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林质量提高的关键技术和营造林质量管理策略
2021-12-03邓海善
邓海善
(昔阳县国有林场 山西晋中 030600)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水土流失、风沙问题较为严重,国家对这些地区开展了细化营造林项目的活动,使得该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逐步扩大,但仍然存在着质量不够突出等问题,说明营造林管理仍有提升的空间。林业部门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在后续的工作中应当立足于我国现阶段营造林质量提高所面临的挑战,优化关键技术的应用流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办法,提高营造林项目的经营管理水平。
1 我国营造林在质量提高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1.1 政府部门和群众对营造林的环保功能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开展营造林项目的时间相对较短,政府部门和群众对营造林在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多人仅把营造林建设活动简单地视为获取经济效益的途径,忽视了其在治理风沙、防治水土流失方面的功能。由于环保意识淡薄、从事营造林建设的目的在于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因此,相关方面在制定管理措施和推广关键技术、执行林业生产管控措施方面常有失偏颇,只注重眼前利益,舍不得为了未来投资,造成营造林项目建设难以实现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当中应有的作用,减弱了营造林的功效。
1.2 单位实施管控作业的积极性不高
有些单位开展管理工作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这种单纯应付的行为会使整体工作存在着疏于管理、政策难以准确落实等问题,并且使此前所取得的成果难以在后续的工作中发挥作用。虽然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就营造林的项目建设制定了利农和有助于林业发展的政策,但很多政策与当前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只能停留在纸上,难以落实。并且造林工程属于需要长线投资的项目,受到林木生长周期和市场运转等因素的影响,林农短期内无法获得实际的经济收益,使得林农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从而导致林木管理和造林工作难以到位。
1.3 整体工作量较大
根据我国营造林建设的技术性要求和政策性要求,各林场应当投入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但国有林场近年来所遵从的指导思想是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相关人员将以林为主片面地解读为以木材制造为主,对营造林的建设和种植环节不够重视,即便在开展工作时应用了多种专业技术,也很难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由于劳动制度、人事制度、资金调配、待遇问题等方面的不完善,很难留住高尖人才,引进人才的工作更为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国有林场营造林建设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人力资源不足使造林工作量大增。
2 营造林质量提高的关键技术
2.1 强化育苗
作为营林工程的物质基础,育苗的作用十分明显,培育良种壮苗是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基础保障,因此,需要引进资质优良的树种和树木品种,扩大良种基地建设范围。由于传统育苗所遵循的原则是见种就采、有种就育,长期形成的习惯阻碍了强化育苗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围绕关键技术展开研究,统一回收良种基地所产出的种子,并设定对应的价格补贴政策,一般以低于同种种子5%~10%的价格提供给生产基地,使其能够在种植后获得收益。同时,某些依靠价格低廉,但质量不够优良的种子将无法进入营造林工程当中,从育苗的角度管控种苗的质量以及营造林的整体质量[1]。
2.2 造林整地
开展造林整地工作是为栽植苗木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提高苗木成活率。目前,在造林整地有局部整地和全面整地两种方法,具体选用哪一种整地方法需要根据土壤的基本特征以及栽种条件等来决定[2]。局部整地指的是翻垦部分土地,使营造林的块状和带状区域土壤条件更为良好;全面整地指的是翻垦整个区域内营造林的土壤,运用耕翻的办法,彻底消灭杂草和灌木,从而为后续开展林农间作以及机械化作业提供优质的土壤条件。在不同的营造林建设条件下,栽种可与整地工作兼顾施行。但就目前我国东北、西北以及华北地区所建设的营造林现状来看,需要在栽种前两个月左右完成造林整地工作,从而消除外部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提升土壤中的水分,分解植物残体以提供养分,进而保证树木成活率[3]。
2.3 适地种树
所谓适地种树是就是要综合考虑天气、地理环境、树木种类来植树造林。在开展相应的造林活动前,相关人员需要将区域内的地理环境、气温、气候特征、植被特点、土壤水分含量、养分含量以及种植环节中的降水量等情况统一制成文件,通过分析文件中的各种信息,确定营造林所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由于以上因素是长期演变而成的自然特点,较为稳定,并不需要多次进行监测,因此,适地种树需要将以上的稳定因素作为前提,并采用播种、分植和植树造林的办法,将其运用于不同的营造林建设当中[4]。植树造林的方法主要有苗圃移栽法、分植造林法和播种造林法。苗圃移栽法是先在苗圃中培养树木树种,等树苗成长到一定程度,运用移栽的办法种植到指定区域土地当中。这种办法的优势在于树苗在苗圃中已成长到一定的高度,根系健全、株杆健康因而适应能力较强,对于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在干旱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方均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分植造林利用的是植物上可再生的部位,比如枝、干、根等。这种造林方法,具备成本低、操作简单、成活率高的优势,生长的树苗整体性状较为稳定,并且应用的技术种类并不广泛。但是它对土地条件的要求较高。播种造林作为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其原理是在营林地上播种,让其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自由生长,较为适合大面积种植的区域,但此种方式也存在着需要幼林抚育和造地条件要求高等多方面的限制,可能会因操作上的失误而出现林地损毁的现象。为保证适地种树的效果,应当挑选傍晚或清晨的时候播种,此时间内阳光作用不强,对树木的损害较小,同时要尽量避开雨季,以此来提高树木成活率[5]。
2.4 季节造林
在南方,干旱地区要选择适当的季节开展造林活动。为保证成活率,应当选在春季开展造林活动,将树苗根部埋于地表20cm 左右的位置,采用踩实、回填动作层等方式埋土,一般将时间设定为3月20日—4月15日的这一范围内,若超过此时间,将会由于气温的升高导致水分大量蒸发,使得土壤中的含水量明显下降,需要再次进行人工补水,浪费人力、物力。而在春季造林很难保证成功率,应当运用秋季或雨季补植的办法,使用容器苗,将时间设定为8月到9月中旬,依据裸根苗在秋季的补植时间,采用及时截干的作业办法,使得植株在大地封冻前依旧能够保有一定的水量[6]。
3 保证营造林质量的管理举措
3.1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为切实确保营地林管理的质量,需要设立对应的管理机构。在过去,营造林管理质量不高的原因是相关部门人员对其职责认知不清,造成互相推诿的问题。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或单位后,应当首先明确不同主体的管理责任,使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开展营造林的管理工作。
3.2 建立科学监管机制
监督管控机制是保障部门人员和机构工作人员完成整体营造林管控作业的前提条件,要求相关人员要按照管理章程落实各项要求,并采取不定期抽检的办法查看其落实情况,监督有关部门完善方案的落实工作,以奖惩制度作为人员能力和工作效果的判定标准。
3.3 加强造林技术培训
目前应用于营造林建设工作中的技术,具有作用范围广和影响效果明显的特征。但还存在着造林工人掌握技术不到位的情况,因此,需要有关机构大力开展营造林技术培训工作,提高造林工人的技术水平,让他们不满足于经验造林的层面上,而是依据科学理论和技术来造林,提升营造林的造林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营造林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有效举措。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关键技术落实,并加大对新技术的研究,从而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为保证技术的应用效果,要强化管理,制定科学管控的计划和内容,进而达到提高营造林建设质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