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之基

2021-12-03田克勤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田克勤,张 林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中国共产党是注重理论传承和理论赓续的党,也是具有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能力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今时代最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理论赓续和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过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之基这一命题的关键。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人类历史上,每一特定的时代都有反映这个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资本主义世界中大工业的出现、资本的扩张、生产方式固有矛盾日趋激化并深刻暴露,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条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阶级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无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迫切需要组织领导与理论武装,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所揭示的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和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继承,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因此,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力量壮大的产物,是反映时代特征、适应时代需求的科学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即包括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在内的科学体系,因而它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无疑还应包括列宁结合俄国实际的继承和发展,即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特别是共产党人最初正是从俄国人那里接触并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雄伟力量,从而选择把它作为解决中国革命,乃至中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思想武器。从内容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以阐释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支撑,普遍建构了包括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系统阐释了关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为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指南;从奋斗理想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崇高的价值目标体系,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能动反映了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理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谋幸福、以共产主义事业为目标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这一论述高度集中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本质、价值性立场及发展性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并详细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要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加快社会生产,并使这种生产满足全体人民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对社会生产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无产阶级要从自发走向自觉并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革命政党,并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和统筹;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始终要向着高级阶段而不懈奋斗,在这一过渡期间要通过生产力的不断提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完成向共产主义转变等基本原理。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又以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等理论成果进一步充实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发展后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遵循。

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为了“寻找真理”和“求进步”以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断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习和效仿:他们从器物层面提出搞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从制度层面提出搞维新变法,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搞革命起义,变封建专制为民主共和;从观念层面提出“新文化运动”;等等。然而,“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3]1470,所有努力和奋斗都失败了。从世界历史角度看,此时资本主义历史已历经马克思诞生时的自由竞争阶段,列宁时代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列强正持续瓜分世界殖民地,资本主义的“排他性”不允许中国再走上西方同样的强国之路。中国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强大的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全世界看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力量,也使中国先进分子开始把目光投向同样具有经济文化落后这一相似特点的俄国,并帮助他们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3]1471、作为认识中国革命问题的新的思想武器。由此,中国先进分子逐渐接受并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4]。中国共产党人从向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习的破产,到十月革命后转而向俄国学习,并坚定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去伪存真”最终选择并坚信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开花结果”一道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实践,在解决一系列复杂难题的过程中,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伟大变革。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带领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获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家政权由封建专制根本扭转为人民民主,使我国发展进步拥有了坚实的政权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自力更生、重整山河,团结带领人民变革生产关系、大力构建系统完整的工业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并且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进一步探索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道路,使中华民族从不断衰落实现了向“站起来”的伟大转变,并为“富起来”和持续迈进“强起来”的新时代创造了制度、经济和思想文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继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破除思想体制障碍以探索新的实践,提出并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搭建了框架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中国人民才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才从“幼年的党”“不成熟的党”发展成为长期在全国执政的党,并迎来了百年创新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而作为整体性的历史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基础”[5]。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践问题、推动社会变革,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思想问题、推动理论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坚定选择并灵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了前提性条件和决定性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7]。从根本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性赓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突破以往一切政治力量的局限,并能够完成他们所不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之所以能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就在于把政治信念建立在清醒的理论认知上,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定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坚持把它同各个历史时期的实际和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高纲领与各个阶段具体纲领相统一,并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继承和发展各个阶段指导思想、使命意志的基础上,不断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才有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深厚的理论底蕴。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普遍性是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纽带。然而,中国革命有着与马克思所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革命所不同的特殊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是通过城市武装起义而夺取政权的,中国的经济文化不但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中国不但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而且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其中,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就决定了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必须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联系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从国情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祸的总根源,迫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基础虽遭到了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旧存在;民族资本主义虽有了某些发展,但未能占主导地位;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且深受剥削和压迫;工人阶级不仅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还具有中国无产阶级的独特优势。这些经济、政治以及阶级状况所构成的特殊国情和主要矛盾,共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领导者是无产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同时,也内在规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解决好在农村战争环境中建党建军等诸多问题。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广泛运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条件。“五四”时期,中国许多先进分子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经过各种学说、思想的比较、鉴别,尤其是经过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争,逐步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先进分子也开始思考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同胡适讨论问题与主义时指出,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它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8]。后来,党的一些领导人也逐渐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实际、如何对待外国革命经验等问题上提出过比较清醒的看法,这些都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从实践上看,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特别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针对当时党内不同程度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本本化”、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生硬化”、神圣化的错误倾向,鲜明地提出要反对主观主义、本本主义的指导,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曾先后从哲学层面上提出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解决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党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和运用逐渐成熟。最终,由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命题。

伟大的理论产生伟大的实践。中国共产党自从懂得了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境,使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实践之后,在中国革命、建设大舞台上演绎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在井冈山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艰苦探索逐步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并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看作中国革命新道路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系统阐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产生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对中国革命的性质进行了科学定位,详细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依据、总路线和总纲领,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和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结合新中国具体情况,把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与生产关系变革同时推进,有步骤、有计划地实行了“一化三改”,接续达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换,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又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号召,旨在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取得更大历史成就,带领人民开启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独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国家形象极大改善,国际影响力极大提升,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成果的总称,首要表现为毛泽东思想。从概念演进的过程来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党的历史上有明确的提法,这一提法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紧密相关。继朱德首先使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9]概念、王稼祥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10]之后,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明确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他指出:“毛泽东思想,从他的宇宙观以至他的工作作风,乃是发展与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1]刘少奇的这一论断,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论断。与此同时,党的七大进一步在党章的总纲上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从“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对毛泽东思想的称谓不断科学化并最终定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也不断巩固并最终确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创造性发展了最初作为指导自己革命实践的理论,并在理论发展和实践进步中独立建构了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第一个开创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有一个不断完善发展和凝练概括的过程。刘少奇首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框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积淀,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做出了更为科学严谨的新概括,即由“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六个独创性方面的主要内容,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新的概括是在进一步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实践,在已有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整准确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体系,并高度抽象和集中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精华”与“灵魂”,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品质,又凸显了毛泽东思想的智慧结晶和独特贡献。总的来说,毛泽东思想是继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党的又一指导思想,是具有真理性价值、独创性内容、指导性意义的科学体系,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也是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形成、创新发展,乃至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依据这一思想体系活的灵魂所作出的时代回应和理论反映。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光辉旗帜,是中华民族精神重塑的重要标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前提性条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基性的理论成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在大量调查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出关于“结合”“转化”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通过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和观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化工程逐步引向深入并加以体系化,为继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拓了道路、提供了遵循。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旗帜。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成功开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功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成功缔造、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建立等重大成就都是在与毛泽东思想有关的理论和实践中取得的。不仅如此,毛泽东思想还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胜利旗帜,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社会变革发展、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更加离不开这一思想的引领和指导。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重塑的重要标识。精神重塑需要以伟大的思想为指引,使科学理论成为变革文化面貌的武器。毛泽东思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它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和魅力,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哺育了几代中国人,它的思想精髓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之中。由毛泽东思想培育的党的领导干部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中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成果是我们开启新征程的底气和底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概念,必将随着党的理论形态的发展而得到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积淀,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坚实基础。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形态,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发展;改革开放新实践的推进、新经验的积累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党和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新制度,解决了革命、建设中的重大难题,然而,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又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进一步中国化的要求,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当今时代的基本特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党的建设的基本趋势,进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向。任何思想理论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研判当代中国的“时”“势”“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与现实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坚持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协调、借鉴经验与独立自主相配合,再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从理论根据上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邓小平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12]不丢老祖宗,就是不丢指导思想的“根本”和“底色”,就是要不忘初心、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牢记使命、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而更重要的则是要将坚守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开辟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创新。从现实根据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历史根据。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由于破除了思想桎梏,维护了正确理论,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经验以及经历曲折的教训,才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深入探索中,从本质上把握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而获得了科学理论认识,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向前进。从实践根据上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实践基础。新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的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实践是这一理论得以产生的现实土壤,经过认识与实践循环往复的论证和交替跃升,最终产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总结历史而又正视现实,根植中国而又面向世界,不忘本来而又放眼未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本质属性上明确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称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3]是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这种称谓表明邓小平理论及其新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反映了当代中国特征、适应了国家发展需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其形成过程和时代蕴涵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延伸,是总体包含和具体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各组成部分的话语,它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依托,以当代中国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为逻辑建构,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导向,以当代中国如何推进国家改革、发展、治理为实践样本,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赓续和实践创新。从内容结构和精神要旨来看,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具有独创性的内容,而且具有贯穿于全部内容之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关联及其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点表现在:“尊重实践的权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以实践发展为推动理论创新的目标,以实践成效为价值判断的维度,既在实践中建构理论内容,又在实践中产生理论成果;“重视生产力,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并通过改革为此提供动力,这是邓小平理论崭新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尊重群众,把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统一,始终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并始终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迈进。正是在对这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整体把握、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围绕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建设目标、基本原则等“时代之问”和中国实践,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回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突破性贡献表现在: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和历史阶段;基本建构和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及其本质;深入分析了改革创新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论断。正是在对以上关系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前途问题的深入探索中,邓小平理论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了“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当代社会主义的转变”[14],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经历了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演进过程。与之相适应,其体系概括则经历了从“邓小平理论体系”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变化[15]。继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6]科学概念后,党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初步形成了对这一理论的总体认识。以“南方谈话”为标志,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断,而随着党对邓小平有关思想理论认识的深化,邓小平的名字开始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组合起来,并最终简化为“邓小平理论”,由此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并在准确研判党情、民情的基础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系统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以党的建设为切入点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懈奋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的总布局,系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命题,进一步充实了整个理论体系。由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获得了跨世纪的发展,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都体现了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总的概括,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是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南,也是凝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理论成果。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遵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同时推进的原则,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概括,把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过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体系,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除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藩篱”,又统一思想、实事求是,坚定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继承传统,又拓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理论发挥作用最终要通过实践来体现,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并加快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在一系列重大战略的规划部署和稳步推进下,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同时民主法治、思想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既使中国人民逐步富裕起来并迎来“强起来”的伟大时代,又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指导思想发挥着举旗定向、凝心聚力的重大作用,是人们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把“中国梦”与“人民梦”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部署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之共同成为凝聚和鼓舞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内外各种严峻考验,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从整体上说,就是因为我们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和指导。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属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还将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正是这种发展性和延续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之基,也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来看,19世纪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20世纪由列宁开创的苏俄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由毛泽东开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把一国的实践变成多国的实践,由邓小平开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模式发展为当代形态。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出场有着诸多重要的原因。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经济危机引发的世界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重大变化,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剧,西方制度和治理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代呼唤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同时,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能够引领新的时代和指导新的实践、更加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思想理论,国内外的现实需要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时代背景和现实土壤。21世纪,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首倡“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对中国乃至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70多年跨越3个世纪,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延续性,又展现了一源多流、推陈出新的发展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间、空间上的“外延式”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涵式”升华,是党在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准确研判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中国发展、当代世界和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和实践解答的总称。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有一个逐步明确和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党用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国、观察世界、引领时代能力的提升。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第一次明确提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他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8]同年12月,他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联用,强调要“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努力”[19]。此后,他在2016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2016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2017年9月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2018年5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等重要场合的讲话中都广泛使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并强调要“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和思想资源;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这些理论的全新发展,是立足新的时代条件、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理论形态。从提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对这一理论概念的研究对象、实践主体、发展环境的认识逐步明确。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蕴涵和价值指向,它内在规定着一种面向未来发展的“时间向度”和“历史意识”、一种兼顾世界发展的“空间向度”和“国际意识”、一种依托中国实践的“本体向度”和“问题意识”。这种“时间向度”和“历史意识”规定了它代表着作为从历史中走来、以21世纪这个新的历史坐标为起点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制”;“空间向度”和“国际意识”规定了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正走向并引领世界为接续发展世界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当今世界出现的各种“赤字”寻求出路;“本体向度”和“问题意识”则规定了它代表着作为中国样本的新世纪历史书写和在中国实践、中国现实问题基础上不断发展真理的趋向。同时,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也符合中国话语逐步摆脱“西强我弱”话语式微局面的学术引领和理论主张。简而言之,“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超越现代性的西方话语,在解码中国样本的基础上,书写现代性的中国版本”[21],并且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的同时“引领世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从中国实践、中国故事、中国奇迹、中国版本中走出来的中国话语,归根结底是中国经验积淀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就目前情况来说,“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仍然以“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主体和主流。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并非泛指21世纪所有马克思主义流派,而是特指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开创的马克思主义。这种界定不是为了垄断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是以一种主体责任竖起一面旗帜,“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世纪之名称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充分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纵向上的历史穿透力和横向上的空间延展性。事实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彰显了多维中国意义和世界价值。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耕中国实践,厚植发展优势,始终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并不断擘画民族发展蓝图,才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南;正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原创性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可以设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迎来若干发展阶段,并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系列理论成果,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肯定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首个开创性成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新实践,牢牢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系列原创性贡献,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想,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以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生产活力,以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巩固和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以“脱贫攻坚”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建美丽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统揽“四个伟大”、增强“四个意识”并不断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这一系列思想,在不断深化“三大规律”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繁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3]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刻把握时代主题和实践发展的需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立足中国实际,在总结19世纪、20世纪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实践探索波澜壮阔,理论赓续历久弥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实际、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开放性等特征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呈现出普遍指导意义,因而被中国人选择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指导思想。然而,中国革命具有与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所不同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后来提出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时代特征、历史方位的转换,迫使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实际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逐渐转变为当代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而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体系,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战略引领和实践遵循。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强国时代、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迫切呼唤能够引领其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并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整个历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赓续和延展,是在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形态一脉相承、系统集成基础上实现的内涵式、突破式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之基。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