而更好地反映全球生产网络以“任务贸易”的全球价值链分工[22]。贸易是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变化、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环境,也是国际生产分工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因此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发展演进的重要引擎。
3)社会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包括社会性基本物质要素和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支持性要素[23]。其中,社会性基本物质要素包括医疗水平、教育水平、居民社会意识等;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支持性要素包括社会劳动人口、公共服务等。社会子系统对耦合系统的输入受到人口、学校占地等要素的影响,输出则会影响到资源与环境因素,占用林地、土地等空间以及造成环境污染。
4)基础设施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要素和社会基础设施要素[24]。社会基础设施要素包括文教、医疗等,经济基础设施要素包括工程、设备、设施及服务类等。基础设施子系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发展演进提供了功能性支持,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一方面、交通设施、生产设备等的增长,加大了对资源要素和生态要素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叠加效应限制了基础设施子系统的不断扩张[25]。
5)科技子系统。长期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以资源禀赋为比较优势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被“俘获”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科技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以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专利数量、资源利用率、污水处理等因素来衡量,并且科技水平进一步决定了产业水平[26]。科技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水平,是二者实现最优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6)制度子系统。制度子系统指若干相互联系与作用的具体制度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制度环境整体,制度子系统中主要包括环境规制、贸易政策以及相关制度的质量评价[27]。在制度子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发展演进中的生产分工水平、资源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等出现适应性演进,伴随制度要素形成反馈。
7)生态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包括资源要素和生态要素[28],是耦合系统的物质基础。资源要素是自然界蕴藏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生态要素指用于维持生态系统自然保持,维持生态动态平衡的要素,包括绿地、森林、自然保护区等。一方面,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发展演进,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对资源要素和生态要素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资源要素和生态要素总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进而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增长等;另一方面,资源要素和生态要素的过度损耗倒逼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通过科技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提高生产率,减少对生态子系统中要素的过度消耗,并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生态子系统中的要素存量。
8)环境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包括生态压力要素和生态响应要素。环境子系统既是耦合系统的空间支持,也是耦合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空间支持。环境子系统与生产网络的关联在于,环境子系统承纳了来自于生产子系统和贸易子系统中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环境子系统中,生态压力要素表征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中经济活动中物质排放与消费等对环境的作用,包括排放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生态响应表征了阻碍、恢复和预防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中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的补救等,包括污水的处理再利用、固体废气物的回收再利用、垃圾的无害处理等。
1.3 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根据因果反馈关系和子系统的机制分析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该耦合系统中子系统的交互耦合作用过程表现为互动与胁迫的“行为反馈”过程[29]:一是伴随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增大,导致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降低;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参与国际分工需要生态环境系统中资源要素和生态要素的支撑,然而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会打破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造成资源承载力的降低,继而制约生产网络的发展演进;三是环境子系统通过环境规制限制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进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是也制约了进入生产网络中的企业规模。进一步地,从网络科学的角度探索耦合系统中的重要网络节点,有助于深入挖掘关键变量对系统运行的重要性程度和影响作用[30]。耦合系统包括多条反馈回路,限于篇幅,本文仅对一些主要回路的反馈关系进行分析:1)FDI→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总量→污染物排放量→环境污染程度。2)FDI→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出口额→运输成本→物流运输能耗→能源消费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污染程度。3)贸易政策→FDI→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物流运输能耗→环境污染程度。4)环境规制→物流运输能耗→出口额→GDP→能源消费总量→污染排放量→环境污染程度。5)工业增加值→工业用水量→年供水量→污水排放量→环境污染程度。从以上反馈回路不难看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大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中的工业增加值提高,同时影响到生产网络中更多的参与主体,继而引起耦合系统中资源消耗量、能源消费总量、污染排放量等关键变量在子系统因果链中传导作用的发挥,进而对耦合系统的功能及运行机制产生影响,成为耦合系统中的重要节点(见图2)。
图2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的SD模型
1.4 参数确定
根据耦合系统流图中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的方程,是系统动力学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SD模型以2010年为基准年,利用2010—2017年共8年的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系统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本文参数确定方法包括线性回归、Cobb-Douglas生产函数、根据现有文献证明的经验函数等。耦合系统的SD模型中包括16个状态变量,16个速率变量,58个辅助变量,共137个方程。其中,16个状态变量的值由积分得出,例如:
(1)
其余变量之间的方程,均遵循系统运行中变量间的真实逻辑关系,或者由变量回归得到,例如式(2)和式(3)。
能源消费总量=化石燃料能耗+农业生产能耗+服务业能耗+居民生活能耗+物流运输能耗
(2)
工业生产用水=0.173 9*工业增加值+70 682
(3)
式(3)中,0.173 9为回归系数,70 682为线性截距。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一带一路研究与决策支撑平台(http://ydyl.drcnet.com.cn/www/ydyl/)、《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标数据库》、中国一带一路官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由于系统动力学系统中变量参数的主要功能是判断相关参数的变化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因此,模型中参数的取值特别是常数值的确定,经过不断优化与调整,使得模型尽量与现实情况相符合,确实发挥其模拟仿真作用并达到理想效果。
1.5 模型检验
选取2010~2017年数据,借助VENSIM PLE软件完成Reality check历史检验,结果显示仿真值和历史值的误差不超过0.65%,部分主要指标拟合相对误差在0.1%~6.0%之间,模型拟合度较高,适用性较强,具有较好的复制能力,能基本真实展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以作为模拟与预测的依据。
2 模拟仿真分析
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发展演进中国家间经济联系参数、制度环境参数、生态环境保护参数等指标作为控制参量,并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发展演进中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特性,设计以下3种耦合发展模式,以2010~2017年的8年为历史验证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2018~2030年间进行多情景模拟研究。
2.1 自然演进型发展模式下系统的耦合演进规律
自然演进型发展模式,即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的SD模型中,各个参数不变,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发展演进状况表现为,参与生产网络各国GDP和工业增加值呈现显著增长趋势,FDI波动幅度较大,但是总体上还是呈现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核心区和重要区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下,GDP总量和工业发展程度增幅很大,伴随着化石燃料在内的能源消耗总量持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跨国公司的进入,产生抑制效应,因此FDI呈现较大的波动。2)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表现为,化石燃料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也是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环境污染程度总体上逐渐降低。3)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涨落规律及演进趋势表现为,虽然环境污染程度已经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发展演进仍然是以消耗巨大量的能源为代价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可见,在自然演进型发展模式下,若不改变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发展模式,仍以资源禀赋为比较优势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将面临严峻威胁,资源和能源损耗程度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演进前景不容乐观,如图3所示。
图3 自然演进型发展模式下耦合系统模拟仿真结果
2.2 生产网络加速型发展模式下系统的耦合演进规律
生产网络加速型发展模式,即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发展速度快速提升和发展规模迅速扩张,那么对情景的设置需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在模型中设置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迅速发展演进的模式;二是设置加强生产网络中国家经济联系和制度环境的参数。因此对部分主控要素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包括:工业增加值2025年取为0.025,2030取为0.035;FDI增长率2025取为0.03,2030取为0.06;固定资产投资系数2018年始取为0.58;规模经济在2018的基础上提升20%;贸易政策评级2018年开始取为5.4。
结果表明:1)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发展演进状况表现为,通过加强贸易政策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中国家间的贸易便利程度,国家间经济联系得以增强,沿线国家的航空运输量和铁路货运量增长幅度很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中各国的出口额、工业增加值、FDI均呈现显著提升的发展趋势;2)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表现为,工业生产中废水、废气和固体废气物总量亦呈现显著上升,化石燃料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均呈现指数型增长的态势。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模拟仿真结果可以发现在生产网络加速型模式下,环境污染程度相比自然演进型模式反而有下降的趋势;3)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涨落规律及演进趋势表现为,对比自然演进型发展模式可以发现,虽然在生产网络加速型发展模式下由于外部规模经济带来了环境污染物的绝对增加,但是总体上环境污染程度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反映出伴随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发展演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得以加强,沿线国家环保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虽然规模经济带来了环境污染的绝对增加,但是伴随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环境污染却在不断降低,系统模拟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生产网络加速型发展模式下耦合系统模拟仿真结果
2.3 生态环境保护型发展模式下系统的耦合演进规律
生态环境保护型发展模式,既要采用“友善型”的方式集约利用生态要素,又要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程度最低,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在生态环境保护型发展模式下,对情景的设置需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在模型中设置生态环境保护参数值;二是设置加强生产网络中国家的环境规制。参数的调整具体包括:环境规制2018年开始取为4.2,居民环保意识提升25%;研发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取值提升为0.029;产业结构合理化,减少第二产业占比。
结果表明:1)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发展演进水平基本与自然演进型发展模式持平;2)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表现为,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的排放量显著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和化石燃料消耗量减低,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治理量得以明显提升;3)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涨落规律及演进趋势表现为,对比自然演进型发展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型发展模式下,通过积极的人为干预,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研发投入、增强环境规制、增强污染治理等措施,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系统的改善,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发展规模、速度得到了限制。这一发展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发展规模、速度与自然演进状态发展模式下基本持平。这种情景下,系统模拟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生态环境保护型型发展模式耦合系统模拟仿真结果
3 结论
本文以复杂性科学为视角,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动力学模型,对耦合系统的运行机制和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系统间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了不同主控要素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演进的影响程度。主要研究结论:1)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其系统行为由系统结构和内部机制决定。传统线性、直观、简单的方法无法有效揭示其内在自组织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仿真和历史数据检验有效揭示出系统耦合的动力机制。即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中的生产分工活动为核心的耦合系统在多时空维度上的结构和功能的涌现现象,在各子系统及要素的耦合机制作用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有序演进。2)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在自然演进模式下,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中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生产网络中的经济活动是以对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总体上,沿线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愈加严峻,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演进前景不容乐观。揭示出“稳定的均衡模式”在复杂系统中不存在,复杂系统中要素间的协调与竞争才是系统演化的动力。3)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在生产网络加速发展模式下,环境污染程度相比自然演进型模式有所下降。这一结果反映出,伴随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加速发展演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得以加强;虽然规模经济带来了环境污染的绝对增加,但是伴随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环境污染却在不断降低。揭示出复杂系统能够根据规则调整系统的内部结构,甚至改变规则的适应性,实现有序演化。4)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在生态环境保护型发展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发展演进水平基本与自然演进型发展模式持平。对比自然演进型发展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型发展模式下,通过积极的人为干预,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研发投入、增强环境规制、增强污染治理等,实现了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揭示出复杂系统在演化过程中,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实现与环境的共同进化。
以上研究结论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阐释了“复杂系统的行为和长期结果之间的联系不再是单一的和线性的,而是耦合和交互嵌套的,亦即系统进化的动力之源”这一观点。复杂性科学视角不仅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框架,也为其他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经济、社会等系统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体系。
4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建议:1)丝绸之路经济沿线人口密集,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的建设不能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积极推广企业、产业、区域、国家的“四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须在沿线国家全面确立和推广绿色价值链的企业循环、绿色低碳的产业循环、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区域循环、资源集约与环境友好的国际循环的四层循环经济建设系统工程。2)充分利用现有丝路沿线国家间的多双边合作机制,深化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等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推动实施双边、多边、次区域和区域生态环保战略与行动计划,推进成立生态环保智库。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澜沧江-湄公河、欧亚经济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亚信等合作机制,强化区域生态环保交流,扩大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建设政府、企业、智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平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产网络各参与国之间建立绿色发展国际联盟。3)考虑丝路沿线国家间天然形成的地理联系,以区域的地质地貌和生态自然条件为基础,划定生态环境保护区,保护生态脆弱地区,整治跨境工业污染问题。不断完善环保合作框架,通过健全碳交易市场,逐步开展国际间排污权交易,探索区域排放总量联控模式,共同承担节能减排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