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笔人物画教学中的写意性表达

2021-12-03峰,许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笔工笔画人物画

索 峰,许 艳

(阜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引言

工笔人物画的实质是以人物造型为基础,结合工笔人物画技法应用创作而成的绘画作品。对工笔人物画的内涵理解直接呈现在物象的技法表现层面,因此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探索研究,也是创新艺术教育实践核心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笔人物画所蕴含的写意性表现在实践教学中即线、色、造型等。其中写意技法的拓展应用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更新工笔人物画的创作理论。从审美的视角来看,将工笔人物画在长期技法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新性认知,对于当下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推动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应加倍重视学生在工笔人物画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推进工笔人物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着手,促进学生在品格、知识、素养、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高等院校美术学教育中工笔人物画教学

(一)高校工笔人物画的教学语境

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从隋唐五代一直到现代,画家多表现在喧嚣的现代化城市中寻求精神自由和心灵的和谐静雅,但既有的工笔画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作为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重视,各类作品层出不穷,也为工笔人物画教学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工笔人物画教学是在现代化的美术教育理念之下,传统工笔人物画理论与书法、传统工笔画传承三者紧密结合的成果。国画工笔画种的传承是传统工笔画技艺、文化艺术内涵等的传承。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就业途径主要是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作为一名美术专业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素质要求,还需要在中国画这一传统绘画门类当中有较深入的研究,才能胜任今后的美育工作,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从专业的深度和宽度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很重要。

随着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地方高校培养的国画专业人才对专业技艺素养的要求较高。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在坚持艺术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与艺术教学改革同步推进,在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技法实践中要有与时代相适应的改革与突破。因此,学生的文化艺术积累、道德修养、创新能力都亟待提升。

传统工笔人物画教学单一性导致了工笔画人才艺术教育知识结构的单一,尤其是对工笔画的“写意性”理解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深入进行工笔画本质的教学研究,对学生的思维开拓、专业理解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工笔画技法训练的应用性导向

美术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使美术人才的需求量加大。目前社会上美术培训机构多以低幼龄少儿美术为主,只涉及到浅层次的美术教学,深度的中高年级的美术培训存在断层现象。校内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与实际课程实施相互脱链。在当下倡导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强化传承本土文化的态势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文化产业的方向更倾向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而占据国画三大门类之一的工笔人物画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只有对构成人物画的线条、形和色的理解认识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的学生,才能在工笔画领域中进行深入研究、创作,进一步推动工笔画的教学及产业发展。因此,在工笔画的教学中,教师的素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进而引导了高校工笔画人才的培养。所以,工笔画人才的培养对国画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三)工笔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类高校美术学专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当代艺术文化发展趋势下,对工笔画人才的社会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美术学专业中工笔画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工笔画在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是国画方向的一门专业课,周期短且课时少。而工笔画种的特殊性使其绘制过程漫长,在这样周期和课时总量的限制下,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达到课程的要求;

其次,国画要求有书法的功底,对线的勾勒要求极高,线条技法的提升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且反复锤炼的,需要一定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理解认识与绘画能力相结合。

再次, 通常美术学专业的工笔人物课仅仅能完成临摹一幅古画的局部。工笔画的学习需要从临摹到写生再到创作,形成完整的系统,才能使学生对其有基本的了解认识。

美术学专业工笔画课程的设置及书法功底的缺失,使学生缺乏对工笔画的深层理解,课后很难有能力深入研究。学生专业素质偏低,形成就业压力,既不利于学生自身专业的选择发展,又对国画艺术产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实践教学探索

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教学实践中,传统工笔人物的临摹是工笔人物画教学的重要环节。 临摹是对传统国画艺术的传承,也是学生尽快掌握工笔画特征的主要方法。教学实施过程,包括了工笔画的造型方法、观察方法、线条运用和设色等。

(一)工笔画写意性学习的自信心培养

工笔画的“写意性”是融合了线条、色彩及图示语言所展开的教学探索,是在中国工笔画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行专业系统的探索。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熟悉工笔人物画的作画步骤,提高学生对工笔人物画本质的理解。学生对传统国画的理解认识较为浅显,没有书法的功底,对线条的认识不深入,线条的勾勒存在很大问题,致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因此,国画教学的过程,是培养传统文化艺术自信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接受和习得传统文化的过程。

(二)工笔画写意性学习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线描笔法的训练。

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工笔画的绘画工具勾线笔,熟练手腕及手指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才能勾勒出流畅的线条。工笔人物画是“以线造型”的艺术门类,教学中的“线”的艺术语言就是工笔画中笔墨表现的实质。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重视科学严谨的造型的线条表现不同。如果说“笔墨”是构成工笔人物画的“骨架”,而中国画的线条就是组成“骨架”的具体形式。工笔人物画中“笔墨”的训练即线条的训练,用毛笔勾勒线条与中国书法艺术休戚相关,以写意性的线条:柔韧、细劲、线的开合转折及穿插描绘表现物象。

经过一段时间线条技法的练习,加强对线条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感受线的写意性,进一步加深对工笔人物画种的深入了解。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和其蕴含的文化艺术内涵的深入的认识,通过对“线”的具体分析,在教学实践的运用中贯穿这一教学模式,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第二阶段,主要是针对学生对国画色彩的写意性训练。

国画色彩的写意性即用写意性的理念和方法来处理画面的色彩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设色技法来看,工笔人物画的着色主要依附于描绘形态结构的线条进行层层渲染,而就工笔画的写意性而言,设色并非完全依靠线条,比如技法中的跨染就有独立性。运用跨染手法渲染物象,空灵厚实,雅致而富含韵味;其二,色调的意象表现,即将物象的自然色彩转化为画家的主观色彩,以抒发画家的主观情感为主。因此,色彩的主观化是中国画的理想境界,更是工笔画写意性的意象表现之一。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美术理论,逐步培养学生对国画颜色的敏感性,引导其对工笔人物画色彩的写意性思考和绘画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阶段,根据前人的工笔画语言寻找规律、总结技法、进行系统学习。例如,前人的用色规律、构图特征、勾勒线条的方法等,均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仔细品味绘画作品,揣摩加细心临摹才能有针对性的达到训练目标。

三个阶段的训练,互相影响又相互促进,围绕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所展开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以达到有效提高工笔人物画教学质量的目的,并以此推进工笔画的教学。

三、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表达的艺术愿景

在工笔画写意性的教学实践中,主要围绕“用笔”和“色彩”的教学模式,是为工笔画教学的深入探索所做的训练。其目的在于解决工笔人物画教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学生考学所接受的绘画训练多是西方素描及水粉,与中国画的传神写照、意象、意境有很大的不同。学习中国画等同于学生需要从观念认识上重新学习一门艺术。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整体比较薄弱,缺乏书法的功底。但是当代大学生承担着传承中国画艺术的使命,不论从自身文化素质、专业素养、能力培养都要能吃苦,坚持专业深入探索研究,只有在专业领域中坚持不懈的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才能承担和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几点课堂训练来丰富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表达:1、线条衔接的留白理解及强化;2、色彩的意象性思维训练及技法形成;3、重视墨色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生,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方法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体会和理解,单纯的课堂学习远远不够,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教师系统的引导,课堂学习结合观展及课后创作逐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各环节的体悟、理解。

结语

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既肩负着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历史使命,又是当代文化语境下“笔墨当随当代”的需求。随着教学模式的深入,不仅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为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改革提供了补充,对提高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成效具有现实意义。

在工笔人物画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工笔人物画的理解及实践技法研究,既可以通过教学使写意性的技法及观念得到推广和发展,同时,它的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过程,以及涉及的美学思想,对工笔人物画的理论拓展与实践创新有开拓思维的启发。在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工笔画专业的深入学习更是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学习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猜你喜欢

工笔工笔画人物画
张鹏国画作品
高原秋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宋延生中国画作品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吴绪经工笔画
杨文仁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