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能视角下研究生就业工作体系构建研究

2021-12-03南京理工大学

亚太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研究生

南京理工大学 吴 琪

赋能意指赋权增能(empowerment),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现代管理学理论预言家玛丽·帕克·弗莱特的研究成果,原意是指授权给企业员工,赋予他们更多额外的权力。在社会福利界用语中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于教育领域。现在的赋能主要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数据显示,2021届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高达909万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35次提及就业工作。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保就业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毕业生就业普遍面临疫情持续影响、校招岗位数量减少、新领域新业态从业人数增多、“高期望”“慢就业”现象加剧、“互联网+就业”模式尚需完善等诸多挑战,如何促进高校研究生“充分就业、适配就业、满意就业”成为赋能视角下研究生就业工作体系构建的现实思考。

一、强化机制赋能,把握就业航向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大指导督促力度,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对就业工作进行系统安排和全面部署,从顶层设计层面掌控就业大局,实现研究生就业工作内涵式发展。

高校应广泛宣传中央和各地各高校出台的促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性引领功能,通过设立专职就业工作岗位,加强就业工作专业性建设,充分构建以学院为主导的研究生就业质量保障体系。

同时对用于就业基地建设、就业市场拓展、就业专场招聘和就业跟踪回访等支出提供相应经费保障,全力做好研究生就业体系的支持保障工作。

二、深入专业赋能,夯实就业根基

一是完善课程培养体系,将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融合。聘任校院领导、专任教师担任就业指导教师,紧贴学科专业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聚焦能力培养,打造递进式基础能力实践体系。从课程实践环节、设计类课程系列两个层面,拓展多维手段,坚持能力为本,进一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坚持科教融合,以赛促练。通过设立科研训练平台、企业导师合作工程项目、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增强就业硬实力,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将研究生就业工作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挖掘新业态中的就业创业机会,在学科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

三是加强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导师作用。通过举办“大学梦工厂·博导心连心”、邀请导师参加生涯教育工作坊等师生面对面活动,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助推学生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对于研究生就业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参与者,学校需要鼓励和帮助导师树立育人过程中的生涯教育指导意识,从关注个人全面发展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审视自己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介优质就业资源,从而使就业指导工作协同化,形成育人合力。

三、深化价值赋能,引领就业导向

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要将就业育人理念贯穿始终,建立全程化、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素养和意识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组织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我的求职故事”征文大赛、菁英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让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提升就业能力。

同时,注重加强对毕业生择业的合理引导,不断深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通过设计开展相应活动,联系企业实地走访等形式,在实践活动中浸润爱国主义思政教育,通过举办就业大讲堂、就业经验分享会、国防就业事迹报告会等优秀就业学生展评活动,树立毕业生国防就业和基层就业优秀典型,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就业指导和思想领航方面的作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帮助研究生在亲身研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更远大的职业目标和更崇高的职业价值观,自觉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青春力量,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四、加强信息赋能,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需要建立高效的互动式就业信息网,充分利用各类招聘信息发布平台,分层分类发布就业信息,与对口企业建立长期便捷的、持久的联系,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中的综合优势,推进地方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大力发掘就业创业需求。同时,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国防行”“名企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类专场招聘会和就业联盟招聘会,邀请对口专业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HR等开展专题报告会、求职技巧辅导、承办企业高校行等品牌活动,“走出去、引进来”,切实发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此外,充分利用91job智慧就业平台数据库的功能可以实现毕业生和岗位信息的个性化匹配和精准触达。高校应利用研究生会、研究生党支部、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优势,积极建设校友资源,充分发挥师兄师姐等朋辈群体“传帮带”的作用,增加就业信任度,以实现彼此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过程,为毕业生充分赋能。

五、践行服务赋能,保障就业质量

高校应定期开展求职意向、阶段性就业情况问卷调查,摸排同学们目前就业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制订后续工作计划。及时发布和更新相关政策指引、办理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认真解答学生对于就业协议签订、就业信息上报、毕业派遣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让学生“只跑一次”,打通就业育人“最后一公里”。坚持设立专门时间专人接待毕业生就业咨询和辅导,及时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只有掌握学生的更多诉求,才能更迅速匹配联结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鼓励各学院编写《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指导下一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强对就业困难生的帮扶力度,对其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帮助研究生克服心理障碍,调整择业期望值,保持乐观的就业心态。建立结业生、少数民族、残疾等毕业生就业工作台账,制订“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方案,开展有效帮扶活动,落实责任,明确措施,限时完成,当学生离开校园还未落实工作时,也应将其纳入日常追踪关怀名单,确保服务不断线,从而助推每一个毕业生顺利就业,绽放青春梦想。

此外,相关就业工作人员要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初心,恪守教育部的“三严禁”“四不准”规定,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帮助其做好职业选择,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并配合教育部做好后期就业信息核查工作。

综上,希望高校坚持就业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打造研究生就业“五项赋能计划”,能够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全校都是就业人,各方关注就业事,各环都念就业经,各岗都尽就业责”的全员促就业机制,激发就业活力、深挖就业潜能,做到就业指导入心、就业服务暖心、就业跟踪贴心,多方联动,破解研究生就业的难题,不断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科技人才和管理精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研究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