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2021-12-03李文河李勃欣王明刚

亚太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思政

李文河 李勃欣 王明刚

(1.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培养农村发展人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目前,我国高校涉农专业一志愿录取率较低,专业认同度较差是普遍现象,导致专业学习不稳定,与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通过专业思政提高涉农大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投身农村建设的自豪感和紧迫感,具有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课程思政对培养优秀的农村发展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前,高校涉农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培养质量下降,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素质农村发展人才形成了突出矛盾。课程思政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围绕学生价值取向、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渗透式教育,同时与思政教育课程有机协同,能够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优秀的课程思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通过挖掘专业思政素材关键点和闪光点,使思政内容成为专业课堂的点睛之笔。增加专业课程的吸引力,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思政课内容单调的弊端,从小处和细节处入手感化与滋润学生。课程思政能够使学生收货一种全新的体验,寓价值观引导于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笔者作为指导教师,通过在课程中引入农业行业的励人典型,将课程教学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很多同学反映增强了他们献身“三农”、服务“三农”的理想和信念,对课程学习内容体会更深刻。

(三)课程思政有助于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德育水平

专业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亦是自身的再学习和再教育过程。当前,专业课教师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但不同程度上欠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因此通过课程思政发掘课程思政素材、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专业教师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实现教师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双提高的目标。

二、当前课程思政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一)教师缺乏课程思政自觉意识

目前,专业教师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突出表现为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不够和一定的畏难意识,认为思政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课程关联度不大等,没有认识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包括专业课在内的所有课程承担。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欠缺导致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专业教师教学与科研压力较重,无更多时间与精力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德育能力欠缺,开展课程思政有心无力,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产生了畏难情绪。

(二)教师育德能力不强,课程思政效果不佳

目前,专业教师往往呈现专业知识强而育德能力差的特点,尤其是缺乏如何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堂的教学技巧和方法,通常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政元素生硬地加入专业内容中,形成了明显的“两张皮”现象,难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教学效果较差。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内容都制约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开展。综上原因,教师开展好课程思政有心无力。

(三)课程思政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体系

一是缺乏保障机制,对课程思政大多停留在文件和会议上,未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考核标准,也未对实施措施进行细化,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思政设计要求,导致教师不能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也难以实现。二是考核机制不完善,课程思政教育缺乏动力,考核标准不明确,未向教师有效传递出肯定、褒扬等明确的激励信息,不能激发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热情和动力,最终结果就是课程思政的边缘化与随意化。

三、优化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对策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

改变重专业技能传授、轻价值引导培养的传统育人观,树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一是通过组织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认识。建立定期培训的管理制度,通过培训阐明专业技能传授与课程思政价值观培养的内在关联,切实提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逐步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通过示范课等形式推广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分享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意义的认识。

(二)多举措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从培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和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1.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技能。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对专业课教师而言是一项新课题和挑战。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思政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结合研讨会、公开课、竞赛等多种形式,使教师不断总结和完善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技能。

2.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技能。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载体,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蕴涵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工提炼出价值观、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并将其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如笔者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实践中,在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通过社会调查、课堂讨论的形式将强农兴农的价值理念融入教学中,用活农业发展成就使学生真正了解核心价值观在农业、农村的具体含义。在农村发展学等课程中融入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用活农业行业的励人典型,向学生传递爱岗敬业、服务“三农”的职业素养。

3.探索适合本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课程思政作为创新的教学理念,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果依然将传统说教式的思政教育方法应用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必然导致育人效果弱化。因此,可探索和选择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情境教学等适合本专业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如在农村区域专业教学中,引用农村生态环境变化的真实案例,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植入教学内容体系,引导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行动自觉,带头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保障机制

1.建立推动课程思政落地生根的管理机制。完善提升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的顶层设计,建立由教务、二级学院及其他职能部门组成的责任分工明确的管理链条,负责课程思政的培训、评价、考核和监督,为课程思政的落地生根和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推动课程思政开花结果的考评机制。要使课程思政能够有效推进,形成人人讲思政的良好氛围,必须建立公平有效的考评机制。充分考虑课程思政考核的特殊性,建立授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及督导教师多主体参与的全方位、多角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评测表、座谈会等形式,全面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此外,通过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示范表彰等物质和精神激励,让广大教师能够把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培养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

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督导组“哨兵”的监督作用,采用专家评课、座谈等形式,对教学中的亮点和缺陷予以及时发现,通过示范课推广优秀的专业课思政教学,同时也要对发现的问题,通过研讨与及时整改,保证课程思政教学规范运行。其次,建立学生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定期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确保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