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夜间进食综合征的理论初探

2021-12-03冷琴尹燕

智慧健康 2021年29期
关键词:羟色胺电针针刺

冷琴,尹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0 引言

夜间进食综合征是以夜间进食异常为特征,与睡眠障碍相关并伴随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一类进食障碍。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其划分为“其他特定的进食障碍”。2010年,Allison 等拟定了夜间进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核心标准是夜间的食物摄入量异常增加,表现为每日晚饭后的食物摄入量占全天总摄入量的25%及以上和/或每周至少两次夜间觉醒后进食;能够意识到并回忆夜间进食发作的存在;至少存在下列情况中的三项:①每周≥4 个早餐食欲不振;②在晚餐后至入睡前和/或夜间醒来时强烈的进食欲望;③每周≥4 个晚上出现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④认为必须进食才能帮助入睡;⑤晚上情绪低落;造成严重的困扰或功能障碍;症状至少持续3 个月;不归属于其他疾病的继发病[1]。研究发现,夜间进食综合征在一般人群发病率为1.0%~1.5%,在肥胖、糖尿病及抑郁症患者中发病率显著增加[2-3]。有学者针对我国909 名大学生研究,发现其发病率约为2.4%[4]。现今夜间进食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如认知行为疗法、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光疗、渐进式肌肉放松疗法等仍处在个案阶段,缺乏足够长期可靠的临床数据,且存在临床医生诊断不足的问题[5-9],我国在此疾病诊治方面的文献较少,临床亦存在诊断及治疗上的不足。研究认为,抑郁情绪、低睡眠质量和夜间强烈的进食欲望是夜间进食综合征的主要核心症状[10],这可能是临床干预的主要治疗目标。针刺具有调整节律、调畅情志、调整代谢等作用,有望成为治疗夜间进食综合征的新途径。

1 昼夜节律相位延迟是夜间进食综合征的重要特征

昼夜节律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节律,受到包括光照、温度、睡眠、进食等多种因素的调节。进食是一种重要的授时因子,进食行为异常可能导致人体昼夜节律的紊乱。研究表明,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存在昼夜节律相位延迟。早在1999年,研究者就发现与正常人相比,夜间进食者出现夜间褪黑素及瘦素分泌减慢,且存在较高的血浆皮质醇水平的现象[11],提示了夜间进食者可能存在昼夜节律失调。2009年,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瘦素分泌、胰岛素释放和褪黑素分泌的昼夜节律均出现了1.0~2.8h 的相位延迟,生长素释放肽的节律相位提前了5.2h,葡萄糖节律呈现出倒置的昼夜节律模式,且患者皮质醇、生长素释放肽和胰岛素的昼夜节律曲线幅度降低[12],这种生理昼夜节律标志物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了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存在昼夜节律相位延迟。Stunkard[13]等研究了夜间进食综合征与血清素能系统的关系,并提出了生物行为模型。他们认为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的昼夜节律相位延迟和进食行为异常,是由于血清素转运蛋白的结合升高,使得血清素再摄取增加,中脑突触后血清素随之减少,导致了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昼夜节律失调和饱腹感降低。入睡困难与睡眠维持困难是夜间进食综合征的核心症状之一,患者常常认为进食有助于入睡及维持睡眠。证据表明夜间进食行为会导致睡眠延迟、睡眠中断、睡眠质量降低,褪黑激素释放相位延迟,患者的睡眠时型更倾向于晚睡型[14-15]。

2 “情绪化进食”可能是夜间进食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

1955年,研究者发现夜间进食行为在肥胖及压力人群中发生率高并提出这种行为可能是对压力的一种反应,其后多项研究均关注了夜间进食综合征与情绪问题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夜间进食综合征与抑郁、自卑、焦虑等各种消极的心理障碍相关,夜间进食综合征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发病率更高,而与非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相比,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更容易抑郁[16-18]。2016年,Nolan 等观察到夜间进食综合征可能与食物成瘾行为成正相关[19]。2018年Shillito 等进一步提出“情绪饥饿”的概念,认为夜间进食行为并不是出于生理饥饿,患者在夜间的情绪是一天中最消沉的,他们普遍存在对食物的依赖性并习惯性地依靠进食来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而这种“难以自控地进食行为”可能导致进一步的负面情绪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对生理及心理健康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20]。Haraguchi 等也发现建立夜间进食综合征模型后的小鼠表现为特定时间的抑郁样行为,他们认为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的进食节律延迟,可能导致时间特异性抑郁症的发展[21]。情绪障碍可能是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夜间进食行为发生的原因,而异常的进食行为亦可对患者的情绪造成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诱导患者的夜间进食行为。因此治疗患者的情绪障碍,可能会减少夜间进食行为的发生率。

3 夜间进食综合征与体重及代谢障碍风险密切相关

夜间异常的大量进食行为会造成体重的增加。夜间进食综合征最开始就是从肥胖患者中观察到的。此后许多研究都观察到夜间进食综合征与体重指数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有研究发现减肥手术后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的夜间异常进食症状和抑郁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前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在术后的夜间进食症状改善明显[22]。Gallant 等认为夜间进食综合征与肥胖可能存在互相循环关系,夜间进食行为可能导致个体的体重增加,控制体重可改善夜间进食症状,但节食减重行为造成的压力与夜间强烈的进食欲望可能增加患者抑郁程度,抑郁情绪加重患者的夜间进食症状,进一步加剧体重问题[23]。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这种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可能造成代谢障碍风险增高。日本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深夜吃晚餐以及不吃早餐会增加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在韩国成年人中也发现夜间进食行为与男性的心脏代谢危险因素显著相关[24-25],均提示夜间进食行为可能引起一系列代谢问题。由此,控制体重可能成为缓解患者抑郁情绪、减少夜间进食行为、降低代谢障碍风险的干预点。

4 针刺可能成为治疗夜间进食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4.1 针刺具有能调整昼夜节律的特点

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对于机体昼夜节律失调具有良性调整作用。薛红等发现注射海洛因后具有成瘾行为的小鼠出现了昼夜节律的异常,针刺对这种异常的昼夜节律具有调整作用[26],另有研究报告择时电针促进了昼夜节律紊乱的金黄地鼠昼夜节律再同步,这种调节作用可能与其调整了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生物钟有关[27]。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睡眠质量低,普遍存在睡眠昼夜节律的相位延迟。对于调整睡眠节律方面,刘臻等通过电针申脉、照海促进了失眠大鼠昼夜节律恢复,显著改善了大鼠的血清褪黑素昼夜节律紊乱,另有研究也报告了针刺跷脉对失眠大鼠的自发活动昼夜节律的调整作用,使睡眠活动逐渐恢复正常[28-29]。针刺对于昼夜节律的良性调整作用可能有助于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调整其昼夜节律,特别是睡眠昼夜节律。

4.2 针刺在调畅情志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基础研究方面已有研究表明针刺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改善神经内分泌、提高神经元可塑性、调节相关信号传导通路以及恢复免疫细胞因子的平衡等途径,多层次、多靶点地发挥抗抑郁作用[30]。韩栩珂等发现电针可降低海马CA1 区血清素转运体蛋白的表达,缓解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31]。赵俊等通过电针刺激抑郁模型大鼠印堂、百会穴的研究也报告了电针刺激通过抑制脑区的5-羟色胺转运体的表达,发挥了抗抑郁作用[32]。在针对电针治疗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研究中发现,电针治疗和百忧解治疗均可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两者治疗效果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3]。提示针刺可能产生类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上也报告了许多针刺改善抑郁症状的研究。周秀芳等通过对比观察扶阳解郁针刺疗法与口服氟西汀在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研究中发现治疗前后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有改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含量均显著提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4]。而针对针灸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中也发现其疗效优于单用舍曲林,且不良反应报告更少[35]。一项研究针灸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Meta分析中发现单独使用针灸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疗效相当,针灸+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优于单独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36]。诸多研究证明针刺不仅能够改善抑郁症状,还可以与抗抑郁药物同用增强疗效,同时减少抗抑郁药物的副反应,可能有助于改善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的情绪障碍。

4.3 针刺治疗具有减轻体重的效应特点

夜间进食综合征以夜间强烈的进食欲望为主要表现,由此引发肥胖等代谢问题。控制食欲、减轻体重是治疗关键。针刺作为一种绿色的减肥疗法在治疗肥胖中广泛应用。姚红等在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食欲调控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治疗后针刺组的进食欲望、饥饿感、意愿进食数量的VAS分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后0.5h、1h 胃液体残存率较对照组升高,胃排空减慢,治疗后3 个月随访的BMI值及所摄入的热量比较提示针刺组患者对热量摄入的控制能力优于对照组[37]。表明针刺可以通过抑制食欲、增强饱食中枢的调控能力以达到降低体重的作用。赵玫等发现针刺肥胖大鼠“后三里”“内庭”穴能够降低下丘脑外侧区饥饿中枢的兴奋性,提高下丘脑腹内侧核饱食中枢的兴奋性,削弱饥饿中枢的活动,降低其兴奋性,从而控制大鼠亢进的食欲,使大鼠体重减轻[38]。刘志诚等通过对肥胖大鼠的研究中发现针灸通过对肥胖机体不同脑区、神经核团、神经元及相关信息物质的神经及神经体液网络系统的良性调节而达到减肥的作用[39]。针刺的这种减肥效应有助于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降低食欲、控制体重、降低代谢风险,从而改善情绪,进一步有助于控制食欲和进食行为,形成良性循环。

4.4 从传统医学看针刺治疗夜间进食综合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人体的养生法则:“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倡饮食和睡眠要遵循一定的生理规律。《饮膳正要》中也提到“日食以三餐为宜,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强调饮食应遵循一定的日节律,三餐的进食量应遵循一定量度,晚餐的量占一天进餐量的比例应小。《内经》中亦提到“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等,《千金药方》中提出“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均提示了这种夜间异常的进食行为的危害。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以夜间异常的进食行为/欲望为显著表现,伴发一系列与睡眠及其他内分泌生理节律异常、代谢风险及心境障碍有关的症状。其异常的夜间进食行为多因情志因素而起,在压力状态下发病率高。传统医学认为心主神志,主人体一切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脾藏意,思虑过度尤伤脾脏。故夜间进食综合征患者尤应责之于心、肝、脾三脏。患者夜间情绪低落,思则气结,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进食,大饱伤脾,脾虚运化无力,气血阻滞,心失所养,夜卧不安,发为本病。病在心肝脾。治疗当以理气疏肝,调养心脾为主。可以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百会、印堂、神门、申脉、照海为主穴。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为调理脾胃、调养全身脏腑的经验效穴,可调理脾胃,调养全身脏腑;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通阴维脉,公孙为脾经络穴,通于冲脉,二者合用可宽胸解郁、调畅气机,治疗胃、心、胸的多种疾病;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输穴,擅长调达肝气,调畅气机,百会归属督脉,印堂位于督脉上,沟通任脉,且为现代研究中发现能增强血浆中5-羟色胺含量的经验效穴,合用可调和阴阳,调气解郁;神门为心包经原穴、输穴,擅宁心安神、调整睡眠;申脉、照海为八脉交会穴,申脉为膀胱经腧穴,通阳跷脉,照海归属肾经,通阴跷脉,二者合用能调和阴阳,擅治不寐,现代研究发现申脉、照海合用还可调整昼夜节律;诸穴合用,补泻兼施,调和阴阳,以期达到理气疏肝,调养心脾之功。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可能成为夜间进食综合征的有效手段。目前大众对于夜间进食行为的认识及诊治不足,需提高对于该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积累临床诊治经验。

猜你喜欢

羟色胺电针针刺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5-羟色胺对肠道疾病的影响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缓解抑郁 多晒太阳
四季在大脑中的物质转换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