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谱及其实验室检测进展

2021-12-03卞晓楠

人人健康 2021年22期
关键词:免疫性抗原特异性

卞晓楠

(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 江苏南通 226000)

【关键字】 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谱;实验室检测;进展

引言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上经常出现的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造成自身组织损害的疾病。随着近些年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病症被纳入到自身免疫性疾病范围,其与自身抗体的存在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或老年人体内都存在自身抗体,如细胞核DNA 抗体、甲状腺上皮细胞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胃壁细胞抗体等。很多情况下,机体在受损或抗原性变化激发下容易产生自身抗体,但是这一产生过程属于继发性免疫反应,不会出现致病作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所不同。因此,临床上将诊断自身抗体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呈现出不同的自身抗体谱特征,成为生物学早期诊断重要指标,而当在患者血液中检测得到高效自身抗体则成为了临床对自身免疫疾病进行确诊的关键依据。一些存在的自身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对临床诊断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成为了重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指标。

自身免疫抗体谱也叫抗核抗体谱,是细胞内全部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和,靶抗原分布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骨架和细胞分裂周期,按核内各个分子性能不同将其区分,每大类又由不同抗原再分为许多种类,形成自身免疫抗体谱,为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常见的有SS-A 抗体,SS-B 抗体,Sm 抗体,SCL-70 抗体,抗DS-DNA 抗体等。

1 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自身抗体谱

1.1 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自身抗体谱

临床上将受到自身免疫反应影响产生的不明原因肝脏疾病归结为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可以分为原发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重叠综合症等情况。在这些种类的肝脏疾病临床诊断过程中,均需要通过对自身抗体的检测来发挥作用。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最常见的便是将抗核抗体作为自身抗体,特别是在I 型自身免疫性肝炎中会与抗平滑肌抗体同步检测到具有突出的特异性,同时在很多结缔组织疾病中也会有所表现。在II 型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最常见的自身抗体为抗肝溶质抗原I 型抗体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而在III 型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最突出的特异性指标是肝胰抗原抗体和可溶性肝抗原抗体。如果出现高低度抗线粒体抗体,则标志极大可能存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如果出现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则标志极大可能存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1.2 血管炎及其自身抗体谱

业内将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简称为ANCA,其也是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将单核细胞胞浆和中性粒细胞胞浆的有关成分作为靶抗原,是临床上进行结缔组织炎性肠病系统性血管炎等疾病诊断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可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进行不同荧光模型的检测,如通过蛋白酶3 靶抗原进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或通过髓过氧化物酶靶抗原进行抗中性粒细胞核周抗体检测,通过对胞浆抗体和核周抗体的检测,实现对细胞胞质抗体的初步判断。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及其自身抗体谱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慢性进行性关节病,患者可能伴有血管炎、贫血、淋巴结肿大等多重表现。在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反复发作,最终导致机体关节变形或功能丧失。此类患者的血液中常伴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和许多循环免疫复合物,因此在治疗时需选用免疫净化方法去除血浆中的过高免疫球蛋白和自身抗体等免疫复合物,改善机体B 细胞和T 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功能,降低血液粘滞度,提高药物疗效。其中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特异性最突出的是抗CCP 抗体,因此临床上常将其用于早期诊断,后期可通过多种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 与CCP 抗体进行综合诊断应用,以提升诊断正确性。

1.4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及其自身抗体谱

在对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验中一般包括三项,即: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为未曾用过外源性胰岛素的患者体内可与胰岛素相结合的自身抗体,IAA 的产生与1 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中,抗胰岛细胞抗体的发生率在90%以上,通常在确诊一年后该抗体水平下降。ICA 可早期发现1 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抗胰岛细胞抗体阳性,可能会发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ICA 能够在临床表现IDDM 症状前被检测,所以它可作为IDDM 的早期指标及防治手段。GAD 是使谷氨酸转变为神经质γ-氨基丁酸的生物合成酶,广泛存在于动物及人的脑和胰岛组织中。GAD 可能是糖尿病自身免疫反应的始动靶抗原,可用于1 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和预测。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这三种自身抗体(ICA、IAA 和GAD)的筛查,有助于防止或减慢糖尿病的发生。研究发现,自身抗体为阳性者,通常在之后的5~7 年内发生IDDM。

1.5 胃肠疾病自身抗体谱

临床上对胃肠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体外定性检测一般是通过对血清中特定物质的检测来实现的,这些特征性物质主要包括抗内因子抗体、抗酿酒酵母抗体、麦胶蛋白抗体、抗壁细胞抗体等。同时还可以同步完成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炎性肠病、恶性贫血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1.6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自身抗体谱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临床上又称为Hoghes 综合征,一般表现为流产、血小板减少、妊娠病态或血栓形成时间,很多会伴有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APL)。血栓一般会在中小血管中最先形成,在患者动脉或静脉均有可能出现,且静脉血栓所见更多,相关表现也可能复合呈现。临床上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诊断一般通过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抗β2糖蛋白等来实现。

2 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及进展

临床上在进行自身抗体实验室检测时,一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膜条免疫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来实现。其中:第一种方法具有客观和灵敏的特点,能够同步对机体的抗体水平实现定量检测;第二种方法是部分病症的主要测定方法,通过硝酸纤维膜上平行包被抗原进行的纯化鉴定,具有临床操作简便的特点,便于实验室检测过程;第三种方法则是当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进行自身抗体检测的方法,也是经过业内反复试验得到的进行自身抗体检测的基本方法。有条件时可以在实验室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与其他方法的联合使用,从而更好地确认自身抗体基本情况。

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纳米技术、芯片技术和微流体技术不断发展与应用,在进行自身抗体检测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呈现出微型化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身抗体谱相关实验诊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当前在该领域发展的芯片技术主要分为微流控和微阵列两个种类,微流控芯片技术主要通过微加工方式,在面积约为一平方厘米的范围内,通过巧妙的布局实现样品的微型检验实验过程,在近些年的业内发展中备受关注,也被公认为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能够通过微通道的设计,实现抗体和试剂的合理引入,从而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分离,适用于对血液和其他样品的物质检测。微阵列是以传统免疫芯片技术为基础进行的微型化、自动化、高通量分析过程,主要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来进行检验过程。随着后续纳米材料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关成像技术、生物传感技术也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检验过程中不断发挥着作用。

3 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室检测新进展

从最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室检验情况来看,目前业内从特异性t 淋巴细胞的检验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四聚体技术使检验特异性t 淋巴细胞技术出现了新的进展,准确判断抗原与自身反应性T 细胞的相遇过程,从而帮助探究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理,为后续实验室的诊断过程拓展新的方向。

结语

综上所述,对抗体谱的研究是医学界探索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经过近些年实验室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当前临床上已经能够实现多项自身免性疾病的准确诊断,借助相关自身抗体谱的特异性表现,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奠定基础。目前业内在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验方面仍在不断进行研究机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探索,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先进实验室检验技术的应用,一定会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发挥出更多的作用,取得更佳的诊断效果。

猜你喜欢

免疫性抗原特异性
从扶正祛邪法探讨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防治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Atg5和Atg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细胞抗原表位的多态性研究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