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动语文”,让语文更灵动

2021-12-03张广博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闭环目标语言

张广博

(长春市第十中学,吉林 长春130012)

根据长春市中小学首批明星教师培养计划的要求,笔者对自己17年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感悟和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提炼,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教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灵动语文”的教学思想主张。通过中国知网以“灵动语文”为关键词查询,直接在题目中使用“灵动语文”的文献只有11篇,其中只有长乐市洋屿小学的林瑞英在论文中提到了“灵动的语文课堂就是一种鲜活、生动、高效、充满灵性的课堂”,文章重点论述了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正向的变化,其余10篇文献均未将“灵动语文”作为一种思想或主张提出。因此,据中国知网数据,“灵动语文”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思想主张,应该是第一次提出。

一、“灵动语文”的概念及内涵

“灵动语文”是指在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在灵动目标的指引下,针对灵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动的教学手段,通过灵动的评价方式,启迪学生的灵性,使学生的语言更加灵动、思维更加灵敏、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最终成为全面发展而又个性的人。

这里的语文教学是指广义的语文教学,既包括语文课堂上发生的教学和学习行为,也包括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发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在这一概念中,“灵动目标”强调的是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引领下,针对具体教学活动制定的不同的具体目标。

“灵动的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学过程中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也包括各种教学资源。

“灵动的教学手段”则强调手段的多样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尝试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式学习、课本剧表演、调研报告”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同时,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的“混合式”学习生态。

“灵动的评价”强调的是评价的多元化,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展示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为原则,采用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方式,对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选拔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整合,鼓励学生、家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课程评价,在保证基本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需求。

二、“灵动语文”提出的依据

(一)存在主义教育观的代表者雅斯贝尔斯在对教育本质的表述中,认为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自由地生成”,而这里所说的“生成”,明确地说,就是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天赋的潜力,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地发展。雅斯贝尔斯的这一观点对“灵动语文”概念的提出和内涵的界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灵动语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设计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灵动语文”的实施

“灵动”的含义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灵动语文”就是要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灵动语文”的特点是“灵”,这种“灵”是外显的形式特征,就是“灵动语文”的“四明”和“三闭环”,“四明”即明确目标、明晓主问题、明晰活动、明细评价;“三闭环”即“目标与评价”“设疑与释疑”“活动与认知”的“三个闭环”。

(一)“四明”

1.明确目标。“灵动语文”强调目标的灵动性,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设置教学目标,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特征、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对象等变量进行灵活地调整。“灵动语文”的这一主张与近几年较为流行的同课异构的旨归是一致的。比如,对古诗词的教学,针对高一年级的学生侧重点放在如何鉴赏诗词比较合适,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侧重点则比较适宜放在对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把握上。即使同一篇诗文,同样的年级,针对文科班和理科班,教学目标也应该适当调整。

2.明晓主问题。好的课堂主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避免课堂提问的琐碎、杂乱、无逻辑,而且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清晰地发展。主问题的提出是教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提出什么样的主问题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学生的真实学情。比如,经典篇章《故都的秋》一课,一般教师的授课会将五幅秋景图的分析作为课堂的起点。在“灵动语文”思想的指导下,我将本课的最终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那么学生的真实困境是什么?学生最真实的困惑是自主阅读过本课后,奇怪于本课与刚刚学完的《荷塘月色》相比,显得很一般,这样的课文好在哪里?于是我将主问题设计成“《故都的秋》究竟美不美?”为了解决这个主问题,学生在学习活动时自主发现了问题“什么是美,美的标准是什么”。接下来在这样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调动已经学过的一些美文,甚至调动了生活世界的真实体验:悲剧很悲,但仍然愿意看。最终探究出“美是一种心灵体验,可以是让人愉悦的,也可以是与自身能产生共鸣的”的结论,用这种认知分析《故都的秋》,很容易发现,故都之秋的景色是萧瑟的,但这正是作者感情的真实投射,所以它才那么让作者陶醉。

3.明晰活动。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依然是问答活动,且大多局限于师问生答。实际上,教学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灵动语文”主张运用多种学习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每节语文课,必须向所有学生说明他们需要开展的学习活动是什么,这些活动可以涵盖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未来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18个任务群,则是更为明确的学生学习活动,这些任务群有的时间跨度在一个学期,更需要教师明晰学生需要做什么。比如整本书阅读,决不能简单告诉学生你们把《乡土中国》读完,这样的学习活动并不明晰,学生在完成的时候可能不知所措。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将9个课时分别需要开展什么样的阅读活动,完成什么样的目标明晰地告诉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灵动的,但设计思想必须是清晰的。

4.明细评价。“灵动的评价方式”也不意味着评价的随意性,而是突破传统单一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在评价时,为学生设计适当逼真的情境,诱发学生真实展示其学到的内容。另外,运用多重反映测验,注重记录学生的反应。比如对学生的作文、演讲及创作的艺术作品等保存和记录,供评估使用,或者采取项目报告、照片、影像等方式对学生完成动态的描述性评价。学生、教师、家长均能通过照片、影像等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成长。

(二)“三闭环”

在严格执行“四明”教学方式的同时,“灵动语文”更为重要的隐形要求,是指导“四明”的内在教学逻辑,即“目标与评价”“设疑与释疑”“活动与认知”的“三个闭环”。

1.目标与评价的闭环。教学评价的方式、对象、主体等都需要依据教学目标设定,“灵动语文”强调学生灵性的发展,就要求必须对评价结果做出详细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数据描述、语言描述、定性描述等。评价过程就是依据既设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对课程与教学的结果客观描述的过程,应注重以目标为参照系对课程与教学进行评价。目标的设定决定了评价的方式、对象、主体等,反过来,通过评价的结果,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的活动安排等进行科学有效的反馈,进而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调整,这也正是“灵动语文”灵活性的体现,但无论怎样灵活调整,其前提不可改变,即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之间必须高度统一,形成一个严密的闭环。

2.设疑与释疑的闭环。一般而言,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会指向主问题(设疑)的解决,比如,在执教《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时,我设计的主问题是“如何运用一元为主、二元对立的方法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根据这一主问题,我设计了两大主要学习活动,一是教师讲授活动,讲解如何以该方法赏析林黛玉形象,二是学生模仿教师在《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进行赏析,要求使用一元为主、二元对立的方法。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就解决了主问题,设疑与释疑的闭环自然形成。

设疑与释疑的闭环不仅指教师的设疑与释疑,也可以指学生的设疑与释疑。教师设疑,学生主动探究解决疑惑,在解决疑惑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的疑惑,带着这个新的疑惑再去探究,解决它,就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学习态势。一节好课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可以是设疑的主体,师生再一起释疑。这样的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结构。

3.活动与认知的闭环。中国明代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观念,被我们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也主张将观念与行动统一起来,并在二者的结合中把观念能否产生效果放在第一位。“灵动语文”根据上述两种理论,强调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必须形成活动与认知的闭环。在学习活动中,认知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的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认知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简单地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指导其活动,又要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新的认知,并通过活动检验他们的认知是否正确。

上述“三闭环”的逻辑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四、“灵动语文”思想引领下的教学风格

(一)灵动的问题设计

好的问题设计能聚焦核心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灵动语文的问题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这里的问题不单纯是狭义的课堂提问,也包括情境化的现实问题以及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面对高三年级的学生,我布置了一个这样的任务:思考为何有很多流行歌曲借用古典诗词,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首先,这样的任务来源于现实生活,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其次,这个任务考察的是学生语言、思维、审美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第三,这个任务需要大量调动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知和理解,并建立其与流行歌曲的内在逻辑联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四,完成这个任务还需要学生以广泛阅读诗歌为基础,在大量的诗歌语言现象中抽出本质的东西,有助于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方式。这样一个任务或者说是问题,并非出自教材,也不是所谓的“高考题型”,但正是基于上述的考虑,才有了这样的设计。这正是“灵动语文”风格的体现,在教学旨归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设置灵活多变的灵动问题。

(二)灵动的活动设计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着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活泼多样、富于变化的语文活动,有助于学生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在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多样性。正如前文的论述,语文学习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要在学生的认知指导下完成,反过来要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认知。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开展灵动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复习近年来高考新题型“古代文化常识”的过程中,我布置学生自己编制测试题,在班级中组织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安排学生讲解古代文化常识中的故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记忆效率,增进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真正理解。

课前3分钟也是一个安排学习活动的好时机,灵动语文的课前3分钟,更体现一个“灵动”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段灵活安排,班级学生轮流参与课前3分钟活动。根据目前的班额,每个学期可以安排两轮活动。高一年级上学期安排自我介绍和好书推荐,高一年级下学期分别安排有准备演讲和即兴演讲;高二年级上学期安排名句赏析和有准备评述,高二年级下学期安排即兴评述,因为即兴评述能够全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思辨能力、理解力等各个方面的素养,因此安排两轮;高三年级上学期安排古诗文背诵,将必背篇目做成题签,编成序号,学生抽签背诵,高三年级需要回归基础,因此这项活动也安排两轮。高三下学期安排优秀作文荐读,同样安排两轮。

(三)灵动的语言风格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最为重要的媒介,灵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会给学生无穷的力量和信心,甚至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灵动的语言是温暖的,带给学生舒适和惬意。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习惯将“你听懂了吗”的问句表达为“我说明白了吗”,课堂提问时,我习惯将“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表达为“哪位同学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智慧”。

灵动的语言是幽默的,带给学生激情和活力。为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对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我常常说“孩儿们,我们要穿越了,冲鸭!”

灵动的语言是生动的,带给学生愉悦的心情。为了让学生们弄清楚什么是“拟物”的修辞,我举了《荷花淀》中“水生他们长在水里”的例句,也说了一句“老师现在非常高兴,因为同学们都在竖起耳朵听我讲课”,学生们微微一笑,说:“老师,你把我们当兔子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灵动的语言更应该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而评价语言不仅仅是狭义的语言,我更注重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在评价中的作用。比如,在学生有了精彩的表现时,我给出一个“666”的手势,在学生表达出独到的见解时,我作出惊讶和对其表达内容特别感兴趣的表情,而不仅仅是说“表达得很好,很有思想”。这些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的使用,让学生的思绪更加灵动。

(四)灵动的课堂氛围

“灵动语文”的要义是使学生获得灵性的发展,而课堂氛围的实质恰恰是一种心理氛围。以灵动的活动设计为前提,通过灵动的问题和教师灵动的语言,“灵动语文”的课堂氛围也是灵动的,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和思维等心理状态都是和谐友好积极的。这里所说的灵动的课堂氛围不仅仅是课堂的活跃和热闹,更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综合反映。学生对此深有感触:上语文课感觉大脑很累,总在不停地飞速运转,但是很有趣,也很有收获,总是感觉还没学够就下课了。

猜你喜欢

闭环目标语言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单周期控制下双输入Buck变换器闭环系统设计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双闭环模糊控制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的研究
我们的目标
我有我语言
最优价格与回收努力激励的闭环供应链协调
一种基于全闭环实时数字物理仿真的次同步振荡阻尼控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