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官话方言本字考释续

2021-12-03欧阳国亮

关键词:综上本字平声

欧阳国亮,孟 乐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东北官话方言本字考释续

欧阳国亮1,孟 乐2

(1.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文件检验技术系,辽宁 沈阳 110035;2.本溪市第五中学,辽宁 本溪 117021)

运用音韵学、文献学、方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针对东北官话口语中若干“有音无字”现象,在此前考释出的13个方言本字的基础上,继续考释了东北官话口语中常用的18个方言本字。考释时,首先根据古代字书对本字的语义进行了梳理,然后运用文献中的例句予以印证,最后结合东北官话语音演变规律对字音的来源进行分析阐释。这30多个本字都是古语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东北官话历史底层,代表了东北官话独具一格的一面,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价值。在东北汉语方言资源日渐萎缩的大背景下,应当加强方言本字和古语词的整理研究,从中发掘历时语言信息,为东北方言历史源流体系构建提供字词理据。

东北官话;语音特点;方言本字

一、引论

对于东北官话中的方言本字现象,笔者曾撰写了《东北官话中的若干方言本字考释》一文,刊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文章考释了东北官话口语中“菢”“扽”“竳”“抻”“濎”“嫽”“蹘”“薅”“爨”“黢”“觑”“璺”“抈”共计十三个本字,对每个字的语义、音理、文献来源情况做了说明,揭示了东北官话中部分“有音无字”现象[1]。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又陆续考释出十余个东北官话口语中常用的本字。本字考释的依据及行文体例依然参照前文,此处不再赘述。需补充的是:一、凡注音之处都以沈阳方音为准,声调调值依据2020年编写的《辽宁省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调查资料汇编》拟定的沈阳方言音系(阴平44,阳平35,上声213,去声41);二、本字中除了引自字书和韵书中的例句外,其他引用的古代文献例句(例如引自《梁书》《金史》《聊斋志异》的例句)都检索自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由于引证篇目较多,故此类原著不再作为参考文献列入。

二、本字考释

【熥】[thәŋ44],把凉了的食物再加热。这个词语在东北官话口语中十分常用。例如:“馒头都凉了,熥一熥再吃。”“熥”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未收录,大概当时尚未产生,后见于宋代《集韻》:“他东切,音通。以火煖物也。”这里对其含义解释得很明白:用火给物体加热。元代编撰的《金史》:“多凿坎熥,筑垣墙于隙地。”此处的“坎熥”就是烘烤用的火坑,源于“熥”的“烘烤”一义。语音上,“熥”在古代韵书中属于透母东韵平声。今东北官话透母读为[th],东韵今一部分读为[uŋ],一部分读为[eŋ],后者在东北官话中最为常见,清声母平声今东北官话读为阴平。综上所述,东北官话中有“加热”义的音节[thәŋ44]所对应的汉字当为“熥”。

【皴】[tshuәn44],东北官话中把皮肤上积存的泥垢叫做“皴”。例如:“老长时间没洗澡了,身上皴老多了,真埋汰。”“皴”的本义是指皮肤因干燥或寒冷而开裂。这一点古代字书都有解释,《说文解字》:“皮細起也。”《玉篇》:“皵也。”[2]这一含义在《梁书·武帝纪》中就有用到:“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由“皴”的本义后来引申指表皮比较粗糙的东西,例如《苏轼·龙眼诗》:“獨使皴皮生,弄色映琱俎。”此处的“皴皮”指表皮粗糙的水果荔枝。后来“皴”进一步引申用来指皮肤上污垢,见《聊斋志异》:“肤垢欲倾塌,足手皴一寸厚,使人终夜恶。”东北官话就继承了这一个语义。语音上,《唐韻》《集韻》《韻會》都注音为:“七倫切,音逡。”根据上述韵书的注音,“皴”为清母諄韵合口三等平声字。合口韵前的清母今东北官话读为[tsh]声母,諄韵今为[uәn],清声母平声今读为阴平。综上,东北官话指“皮肤污垢”的音节[tshuәn44]所对应的本字当为“皴”。

【搋】[tshuai44],东北官话指用手用力拍打、揉搓。例如:“他家搋面呢,一会儿要包饺子。”“搋”在早些时候指用拳头击打别人,见《唐韵》:“俗謂以拳觸人曰搋,亦曰撉。”这里有用拳头“捅”的意思,今天东北官话把捅下水道的工具叫做“搋子”,意思即来源于此。后来“搋”又有了拍打的意思,《增韻》:“搋,又拽也,或作拸,又通作扡。”此处用具有“拍打、施加”义的“拸”和“扡”二字来解释“搋”,说明它有“拍打”的意思。语音上,根据《唐韵》等韵书注音,“搋”为徹母蟹韵开口二等平声字。今东北官话中,徹母读为[tsh]声母,蟹韵开口二等有[ai][uai]两个韵母,清声母平声字今读阴平。综上,东北官话指“用力拍打、揉搓”义的音节[tshuai44]所对应的本字当为“搋”。

【绰】[tshau44],东北官话指用手抓取东西,特别是指情急之下顺手抓取东西。例如:“俩人打架,他绰起个酒瓶子就砸了过去。”“绰”的这个含义在明代以后的小说中多有用到。《水浒传》:“披挂、拴束了弓箭,绰枪上马。”《三国演义》:“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语音上,根据《广韵》等韵书的注音,“绰”为徹母豪韵平声[3]。今东北官话中,徹母读为[tsh]声母,豪韵读为[au]韵母,清声母平声字读为阴平调。综上,东北官话指“用手抓取东西”义的音节[tshau44]所对应的本字当为“绰”。有些书上把本应该写成“绰”的地方写成“操”是不对的,例如“操家伙”。

【苶】[nie35],东北官话指萎靡不振、枯萎的样子。例如:“三两句话就把你给忽悠苶了。”《韵会》释该字为“疲貌。”也即萎靡不振的样子。历代文献中多有此义,例如,《庄子·齐物论》:“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唐书·白敏中传》:“是时居易足病发,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不任事。”《全唐诗》:“东山幽且阻,疲苶烦经过。”可见“苶”这个词的含义从战国到唐宋都没有太大变化,词义很稳定,都是指萎靡不振的状态。字音上,《唐韵》注音为“奴结切。”属于泥母山摄开口四等入声字。今东北官话中,泥母读为[n]声母,山摄开口四等入声字韵母多为[ie]韵,入声今虽派入四声,但多数字如“结”读为阳平调。《唐韵》注的“奴结切”今拼读为[nie35]。综上,东北官话指“萎靡不振”义的音节[nie35]所对应的本字当为“苶”。

【掇】[tuo44],该字在东北官话中不单用,而是与“拾”组成词“拾掇”,指收拾、摘取。例如:“吃完饭想着把碗拾掇了。”《说文解字》:“掇,拾取也。”可见“掇”的本义是收拾、摘取的意思。“掇”是个很古老的词语,至少在商周时期就已是这一含义,例如《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史记·张仪传》也有用到该字:“秦得烧掇焚杅君之国。”此处“掇”是指掠夺。字音上,根据《广韵》,“掇”属于端母桓韵一等入声字。今东北官话中,端母读为[t]声母,桓韵入声读为[uo]韵母,入声派入四声。综上,东北官话指“收拾”义的音节[tuo44]所对应的本字当为“掇”。

【攮】[naŋ213]北官话指用刀刺扎。例如:“你不给钱,小心我攮你。”“攮”在《字汇》释义为“推攮也。”也即用手推的意思,从中引申出把刀刺进去。例如《金瓶梅》:“遭遭儿有这起攮刀子的,又不知缠到多早晚。”《儒林外史》:“枪头子攮到贼肚里。”语音上,《字汇》给“攮”注为“乃党切”,属于娘母江摄开口二等江韵上声字。今东北官话中,娘母读[n]声母,江韵开口二等读[aŋ]韵母,上声在次浊声母前仍读上声。综上,东北官话指“用刀刺扎”义的音节[naŋ213]对应的本字当为“攮”。

【敹】[liau35],东北官话指用粗线进行简单的缝补。例如:“袖口撑叉了,给它敹几针就好了。”《玉篇》释“敹”为“𥳑也。”即竹签,古时没有针之前多用细小竹签作为缝补工具。由此引申出穿刺缝补之义。例如,《周书·费誓》:“善敹乃甲冑。”对此郑玄注:“敹,谓穿彻之也”。孔颖达疏:“谓甲绳有断绝,当使敹理穿治之。”意思是盔甲甲片脱落以后需要进行缝补。章炳麟《新方言·释器》:“凡非绽裂而粗率缝之亦曰敹。”语音上,《正韻》注为“連條切,音聊。”属于来母效摄开口四等萧韵平声字。今东北官话中,来母读为[l]声母,效摄开口四等萧韵读为[iau]韵母,平声在次浊声母前读阳平。综上,东北官话有“缝补”义的音节[liau35]对应的本字当为“敹”。

【潲】[sau41]东北官话指雨点被风吹得往一边洒。例如:“赶紧把窗户关上,要不往屋里潲雨。”《广韵》等韵书对“潲”解释为“水激也。”即水溅起来。例如,《宋诗钞》:“案头行扫尘随起,窗眼才封雨又潲。”《清乾隆朝实录》:“而时已隆冬,潲稀水弱,并无妨碍。”语音上,《广韵》《集韵》注为“所教切,去声。”[4]属于生母效摄开口二肴韵上声字。今东北官话中,生母多读[s]生母,效摄开口二肴韵今读[iau]韵母,清声母上声今读为去声。综上,东北官话指“雨点被风吹洒”义的音节[sau41]对应的本字当为“潲”。

【戗】[tɕhiaŋ44],东北官话指起冲突。例如:“那俩人唠着唠着就戗戗起来了。”《玉篇》认为“戗”是“创”的古字,表示创伤。《说文解字》解释为“傷也。”也就是受伤的意思,由此引申有冲突之义。例如清《儒林外史》:“两个说戗了,揪着领子,一顿乱打。”实际上“戗”是个多义词,《汉语大字典》记录了该字具有“逆风、起冲突、歪斜、小堤坝”等多个义项,东北官话中的“戗”显然保留的是第二个义项。语音上,《集韵》注为“初良切”,属于初母阳韵平声字。今东北官话中,初母在细音前读为[tɕh]声母,阳韵读为[iaŋ]韵母,古清声母平声今读阴平调。综上,东北官话有“冲突”义的音节[tɕhiaŋ44]所对应的本字应当是“戗”。

【窠】[khә44],东北官话中有“月科”一词,指还没满月的小孩,一些方言词典都书写为“月科”。实际上此处的“科”应该是“窠”。《说文解字》:“窠,空也,穴中曰窠,树上曰巢。”《尔雅》:“鸡雉所乳谓之窠。”《广韵》:“窠窟,又巢。”由此可见“窠”的本义是“空”的意思,引申有“巢穴”“巢”“窝”等义。一些古文也用到此义,例如左思《蜀都赋》:“榷惟庸蜀,与鴝鵒同窠。”又如白居易《问鹤》:“鸟鸢争食雀争窠。”根据上述释义,“月窠”本义上就是给刚出生的小孩做的襁褓,引申指尚未满月的小孩。语音上,《唐韵》《广韵》等韵书都注音为“苦禾切,音科。”属于溪母果摄合口一等戈韵平声字。今东北官话中,古溪母在洪音前读为[kh]声母,戈韵今读[ә]韵母,清声母平声今读阴平。综上,东北官话中指还没满月的小孩的“月科”应当是“月窠”。

【劐】[xuo44]东北官话指用刀剪等利器划开。例如:“你拿把刀把那牛皮袋劐开。”《说文解字》:“劐,刈穀也。”《玉篇》《集韵》都释义为“裂也。”例如清《狐狸缘全传》:“二郎神心内着急,用长嘴要将菜花蛇劐为数段。”语音上,《集韵》:“忽郭切,音霍。”属于晓母宕摄合口一等唐韵入声字。今东北官话中,古晓母在洪音前今读为[x]声母,宕摄合口一等唐韵入声韵今读[uo]韵母,古入声分派入四声。综上,东北官话有“用刀剪划开”义的音节[xuo44]所对应的本字当为“劐”。

【尥】[liau41],东北官话把骡马牛等牲畜往后踢腿叫做“尥”,因此有“尥蹶子”一词。例如:“小心骡子尥蹶子把你踢了。”《说文解字》:“尥,行胫相交也。”对此《六書故》进一步解释为“牛行脚相交为尥。”可见“尥”的本义应当是指牛行走时候腿交叉。《集韵》:“尥,牛行足外出也。”也即“尥”有“出腿、踢腿”的含义。例如清《绮楼重梦》:“骒马不依,两个对尥起蹶子来。”在清代的时候,“尥蹶”一词已经出现,见于清《三侠剑》:“跑出去有三四里地远,那马一尥蹶,将我掀下来。”语音上,《唐韵》注为“力弔切,音料。”属于来母效摄开口二等去声字。今东北官话中,古来母今读[l]声母,效摄开口韵字读为[iau]韵母,去声今仍读去声。综上,东北官话中有“牲畜往后踢腿”义的音节[liau41]所对应的本字当为“尥”。

【睖】[lәŋ44],东北官话中有“斜睖”一词,指用不太友善的眼睛瞅人。例如:“你看他,老拿眼睛斜睖人。”《集韵》:“睖,直视貌。”即用眼睛直视。例如唐代张祜《忆江东旧游四十韵寄宣武李尚书》:“豹文须蔚蔚,羊目漫睖睖。”明《列朝诗集》:“口吻尚流血,两目光睖。”明《西游记》:“一个个睖睖睁睁,白着眼,都站在桃树之下。”语音上,《集韵》注为“閭承切,音陵。”属于来母曾摄开口三等蒸韵平声字。今东北官话中,古来母今读[l]声母,蒸韵读为[әŋ]韵母,次浊声母平声今读阳平。综上,东北官话有“瞅人”义的音节[lәŋ44]所对应的本字当为“睖”。

【饧】[ɕiŋ35]东北官话指“发面”,即把和好的面粉发好。生活中常常写作“醒面”,实际上应该是“饧面”。“饧”本义是指用麦芽等熬制成的饴糖。《说文解字》就有解释:“饧,饴和饊也。”古代就有“饴饧”这个词指甜品,例如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宝糖珍粔籹,乌腻美饴饧。”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饴饧》:“凡饴饧,稻、麦、黍、粟,皆可为之。”因为古代熬制饴糖有一个浸泡的过程,于是“饧”就引申出了“把米之类的食物浸泡软烂”之义,例如《经典释文》:“饧,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饧面”实际上就来源于此,今天的《汉语大字典》对此也做了解释。语音上,《字汇》注音为“徐盈反”,属于邪母梗摄开口三等清韵平声字。今东北官话中,古邪母今读[ɕ]声母,梗摄开口三等清韵今读[iŋ]韵母,浊声母平声今读阳平调。综上,东北官话中有“发面”义的音节[ɕiŋ35]所对应的本字当为“饧”。

【跧】[tɕhyan35],东北官话指身体缩成一团。例如:“都几点了,他还跧被窝里呢。”《博雅》:“匍匐也。”指趴着的意思。《类篇》:“屈伏也。”意思是弯曲着身子趴在地上。例如,元代姬翼《水调歌头》:“六门拖拽不出,蛰窟且弯跧。”金代马钰《爇心香·华亭县西庵主王公请住方丈》:“把浴堂来,为睡室,且弯跧。”明代梁有誉《喜归述怀留别李于鳞王元美徐子与宗子相四子》:“俄觉胡宵遁,潜窥将昼跧。”以上几处中的“跧”都是弯曲着身子睡觉的意思。语音上,《广韵》注为“从缘切,音全。”属于从母山摄合口三等平声字。今东北官话中,从母在细音前读为[tɕh]声母,山摄合口三等韵字今读[yan]韵母(与[tɕ] [tɕh]相拼),古浊声母平声今读阳平调。综合以上所述,东北官话中有“身体缩成一团”义的音节[tɕhyan35]所对应的本字当为“跧”。

【漮】[khaŋ44],东北官话指蔬菜水果失去水分而变得空心了。例如:“你家这萝卜放老长时间了吧,都漮了。”《说文解字》:“漮,水虚也。”即水分渐渐失去。杨雄《方言》:“漮,空也。”郭璞《方言注》也解释为:“漮,空貌。”例如《诗经小雅》:酌彼漮爵,以奏尔时。其中的“酌彼漮爵”意为“把空了的酒杯酌满。”《尔雅》《方言笺疏》等都认为古代“漮”与“康”的本义相同,都是指空。语音上,《唐韵》将“漮”注音为“苦刚且,音康。”属于溪母宕摄开口一等唐韵平声字。今东北官话中,古溪母在洪音前读为[kh]声母,宕摄开口一等唐韵今读[aŋ]韵母,清声母平声今读阴平。综上,东北官话中指“蔬果失去水分变得空心”义的音节[khaŋ44]对应的本字当为“漮”。

【滗】[pi41],东北官话指挡住器物的边沿,把液体或残渣倒出去。例如:把锅里的淘米水滗了。这个字的意义在古代许多典籍中都有解释。例如,魏张揖《广雅·释诂》:“滗,盝也。”《广韵》:“滗,去滓。”《集韵》:“去渣。”无论是《广雅》解释为“盝”,还是《广韵》《集韵》解释为“去滓”“去渣”,其意义都是相近的。“滗”的词义在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中说得更为清楚:“滗之言逼,谓逼取其汁也。《玉篇》:‘滗,笮去汁也。’《众经音义》卷五引《通俗文》云:‘去汁曰滗。’又云:‘江南言逼。’义同也。今俗语犹云滗米汤矣。”从上述典籍的记载可见,“滗”是倒去剩余液体或残渣的意思无疑。至于其读音,《广韵》注音为“鄙密切”,属帮母质韵入声。今东北官话帮母读为[p]声母,质韵今在帮组声母前读为[i]韵母,入声则分派四声当中无特定规律可寻。综上,东北官话中有“倒去剩余液体或残渣”一义的音节[pi41]所对应的汉字当为“滗”。

三、余论

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人认为东北官话与普通话很是接近,因此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不大。受此偏见影响,学术界对东北官话的研究相较于其他地区方言来,关注度较低,取得的成果也偏少。实际上,东北官话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既有古时东北汉语的底层,同时又受到不同历史时期诸多大事件带来的人口迁徙的影响[5],在语言源流上交织有不同时空汉语的历史成分和文化沉积。因此东北方言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去探究,“有音无字”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东北官话正在日渐萎缩,语音、词汇不断呈现出向共同语靠近的趋势,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对东北官话这座方言宝库中的某些资源尽可能地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从今后的研究展望看,对东北方言本字考释有三件事情值得关注:一是对东北官话口语中“有音无字”现象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统计出究竟有多少音节尚无对应的本字,以供学者们去探索、发掘;二是在统计的基础上运用音韵学、训诂学、语义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本字进行考证,填补“有音无字”的空格;三是理顺清楚东北官话中的这些本字在周边方言中是否存在,由于方言本字都是来自古代汉语,有些本字往往会同时存在于多种方言当中,这就为梳证彼此之间的历史源流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尽管本文连同此前发表的前一篇文章已经考证了30多个东北官话中的本字,但这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本字还有待语言研究者进一步去考释。本文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相关成果面世,为东北方言研究添上绚烂的一笔。

[1] 欧阳国亮. 东北官话中的若干方言本字考释[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 66-68.

[2]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06, 198.

[3] 陈彭年. 宋本广韵[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2: 94.

[4] 丁度. 集韵[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3: 12, 50, 103.

[5] 邹德文. 历史事件与东北方言的形成及其层次问题[J]. 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184-194.

H172

A

1674-327X (2021)02-0054-04

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2.015

2020-09-18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20AYY005)

欧阳国亮(1986-),男,湖南桂阳人,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校:叶景林)

猜你喜欢

综上本字平声
一个自然数阵的若干优美结论
集合测试题B卷参考答案
导数测试题B 卷参考答案
全国名校必修五综合测试(B卷)参考答案与提示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病联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