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蔬菜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12-03曹庆楼
曹庆楼 袁 嫒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贵州都匀 558000)
在我国,蔬菜生产历史久远。蔬菜是我国第二大种植农作物,仅次于粮食,人均消费量和年产量都迅速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蔬菜产业具有生产性强、加工增值效益大的特征,随着蔬菜产业的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关联的蔬菜产业链,从而为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调研发现,在农业部门中,蔬菜产业相对于其他经济产业是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经济效益为2 倍~20 倍,最高可以达到50 倍以上。目前我国所生产的蔬菜大多进行新鲜销售,加工销售方面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且占比很少。
近年来,黔南州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本地气候资源、地理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并把蔬菜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建立了21 个为大湾区供应绿色放心菜的蔬菜基地。截至2018年年底,全州蔬菜种植面积为259万亩,相比2017年的237 万亩,增长了9%,蔬菜产量359.1 万吨,产值111.8 亿元,逐步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相关联的产业链。
1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1.1 蔬菜产业链
蔬菜是指可以直接食用或者通过烹饪成为食物的植物或者菌类,与狭义的粮食、油料、糖类等植物产品相对应,可以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1]。
蔬菜产业链是以蔬菜为主,依靠蔬菜生产部门、加工部门、流通与销售部门,按供需顺序,将蔬菜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形成蔬菜产品价值增值的通道[1]。蔬菜产业链的发展具有以下意义:一是促进蔬菜产业整体经济发展,增强单个菜农抵抗风险的能力;二是蔬菜产业链能使菜农享受到蔬菜产业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利润;三是为消费者购买蔬菜提供保障,而且对增强蔬菜质量安全起到一定的作用。
1.2 产业链理论基础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随着专业化生产、资源利用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平均利润增加,即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利润不断增加[2]。规模收益属于规模经济中的一种。“规模经济”最开始是出现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3]。马歇尔对规模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采用边际成本分析法,将单个企业最佳规模的点定义为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点,并指出规模经济可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成本优势和整体优势[4]。黔南州政府结合黔南州农业发展资源禀赋和发展规划,以规模经济理论为理论指导依据,在形成具有一定广度和规模的产业集群的同时,加强了产业链构建,使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增强当地蔬菜产业竞争力;坚持稳中求进的步伐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进行供给侧改革,妥善处理供需关系,以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的收入。
2 发展现状
2.1 生产环节发展现状
生产环节是产业链中的基础环节,是解决“蔬菜贵”问题的根源[5]。黔南州蔬菜生产状况总体偏好。黔南州充分利用本地较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进行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革命,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表1可知,2015年—2018年间,黔南州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至2018年,黔南州蔬菜种植面积超过25 万亩,蔬菜生产量达到36 万吨。随着贵州交通的发展,黔南州交通区位优势日渐凸显,再加上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黔南州生产的新鲜蔬菜不仅在省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生命力,而且黔南州生产的折耳根、小白菜、辣椒、捧瓜、茭白等8 个优势蔬菜远销重庆、广东、广西以及港澳地区市场。蔬菜产业已成为黔南州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2.2 流通环节发展现状
流通环节是发展蔬菜产业链的痛难点。蔬菜具有易腐烂、不易保存、生产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征,传统的流通设施在运输大量蔬菜时很难保证其品质,所以流通环节的建设和发展对蔬菜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黔南州蔬菜市场流通体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类批发零售企业、大型商超、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企业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9.14 亿元,市场经营主体有195 450 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8 477 个,州级以上的龙头企业有324 个。共建有冷库11.619 万吨,冷链运输车145 辆,为蔬菜储藏保鲜提供了条件。全州共有农贸市场128 个,批发企业9 453个,零售企业107 573 家,连锁经营企业649 家,超市2 038 个。全州共有快递品牌21 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快递企业60 家。
2.3 销售环节发展现状
销售环节是蔬菜产业链的最终环节和最终目的,是实现蔬菜价值的重要环节。通过调研和一些相关资料了解,2020年共计354.3 万吨蔬菜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但是超过4 万吨蔬菜的销售渠道仍未得到落实。通过调研发现,有近20 万吨的蔬菜存在较大的销售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今年产业结构调整以后增加的3 万吨辣椒、2 万吨茭白、3 万吨佛手瓜等。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地种植计划并没有按期执行,使得销售蔬菜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目前蔬菜销售面临的形势主要有三种。一是省外蔬菜市场的销售竞争压力加大,压缩了黔南州蔬菜的对外销售空间。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地市场消费持续乏力,使得蔬菜销售面临困境,从而导致多地蔬菜的积压。二是贵州省内的蔬菜销售市场仍有开发空间。虽然从省内其他地区的产销情况来看,销售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但是黔南州相较于省内其他地区具有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仍具有超过3万吨的秋冬果菜销售空间。三是蔬菜的上市季节可能会相撞。根据以往蔬菜上市的时间可知,从2月开始至7月,全国蔬菜上市时间按先后顺序依次为海南、广西、山东、云南、贵州、重庆、湖南、四川。但是2020年由于各地种植计划受疫情影响较大,黔南州各地区的种植时间相较于往年同期晚了将近半个月,第三季度将会出现超过180 万吨的蔬菜集中上市,与省内其他地区上市时间相撞的同时,还会出现与省外的四川、广西、重庆等省“撞车”的现象,销售压力较往年有所增大。
3 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不完善
蔬菜生产基地少,生产规模小。蔬菜生产基地少已经成为制约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6]。生产基地改变了传统蔬菜种植模式,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更符合现代市场需要。据了解,黔南州目前只有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佛手瓜基地、罗甸县龙坪镇罗化蔬菜生产基地、瓮安县猴场镇金竹村蔬菜基地等21 个蔬菜基地被纳入粤澳港区“菜篮子”工程保供生产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是立足于广东、服务湾区、辐射内地的重要地带,是打造蔬菜生产流通一体的服务体系。加入“菜篮子”工程有利于提高黔南州蔬菜产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建设。然而黔南州地区规模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数量少,大多数是中小规模基地,符合“菜篮子”工程标准的基地数量少,进一步限制了黔南州蔬菜产业的发展。
3.2 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支撑不足
经营主体带动力弱。根据黔南州政府网相关资料,黔南州拥有蔬菜生产企业及合作社230 家~240 家,其中合作社较多,有194 家,企业仅有38 家,然而其中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合作社仅有140 家,且现有的企业和合作社对于开展蔬菜规模化生产经营还有不足。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少,大多是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生产经营,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分享合作社带来的规模效益,且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科技水平落后。
科技支撑力量不足。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蔬菜生产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将停滞不前。蔬菜产业科技支撑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蔬菜科研成果少;二是科研经费投入少;三是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支撑力量不足导致了蔬菜产量低、品质差。黔南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资金研究科技成果和引进科技人才,导致蔬菜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蔬菜品质相对较差。没有较强的科技支撑,蔬菜产业发展将停滞不前,农民收入无法得到提高。
3.3 市场体系不完善
产销配套设施不足。在生产方面,生产设施落后,生产水平低。以长顺县核子村为例,该村2016年引进的折耳根产业经过三年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富裕富足的主要产业,但仍然存在生产基地配套设施不完善、生产设施不足等问题。随着基地的扩大,销量不断增加,基地缺乏基本的清洗池,现有的基础设施与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在销售方面,缺乏稳定的蔬菜批发市场。都匀市目前的蔬菜种植面积有1.44 万公顷,产量为34.91 万吨,但专业的批发市场较少,以零售为主,流通环节过多,使农民收益减少。此外,冷链库存设施不足,不利于蔬菜储存保鲜。当地政府网资料显示,黔南州每年有超过300 万吨蔬菜上市,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和基地都采取订单收购的方式销售蔬菜,而零散的小农户则因为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导致蔬菜滞销,没有收益。
市场规划不合理,监管体系不健全。黔南州目前没有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批发市场逐渐出现,由于蔬菜批发市场是在摸索中慢慢发展,因此现阶段存在较大的问题,有乱建、重复建设等乱象。黔南州目前的农产品市场规划布局情况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贵州省批发市场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但黔南州的集散市场仍然零星分布,存在布局不合理现象,有规模较小、以零售为主等问题。目前黔南州蔬菜市场的准入制度以及安全监管、监督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从田间地头到市场流通再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并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由于市场监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市场管理体制不能有效运行,再加上管理人员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市场监管效率低下。
3.4 农业产业保险参保率低
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参保意愿不强烈。首先,蔬菜产业参保的品种少。目前,农业产业保险主要有价格保险和自然灾害保险,价格保险可参保蔬菜品种的只有辣椒和番茄。2019年,黔南州全州蔬菜参保面积1.13 万公顷,仅占蔬菜面积的8.9%,参保率极低,无法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政策性蔬菜保险宣传不到位,政府工作不到位,使得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尽管全州12 个县都参与了蔬菜保险签订工作,但签订的合同仅有20 个,参保金额仅为685 万元,参保面积约为6 600 亩,参保率非常低。
4 对策建议
4.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黔南州要建好“菜园子”,保供“菜篮子”,保障粤港澳湾区绿色供给。建设黔南州蔬菜产业园,将绿色、生态、健康、安全的蔬菜放在人民的餐桌上,保障人民健康生活水平。要依托当地区位、资源、经济优势打造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增加扶贫资金和高标准农田用以建设蔬菜基地,以大型蔬菜产业园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蔬菜加工业建设。政府积极出台政策鼓励较大规模蔬菜加工企业建设,采取政策性蔬菜保险和蔬菜价格保险政策,增加对蔬菜加工产业的投入,帮助蔬菜加工产业发展。引进加工企业,融合产业发展,加强对中小规模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主导产业和地方知名产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形成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4.2 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科技支撑能力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对具有较大辐射作用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增加黔南州农民合作社的数量,将符合标准的农业合作组织纳入合作社,加强对农业合作社的建设。针对较大规模的合作社要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加大对家庭农场、生产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出台减免税收政策[7]。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保障机制,依托产业优惠政策、扶贫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资金借贷。
加强科技建设。国家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一部分资金用于科技研发。加大对蔬菜产业研究机构的资金帮扶力度,引进外来先进生产技术和高科技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并对当地种植人员进行生产技术培训,提高蔬菜产出率。构建“政、产、学、研”互动机制,加强政府、农民以及黔南州本地大学涉农专业和科研单位间的合作,加快对蔬菜生产中技术难题的攻克,构建蔬菜产业链,为黔南州蔬菜产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全州蔬菜产业高质、高效、绿色发展。
4.3 完善市场体系
完善产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销对接。政府加大对产业基地的资金投入,做好蔬菜产业基础设施规划,保证建设资金合理使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库存冷链设施建设,修建冷库,确保蔬菜的新鲜程度。加大对蔬菜加工企业的投入和引进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为农户提供良种和技术。农户按照企业要求生产,将符合标准的产品按一定价格出售给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现农户与企业间的互惠互利。开展校农结合,农超、农社结合销售,积极与广东、湖南、广西等地区销售企业市场对接。
合理规划市场,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批发市场,将零散种植户集中起来纳入批发市场,解决销售难题[8]。大力开展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农产品食用安全。推进农产品监测能力建设,建设黔南州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黔南州蔬菜准入制度和安全监督、监管机制体制,健全市场监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监管人员素质与能力,提高市场监管效率。
4.4 提高农民农业保险参保率
农业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蔬菜产业与农业保险协调发展,设计农业产业可参保的农产品,增加参保品种[9]。加强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在媒体上发布相关农业保险信息并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驻村干部进村为农户讲解,促进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提升农户的参保意识,以提高参保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