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北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1-12-03黄彬峻

广东蚕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北流冷链加工

黄彬峻

(广西大学农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广西玉林北流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 22.3 ℃,相对湿度8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578.2 mm),光照充足,土地肥沃,资源丰富[1]。北流因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雄厚的农业基础成为广西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对农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必要之策,更是发展之要、时代之需。

1 北流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量产值增长有突破

在粮食生产及经济作物方面,2020年,北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80.67 万亩,粮食产量29.95 万吨,水稻播种面积64.62 万亩,水稻产量26.90 万吨,蔬菜产量88.65 万吨。水果生产发展良好。2020年收获水果总产量35.81 万吨,产值179 549 万元。2019年,投产面积51.71 万亩,同比增长3.31 万亩,增长率6.4%。水产畜牧养殖业稳定增长。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68 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92 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0.99 亿元;生猪出栏71.09 万头,存栏47.64 万头;牛出栏1.298 万头。同比增长19.66%,存栏5.46 万头;羊出栏0.397 万只,存栏0.135 万只;家禽出栏4 011 万羽,存栏1 141 万羽;肉类总产量11.59 万吨。

1.2 农业机械化发展快速

2019年底,北流农机总动力65 万千瓦,水稻机耕占水稻面积的96.74%,机收面积39 840 公顷。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4.62%,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3.80%。2020年,全市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34 个[2]。农机项目建设力度加大,近年来,全市完成上级下达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等农机重点项目建设。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面积达1 万亩。推广新机具1.1 万台(套)。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作业程度不高

很多农田排灌条件退化,严重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由于农村相当一部分农田都处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而且田块分割多,面积小,交通不便,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直接影响了农民对偏远山区农田耕作的积极性。

2.2 生猪产业链发展不均衡

生猪产业链条发展不均衡,突出表现为“两端低、中间高”的发展线图[3]。在产业链前端:种猪场较为缺乏,具有有效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全市只有1 家,存栏种猪约400 头,核心种猪来源长期依赖外地,养猪科技含量不高,数字化、信息化养猪技术处于探索、学习阶段。在产业链中端:北流已建成兽药生产企业8 家,经营店铺76 家,市内饲料工业稳定发展,有4 家大型的饲料或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约60 家饲料经营商铺,年产饲料约10万吨。在产业链末端:现有屠宰场3 家,屠宰场设施设备较为落后,猪肉冷链运输平台尚未建立,传统的“调猪不调肉”方式占据主流位置,无猪肉产品深加工业,猪肉产品附加值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处于建设阶段。

2.3 加工带动能力不强

企业的自身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对扩大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精深加工。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多以粗略加工居多,产业链不完备,科学技术投入不足,生产规模与市场要求不匹配。在特色农产品生产方面,整体情况与地区情况相同,以轻度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驱动力疲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多数经简单加工就进入流通领域。

2.4 绿色发展程度不高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致使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品质难以有效保证。小规模农业普遍存在,化肥、农药的滥用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高效精准灌溉发展较慢,地下水过度使用,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规模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5 农业产业生产效益低

与务工收入比,发展农业产业效益低、风险大,因此,年轻劳动力主要选择外出务工,对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或不愿投入。

3 推进北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立足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大力发展铁皮石斛、牛大力、沉香等中药材种植,优化肉桂、八角等中药材的品种结构,推进优质水稻、富硒水稻、优质马铃薯等主粮种植,加快品种品质改良,促进荔枝、龙眼、沙田柚、火龙果、百香果、沙糖桔、沃柑等特色水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巩固提升三黄鸡等家禽产能,壮大奶水牛产业。

3.2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精深加工发展

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重点推进粮食、肉类、中药材、林产、茶叶、蔬菜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以加工带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4]。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粮食、水果、家禽、生猪、饲料等农产品加工的领军企业。

3.3 加强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

以高质量、安全、绿色为导向,坚持“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不断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实施农产品示范和标准认证,遵循标准的群众性原则,完善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以及市场体系,推进实施农产品产业链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加强基层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构建北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及追溯系统,不断加强对各类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和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创建,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3.4 增强农业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加大优质耕地开发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和改良,注重提高中低产田质量,保护基本耕地[5]。

3.5 加强人才引领,不断强化智力支撑

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聘请一批专家、学者、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教授等,为北流乡村产业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构建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开展农业产学研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水平[6]。

3.6 加大宣传力度,释放品牌效应

以北流农业整体品牌为基础,精心打造的北流名片,加大宣传推介和公共品牌创建力度,讲好北流农业品牌故事,包装、宣传和打造一批在全区喊得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农业品牌。强化农产品品牌保护,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扩大“北流荔枝”“北流三华李”“北流龙眼”等品牌的影响力。引导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质量认证。

3.7 注重强化弱项,加强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冷链物流体系和各冷链物流网点建设,优化协调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布局。同时,注重建设一批当地主要农业生产区的冷库和野外仓储设施[7]。支持建设一批具备低温仓储、流通加工、交易展示、中转集散和分拨配送等功能的冷链物流园区,引进培育一批大型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建设完善果蔬冷链交通运输设施。

3.8 注重科技创新驱动与技术推广,推动智慧农业运用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在科技,在于加快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全面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普及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北流农业资源。建立全产业链数据资源采集、分析、监测和预警系统,支持建立一批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示范应用基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3.9 健全制度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对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冷链仓储物流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和引导、大型企业大规模投资等关键环节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并按规定协调相关资金支持[8]。加大对担保、保险、信贷、抵押等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对土地、电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要素不断完善,解除农业经营者的后顾之忧,给农业经营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北流冷链加工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林白的北流书写及其价值
中国冷链物流:应对冬奥的技术大考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研究
北流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