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行书和楷书源流的再认识

2021-12-03陈小昌

艺术品鉴 2021年12期
关键词:章草简牍书体

陈小昌

我们可以见到的文字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目前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时期汉字就开始不断地进行演变,从先秦时期的大篆到秦时的小篆,然后篆书又接着发展为汉隶,整个演变的过程是较为清晰的。不过随着简牍的大量出土,加上敦煌写经以及楼兰残纸的出现,这些墨迹资料使得重新认识行书还有楷书的源流成为可能。

一、早期书体的发展回顾

文字是在实用的过程当中逐渐产生的,与其他事物相比文字也是一样的,文字本身并没有神性。不过,在历史资料,也就是甲骨文还有碑刻当中却表明了文字从产生之后,就已经和神进行了相应的联系,而且这样的现象对于后期书体的使用也一直都存在着影响,从而对书体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当参与到具有神性活动时书写的文字必须要庄重得体,在书写的过程中人们都会非常慎重,在历史上后代人在严肃的场合当中基本上是将先代的书体作为使用的字体[1]。例如,在秦汉时期已经将简牍书体这类的文字作为通行的字体,但是在秦汉印章当中还是将篆书作为主要的字体来显得更加庄重。汉印和秦印相比的话,在字体上存在着不同之处,在秦印中篆书对纵画比较强调,在汉印当中篆书对纵横笔画都是同等重视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通行的字体对篆书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现象在汉代时期的碑刻当中也有所体现,到了西汉时期篆书带来的影响就逐渐地变得衰微,但是在西汉时期的碑刻当中,也仍然会出现一些用篆书进行书写的刻石,所以也就使得西汉早期的碑刻当中融合了秦篆或者是秦汉时期铭文笔法这种古隶风格。例如,在西汉的《鲁灵光殿刻石》中,还有东汉时期的《畜君开通褒斜道刻石》当中,都是把快写简牍书体以及碑刻那种庄重的书体进行了融合。另外,这种现象不光只是在秦汉时期表现得比较明显,在魏晋南北朝甚至到隋唐时期这个现象都仍然存在。通过对早期书体的发展进行回顾能够发现,碑刻书体只是在庄重的场合才会使用,并不可以把它当作是书体的一个主流。加上这些书体和比较实用的通用书体进行比较还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对于探究行书还有楷书的源流也有了比较好的启示。

二、行书和楷书探源

上文对秦汉时期的书体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其中有提到当时所通行的快写简牍书体,这种通行的简牍书体指的就是在近几十年所出土的简牍以及残纸上书写的字体。因为当时文学的发展使得大量的长篇文学作品陆续出现,在日常的书写当中是追求的是实用以及速度。因而根本不可能是像碑刻那种庄重严谨的书写进行对待,一味地追求精雕细琢的。通用的字体也会追求一定的美观,不过这是基于实用的前提[2]。在西汉还有更早的时期因为缺乏纸张等原因,当时的主要文字载体就是简牍,所通行的字体就是简牍字体,到了东汉后期纸张开始出现并且广泛适用之后,这个时期的通用字体开始变为敦煌写经或者是楼兰残纸上的一些字体。

(一)西汉纪年简

在天汉三年简当中,字体用笔的力量主要都在横上,这种迥锋深入的笔法则将由篆入隶这种转换成形显示了出来。在太初三年简当中书体已经出现了波势,到汉末也没有将这种基本的形态改变,这也充分地说明了隶书已经朝着另一个方向在发展。在本始六年简当中风格和太初三年简非常相似。通过这些简牍上的书体,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种流动感以及在笔画间存在的映带趋势,因而这些简牍能够被称作是章草以及行书的先声。

(二)天凤年间的简牍还有急就篇觚

在简牍还有急就篇觚当中都存在隶书或者是章草。章草指的是隶书的一种快写书体,对章草可以这样理解:文字在渐渐地使用当中被人们进行相应的简化,到最后就发展成了一种比较简单的草体书,而章草正是在这个简化过程产生的一种书体[3]。

(三)永寿二年瓮以及熹平陶瓶

永寿二年瓮出土于河南洛阳,现如今藏在了东京的博物馆当中。在永寿二年瓮上面是由变体隶书所书写的永寿二年的年号,其他的字迹而看起来特别像行书,就算将其认作行书也是可以的。在熹平陶瓶上刻画的字体特别的厚重,而且笔势飞动,能够很好地将行书的意味体现出来。

(四)西域写经与楼兰残纸

1.西域写经

《诸物要集经》还有《道行盘若经》都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品,前者上面有晋代纪元的编号,但是后者上面并没有纪年,经过一些专员的考证发现后者的日期是早于前者的,二者之间的年代相差得并不是非常远。《道行盘若经》是在新疆土峪沟出土的,现如今被日本的西本愿寺收藏[4]。日本的学者伏见冲敬经过相关的研究之后,其认为隶书在当时是最严谨的一种字体,通常是作为碑刻所用,但是笔画比较简略的草书还有行书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使用的比较多。不过,在经书抄写的过程中使用的字体并不是隶书,也不是行书,反观起来有点类似于钢笔所写成的一种规范的字体,也许这就是最早所使用的楷书。另外,伏见冲敬还认为楷书是行书的一种规范写法。

2.楼兰残纸

在楼兰残纸当中有公元310年以及公元312年的残纸。在这两份资料当中已经充分地体现出了和楷书以及行书非常相似的用笔方法,而且有的残纸上书写的字体和王羲之的行草书也十分相似,通过这个也就能够将其和晋时的行书进行相应的联系。

(五)敦煌以及楼兰简牍

敦煌的简牍给研究汉隶以及草书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特别重要的资料,而楼兰简牍则是给研究行书还有楷书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魏景元四年简的时间和敦煌、楼兰的简牍时间非常接近,能够将当时所通行的书体形态展现出来。

(六)长沙走马楼的吴简

在1996年的时候长沙的走马楼当中出土了十七万多片的三国孙吴简牍,在这些简牍当中有公元236年的简,这些简牍比敦煌还有楼兰的简牍时间还要早,而且数量非常巨大,在形体上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包含了各种书体,主要有隶书以及楷书等。这些简牍虽然都是出自中下层的官曹还有吏卒之手,和钟繇这些名家的书法的确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不过这些简牍却可以很好地代表当时那个时期所流行的书写水平还有书写风格。和三国碑刻以及后世所临摹的一些书迹进行比较的话,这些简牍能够比较真实地将当时那个年代的书法状态反映出来。

假如说敦煌还有楼兰简牍的数量比较少,没有办法将行书还有楷书的形成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的话,长沙走马楼的三国吴简有十七万多片,这就能够比较充分地将当时的字体显示出来,尤其是行书还有楷书的发展状况[5]。通过对上述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以及考察,比从所谓的摹本当中进行探究更加来得真实,对于研究行书还有楷书的源流也更加具有帮助。

三、相关佐证及总结

(一)佐证

在汉代的时候就存在行书了,当时的写法处于隶书以及章草中间。但是这时候的笔法和章草更加近似,到了晋代之后就逐渐地从真书演变成了行书。在这个观点当中,对于行书是从汉隶演变发展有非常清晰的认知,不过行书的发展是一分为二的,首先是汉隶的变体,其次是对魏晋楷书的演进。所以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行书的发展并非一种传承还有延续的错误认知。到了晋代后期楷书对行书的影响就非常显著了,行书在受到晋后楷书的影响之后发展得更好,在楷书的影响下,行书到了东晋时期终臻化境。著名的书法家杨崇福曾说过,楷书的笔法是在行书中所吸取的,因而楷书中也伴随着一丝行意。对于行书是在楷书通行之后才产生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是明显错误的。这种说法虽然没有把行书以及楷书的源流进行明确,但是对于行书还有楷书的关系却进行了相应的指明。相传楷书是钟繇所作,然后经过了汉隶还有草书,以及行书的相互转化而逐渐形成。到了汉末魏晋时期已经有不少的木简残纸文书当中有了楷书的遗迹。从这个观点当中也可以明确楷书发展的关系,楷书是从汉时再到之后所通行的书体逐渐地演变而成,在此期间当中草书还有行书对楷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二)总结

行书和简牍书体的发展还有章草的发展都是相伴而生的。在受到魏晋楷书的影响之后便逐渐地进行完善,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出了晋人尚韵[6]。虽然说楷书被称为是隶书的小伪,不过楷书也是由隶书还有行书,包括章草等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另外,在楷书发展的过程当中碑刻书体也对其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到了魏晋时期楷书逐渐地发展以及完善起来,到唐代时期楷书已经趋向于成熟,一直到现在所呈现出来的楷书。

四、结语

对于行书还有楷书的源流已经有很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结论。本文对行书还有楷书的源流也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加上这种考察的方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行书还有楷书的真正源流还是没能真正弄清楚,为了将行书还有楷书的源流彻底弄清楚,相关的人员还是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答案。

猜你喜欢

章草简牍书体
近现代章草观念及其创作(上)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谈张耀山的简章
章草对联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