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路径研究

2021-12-03杨倩倩杨振兴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识高校学生校园文化

杨倩倩,杨振兴

(1.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通识教育理念发源于欧洲教育界,发展并形成于19世纪末高等院校改革浪潮时期的美国,其核心是深度柔和的欧洲自由教育与博雅教育。而回顾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国古代诸多教育理念与通识教育本质不谋而合,其不仅蕴含着通识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明确了相关教育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谈文、论艺、述道,博采古典精华,兼取众家之长,融古今于一炉,其教育思想要求后世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与善于交际的能力,还需以正直的思想观念将其所学贯彻到底。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向通识教育倾斜,国内高等院校通过实际行动向通识教育靠拢。2016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明确提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再一次明确了未来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而相较于普通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具有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然而,专业教育思想指引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很多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人格塑造有限、知识广度不足、实践能力欠缺、外在视野狭窄,这些现状都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使得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功能与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立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大力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丰富通识教育的形式,发挥通识教育在健全学生人格、拓展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方面的作用,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教育改革实践措施。

一、通识教育视野下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然性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既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高校顺应人才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路径与模式,逐渐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实际综合素质较差、重专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都使得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一)大学生实际综合素质较差

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但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现状令人忧虑。就大学生的知识学习现状、能力锻炼现状、人格塑造现状来看,其发展状况与通识教育的要求相差较大,二者之间的矛盾在于要求和现实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说,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多方面的阻碍因素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难以与通识教育的要求保持一致。其中,既有通识教育意识不强、通识教育实践力度不够等通识教育本身的因素,也有社会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社会的过度竞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负面引导等社会因素。两者间的矛盾化解,需要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进一步变革。

(二)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通识教育密不可分。随着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业教育不再一家独大,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陈向明教授指出,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专业知识与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对人类各领域的认知水平,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深入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系统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使其成为高级专门人才。通识教育旨在培养既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又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的高素质人才;而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精深知识和能力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专业教育与学生今后所从事职业相关,在专业教育的课程设计、课时及课程安排上都更加重视,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样也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思维的拓展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三)通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

缺乏科学全面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是影响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提升及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原因。在高校通识教育实际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较为重视,但对于课程评价关注程度不足,影响了高校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学习质量的提升。首先,部分高校对于通识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仅仅依靠卷面考核判定学生综合素养,无法对学生形成全面有效的评价,也不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其次,高校通识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太少,导致高校学生无法全面了解自身对于通识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无法对高校教师的通识教育工作及时提出反馈意见,不利于高校通识教育教师教学工作的改善。

二、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深化转型的现阶段,社会与企业对人才标准定位更高,复合型人才受到亲睐,人才的综合素质将成为用人单位考量的重点。而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仍无法达到通识教育标准要求,高校通识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理念落后、核心内容模糊、课程建设缺乏特色及课程形式单一等。因而,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

(一)高校通识人才培养基本理念落后

人才培养理念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于高校通识教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还存在较大问题。首先,通识教育工作开展的立足点与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存在较大偏差。其次,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在整体性与稳定性上还存在较大问题,不利于高校学生通识教育质量的提高。最后,部分高校教师在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还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不利于高校通识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核心内容模糊

在高校通识教育开展过程中,要促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需高校通识教育教师在核心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上精益求精。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在通识教育的核心教育内容上并不明确,影响了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首先,各高校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在通识课程的选定与安排上不一致,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其次,相关教育部门对于通识教育仅仅是在含义上进行了界定,高校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又加入了本校教师的理解,所以经常出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不一致的情况,不仅不利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监督与管理,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高校通识课程缺乏特色

通识课程这一概念虽源于欧洲,但其中很多教育思想和理念与我国古代先贤所提出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但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在实际的高校通识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首先,大部分高校仍延续西方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缺乏新意,不利于激发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了高校通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部分高校虽已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但部分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工作的结合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使高校通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受阻。

(四)校园文化活动安排与筹备过于随意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通识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高校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从活动的计划、筹备及现场活动开展过程中,高校领导及通识教育教师对于此类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活动的安排筹备完全交给学生负责,对于筹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际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突发状况无法及时了解和处理,不仅无法促进高校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还不利于本校特色的形成及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

(五)通识类课程类型单一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对于学生知识的广度与储备量都具有较高要求。但在实际的高校通识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通识类课程在课程组织形式及呈现方式上都太过单一。高校通识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都采用讲授法,使得高校学生在通识教育过程中课堂效率下降,不利于其知识的丰富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部分高校虽然对于课程类型进行了一定程度地调整,但对于实践类通识课程的开展仍少之又少。部分高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对于户外参观及研学活动组织较少,同时也由于经费所限,高校对于实践类通识课程的开展仅仅停留在课堂讲授层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重点,也是通识教育稳步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路径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从理论入手,树立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第二,立足时代发展,明确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核心要素内容;第三,弘扬优秀文化,开设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第四,挖掘高校特色,打造符合学生发展诉求的校园文化品牌;第五,满足学生需要,完善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全过程计划。

(一)树立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当前,高校通识教育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存在一定差异,树立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高校要紧扣通识教育的本质要求,树立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与全方位的教学服务,进而使得学生实现多样且全面发展。第一,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发挥通识教育的文化传承作用,激发学生优秀品质,促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引导人才向“知行合一”的健全人格发展。第二,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要体现通识教育的知识特征,既要具有知识最基本的稳定性,又要有整体性;既要注重知识的合理建构,使知识具有进阶性和补救性,又要给予知识一定的广博性和多元性。第三,高校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锻炼。综合能力是通识教育的重要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会使其学习、生活变得更加高效。

(二)明确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核心要素内容

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作为肩负伟大历史使命的时代青年,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高校在践行通识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必须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内容予以明确。大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核心要素内容应包括健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扎实的能力和开阔的视野。以综合素质核心要素内容为人才培养的指南,高校要从不同侧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学习时能不断提升知识积累量与能力水平,进而合理规划自我发展路径,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为社会贡献力量[7]。

(三)开设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

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是进行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必要前提。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教育有助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基础层面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其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角度出发,高校要着力开发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通识教育类课程,立足学生现实,打破学科专业间的壁垒,在更广的范围开设中国历史文化特色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开课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和未来发展趋势,真正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在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以点带面,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打造符合学生发展诉求的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的第一课堂,即通识教育的特色欠缺,在激发学生人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锻炼、视野开阔热情和积极性方面效果不太明显,对于助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非常有限。因此,打造符合学生发展诉求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是努力做好第二课堂的基本表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野情操、增长本领、开阔眼界并适应社会需求,能够有力支持高校通识教育理念落地生根,服务高校学习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所以,高校首先要了解普遍学生的发展诉求及兴趣特点,以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减少专业限制,丰富活动形式和种类。其次,校园文化品牌的建立要跟紧社会的步伐不断改进,不能停滞不前。高校要明确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确定学校的文化主题与教育品牌,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最后,高校应积极研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文化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不断深化课堂改革,增强知识的精准性和丰富性。

(五)完善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全过程计划

知行合一是大学教育所极力追求的境界,也是通识教育所一贯倡导的原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更是从实践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够有所启发、收获见识。研学旅行将“学”与“行”结合在一起,具有自然性、体验性和课程性三大特点。研学旅行是对现有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指引下,高校要从培养大学生人才外在视野、增长对外见识、丰富大学生综合素质角度出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研学旅行”计划,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走出校园,接触更多、更新鲜的外在事物,了解更多外在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掌握最新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见识不同的文化,在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增长见识。因此,高校应制定丰富多样的研学旅行并制定全程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积累文化修养。

猜你喜欢

通识高校学生校园文化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