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路径探究
2021-12-03谷智阳
谷智阳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000)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中央决定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实现更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1 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党中央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情出发,结合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制定的促进农村发展的重大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指引。其中,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要求和实施原则,生态振兴蕴含在乡村振兴之中。2017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这就要求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生态宜居作为发展的重要要求和目标。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强调“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1]。2020年“十四五”规划中党中央再次强调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强化绿色导向。这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视,将建立“美丽乡村”作为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目标。随着农村全面脱贫的实现,经济指标将不再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唯一要求,山青、水绿的宜居环境也将成为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部分。为此,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求农民富,农业强,更要求农村美。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良好生态的支持
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已经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2021年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作为接下来农村发展的总抓手,需要良好生态的支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在追求更高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快节奏的城市工作生活,使人们更加向往无污染、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乡村旅游成为人们放松娱乐的选择。良好的生态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产业支撑。反之,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最终要用更大的经济代价去恢复环境。实现农村生活富裕、生态宜居,让村民过上富足安乐的生活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2]。
2 农村生态环境产生的问题与原因
2.1 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同时经济的发展使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三个方面。就生活污染而言,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的居住地点不断集中,生活垃圾的处理、污水的排放都对环境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以及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对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不够科学和环保,这就会导致土壤、河流的污染。就工业污染而言,一方面,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破坏。由于乡镇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环保技术落后甚至缺少基本的环保设备等特点,粗放式的生产模式和简单的废料处理方式对农村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产业升级和转移,一部分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企业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加剧了农村的污染。此外,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处理站一部分设在农村也造成了农村的生态问题。就农业污染而言,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同时化肥中存在的氮磷物质会随着雨水的冲刷融入水体当中,破坏水体平衡。另一方面,灭虫剂、除草剂的大规模使用,在提高产量、消灭害虫、保证菜蔬品质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系统,一些鸟类吃了带有灭虫剂的虫子会导致死亡或影响卵的孵化,对生物链造成破坏。
2.2 产生的原因
首先,存在对治理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地方政府是当地社会生活的主导者,对环境的监督和治理责任重大。当乡村环境遭到破坏时,政府需要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监督角度来说,不能将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地区发展的唯一标准,生态环境保护也应该作为乡村地区长远发展的重点予以重视。如今,各大企业的进驻也推动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但是部分企业的生产也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用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也不利于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治理角度来说,需要加大生态治理的投入力度。现阶段看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远弱于城市,原因之一便是乡村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环保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尤其是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地、河流的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处理结果并不能立竿见影,因此需要较长周期的投入,这也给地方财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次,部分企业追求利益,环保意识不够强。目前,多数乡镇企业采取的是粗放型经营模式,技术含量较低,设备简陋,往往没有相应的污染处理设备。由于没有技术竞争力,为了能够将产品销售出去,往往采用降低销售价格,控制成本的方式,环境问题并不在这些企业的考虑范围之内,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废弃物直接堆放是大多数乡镇企业采取的生产方式[4]。最后,农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中国农村是一个乡土社会,生产生活有其固定的模式,加之乡村生活闭塞,环境保护知识普及不够,农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因缺乏科学有效的垃圾处理手段,乡村类似于生活垃圾和畜禽的粪便随意堆放、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在务农程中为了增加农作物收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问题都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环境保护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3 农村生态治理路径分析
3.1 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要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目前,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污染已经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单单依靠自然的自净能力,或者村民的保护行为是远远不能恢复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状态,需要财政支持,设立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污染防治的监督和问责力度。这既包括对政府官员执法责任的监督和问责,也包括对村民和乡镇企业的管理和约束。政府官员要改变治理思想,要充分意识到加强生态保护的迫切性,要把生态建设也列入政府官员的考核中。要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宜居作为乡村建设的目标,对于因失责而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行为进行追责。此外,对村民和企业污染行为的约束可以采用奖惩并举的方式。一方面,制定相关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约束确定环保义务,惩治污染行为。通过罚款、征收高额污染治理费用的方法规范地方的环境污染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奖励、补贴、特许经营的方式鼓励村民和企业参与到生态治理的基础建设中。
3.2 发展农村绿色产业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农业逐渐产业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4]。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造成了农村百业与乡土文化的衰落,造成了一系列的改变,出现了新的社会风险,其中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农村生态环境提出了新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此,农村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升级和调整。一方面,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发展生态农业。加紧技术研发培育产量高、质量好的农作物种子,提高农作物的耐活性和产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缓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同时,充分发挥“三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的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相较于城市的单一化、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乡村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优势,可以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休闲服务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价值,还形成了独有的品牌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提高村民生态环保意识
改变农村的环境现状,保护农村自然环境,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行动力的是居住在当地的村民,但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教育等因素影响农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相对较慢,要想让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就要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来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让生态保护的观念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乡村生活的习惯。主要可以通过制定宣传口号、绘制漫画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向村民灌输生态保护的理念;运用新闻媒体宣传或者开展培训讲座的方法将环境保护的利与生态破坏的弊向村民讲述清楚,更有利于村民接受。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宣传,当农民意识到生态保护涉及自身利益时,生态保护的观念就会逐渐增强,当观念得到提高,保护环境的行动就会落实到村民生活的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