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探究
2021-12-03林世昌
林世昌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东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广东汕尾 516400)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水稻容易遭受各种病虫害,因此病虫害的科学防治一直是水稻种植与管理的难题。在以往的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经常出现农药过度使用的问题,不仅没有取得病虫害防治的理想预期效果,还破坏了生态环境,更是导致水稻产品表面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积极推行农药减量技术具有现实必要性。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科学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降低农药中毒事件发生率,实现水稻病虫害的科学防治、绿色防治。
1 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农药减量技术运用的必要性
1.1 提升水稻品质
水稻病虫害防治作为水稻种植与管理的常规内容,备受关注。为防止病虫害肆虐,多数水稻种植户大多采用加大农药剂量的方式,以希望消灭病虫害。虽然在短期内防治效果明显,但从长远来看会降低水稻品质,而且如果农药使用过多,会增强病虫的抗药性。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种植户会继续加大农药用量,形成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恶性循环,大量的农药残留在水稻表面,使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而推行农药减量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频次,通过其他绿色生态防治方法做好病虫害的应对,能有效保证水稻品质,降低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1.2 实现长效治理
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也能带来水稻病虫害的长效治理[1]。虽然农药对于水稻病虫害有明显的防控作用,但如果持续地在水稻种植区域大量喷洒农药,会产生一定的防治反弹,削弱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水稻产量。而农药减量技术的推行,在降低农药用量的基础上,提供了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新方向,是一种生态化的防治方法,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能够使水稻病虫害防治长效化、高效化。
1.3 维护生态平衡
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我国也加大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与投入,而农药减量技术的运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水稻田农药喷洒主要通过机械喷洒来实现,若设备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农药漏流的情况,会破坏土壤结构,引发生态失衡。而推行农药减量技术使得农药用量被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环保效果更突出,能有效防止土壤污染。
1.4 带动农业创新发展
我国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药减量技术作为新型病虫害防控技术,使得种植户在病虫害防治中摆脱了对农药的过度依赖,使得水稻种植成为特色、绿色发展项目[2]。农药减量技术的推行也减少了农药对水稻质量的负面影响,推动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创新发展。
2 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1 多措并举,综合防治
在推行农药减量技术时应坚定地走综合防治之路,让水稻病虫害防治得到实质性的、综合性的治理。在农药减量技术的运用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治理理念,着眼于延缓病虫害蔓延速度,秉承“减量不减效”的原则,让农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实现药效的理想化发挥。具体来说,一方面,基于农药减量技术指导,积极推行化学防治与非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方法,减少农业使用量、使用次数。例如,借助水稻害虫的天敌、生物链的竞争关系消灭水稻害虫,如在晚稻抽穗扬花期投放适量青蛙,并在稻田间放入赤眼蜂卵,借助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做到科学应对病虫害。另一方面,采取合理密植的方法和精细化管理的模式,避免虫害泛滥,影响水稻质量、产量。在精细化管理理念下,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扫枯枝残叶,减少细菌滋生,降低水稻病虫害感染概率[3]。
2.2 因地制宜,科学用药
基于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实际,多次测试,确定水稻种植中农药的科学用量。农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效果不容忽视,为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尽可能以最少的农药用量取得最理想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要求水稻种植人员应当参照标准用药范围,明确水稻病虫害的农药用量,以减少使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确定水稻种植中的农药用量时,应根据测试结果选取最合适的药量,相关部门需根据农药使用规范对种植户过量用药行为进行监督与制止,并作出农药用量的明确规定。例如使用35%氯虫苯甲酰胺时,应将药量控制在0.5 L/hm2;使用井岗霉素农药时,应将药次控制在2 次以内。除农药药量控制之外,也应优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氨基糖素、芸苔素内酯等[5],既能提高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又减轻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农药使用技术水平,可推广植保机械如无人机、自走式喷雾机,提高农药利用率,确保用药的高效与精准,只有按照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类型,合理控制药物用量,加强对药物使用行为的监管,才能取得理想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
2.3 科研创新,模式改革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除了要大力推行农药减量技术外,也应配合做好水稻种植生产模式的改革优化。传统的水稻种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6],成本投入高,水稻种植户种植压力大。应积极推行新型水稻生产模式,配合政策补贴、教育培训,让种植户掌握新型水稻种植技术,以科学化的管理提高水稻种植水平,自觉地控制农药用量,将农药减量技术落到实处。为保证农药减量技术、水稻种植新技术的推广落地,政府部门应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走访,了解水稻种植实际情况,让广大水稻种植户了解应用农药减量技术、水稻种植新模式的必要性,并确保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因地制宜。如某地为避免农药使用过量影响水稻生产质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水稻种植生产模式,积极地走种养结合的种植路线,实行虾—稻、稻—鱼、稻—蛙等种养殖一体化模式,既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又降低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成本,使得水稻种植生产与管理推陈出新,让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推广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4 科技创新,设备升级
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推广和价值发挥需要配合新型防治设备的升级[7]。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经济水平低,在使用农药时多采取传统的人工喷洒方式,无法做到精准给药,影响了水稻品质和产量,因此应积极研发新型防治设备,辅助做好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具有现实必要性。要选择药效快、毒性小的农药,加大对农药喷洒设备的研发力度,确保施药效果的最佳化。在防治设备上设置自动调节农药喷洒量的装置,根据不同农药成分及含量进行农药喷洒装备的喷洒口的个别化处理,确保农药喷洒量达到用药标准,且不超标。在新型防治设备的研发中,也应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研发成果,当前热门的无人机智能施药设备不但具有定位功能,且支持自动喷洒农药,能够大大提升农药使用效率,使得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有现实技术支持。
3 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保障
3.1 让种植户了解农药减量技术
借助大量有效的宣传,让种植户接触农药减量技术,全面了解其应用价值。可以借助网络宣传优势,扩大宣传推广渠道,让种植户了解到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价值,明确其操作要点,并让种植户认识到过度使用农药的现实危害,树立其绿色防控、生态保护的意识,使其自觉选择应用农药减量技术。
3.2 重视日常培训与技术答疑
在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中,必须重视教育培训,借助专业的技术培训让种植户更好地掌握农药减量技术的操作要求和技术要点,掌握关键性的技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面向种植户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指导,以集中培训和教育引导,让其了解农药减量技术的适用范围、使用注意事项、最终应用效果等,及时为种植户答疑解惑。
3.3 创新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方式
在农作物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中,也要创新推广方式,扩大推广范围。对于广大种植户来说,农药减量技术刚开始往往不被认可,在技术推广中可以转变思路,创新方式,如结合试验示范区、培训等方式进行推广宣传,通过以点带面的宣传推广方式让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更具实效。在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中,还可以通过座谈会、技术下乡、新技术交流会等形式,广泛征集种植户对农药减量技术的使用意见,了解广大种植户在使用新技术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推广举措。在技术推广的同时也要完善配套服务,使得新技术效益的发挥更有保障,调动种植户应用农药减量技术的积极性,如可以建立试验示范区域。
3.4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在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中,应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配合技术补贴、技术帮扶等措施,实现技术重点的推广普及,并通过政府补贴、企业优惠和银行支持等方式,多管齐下,逐步实现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必须发挥技术研究机构的优势,使得技术推广更有保障,通过部门间的沟通和有效深入的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推广工作效率。
4 结语
当前水稻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水稻种植规模、种植数量持续增加,而水稻病虫害的问题迟迟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不利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也制约了水稻种植产业的持续化发展,不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想真正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必须树立正确的防治理念,积极推行农药减量技术,减少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对农药的过度依赖,在病虫害防治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积极地走病虫害绿色防治之路。从本质上来看,积极推行水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避免农药滥用、多用、错用引发的风险,也能降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成本,利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真正实现水稻病虫害的科学防治、绿色防治、综合防治,最终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