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家庭实践探析
2021-12-03薛盈弟刘桓旭白秀杰
薛盈弟,刘桓旭,白秀杰
(1.白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2.白城市洮北区明仁小学,吉林 白城 137000)
现实中,儿童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令人担忧,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心理异常、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轻生等行为逐年上升。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任何人的成长发展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挫折的冲击,会摧残身心脆弱的个体,但挫折的磨炼,也可以更增强人的意志。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关键是人们怎么看待挫折,如何在挫折中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耐挫力。孩子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更要通过实践生活去锻造。
一、培养抗挫折能力的意义
挫折是指一种挫折的情境,或者引发挫折的情境,也指挫折的感受。抗挫折能力就是个体面对挫折时的应对能力。个体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同,其面对挫折的体验不同,因挫折而沉淀的生命品质自然不同,因此抗挫折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一)抗挫折能力是个体更好立足社会的磐石
孩子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将来的社会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在孩子处于小中学甚至幼儿园时期,适时地提供挫折情境是必要的,让孩子去克服一个个困难,提高孩子面对挫折的耐受力和面对挫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将来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社会的保障。良材生长不易,风越强劲,树越强壮。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中写道,作者看到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来、有时五天来、有时甚至十几天来,每次浇水的量也不一样,心生疑虑,便请教种树人。种树人说:种树不是种菜,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种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能够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1]
种树人的话,应该能够引起各位家长的反思:为了树的健康成长、长远未来,种树人有意识地创造成长的挫折情境,让树经历成长的困境,锻造抗干旱的能力,那人的成长呢?同理,为了孩子的长远未来,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孩子成长中一些困境,让孩子能够经历困境,战胜困境,从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将来才能够把人生的风雨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健康成长。
(二)社会现实反推家庭教育必须关注挫折教育
近年来我们看到在各层次的学校里——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遇到困难选择轻生的孩子比例逐年上升,此种情况都是个体抗挫折能力较差造成的。所以,在心理健康领域提出逆商概念,即一个人面对困境的承受能力,这是现代人的一种必备素养。[2]巴塞罗那奥委会主席说,我们要教给孩子们如何去赢,更要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地有尊严地输。把“输”作为人生重要的一课来教,这是极其富有远见的,尤其针对当今众多家长培养孩子的心态更是一个有益的提醒。很多家庭把孩子视为“掌中宝”“心头肉”,全家人都宠爱着这一个“宝贝儿”,可以说孩子是生在“蜜罐”中,长在“温柔乡”,有父母的呵护,隔代老人的疼爱,他们生活一帆风顺,其实这样缺乏挫折经历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上,面对挫折的能力、承受打击的能力都会非常差。[3]家庭教育专家李玫瑾就曾多次呼吁:要让孩子成长中吃一点苦,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营养。[4]
抗挫折能力真正决定了个体在逆境面前是屹立不倒、继续成长,还是会受创或崩溃。拥有抗挫折能力是个体成功的沃土,是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因素,它能决定个体的态度、能力该如何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来以及表现到何种程度。[5]
(三)时代要求个体必须有抗挫折能力
儿童青少年已经身处多元化时代,要求个体必须有抗挫折能力。儿童青少年正面临着危机:孩子们承受的越来越早到来的学业和成长的压力,很少有快乐游戏相伴的童年时光;被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所捆绑的有责任而少情感的亲子关系;被网络信息碾压的业余生活的空洞和焦灼;中青年耗尽心力和灵魂的职场竞争与拼搏……这一代人已经生活在逆境时代,时代的巨变,逆境已经来势汹汹,个体要想在时代洪流中稳步前行,除了心智的开发、职业能力的提升,更需要这一代人拥有极强的抗挫折能力,去直面生命中的困难,才能突出重围,继续前行。
二、影响抗挫折能力形成的因素
(一)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
家长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思想影响下,尽其所能地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竭尽全力帮助孩子解决所有问题,为孩子铺平成长的道路,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挫折和困难的环境中,使得孩子很少得到锻炼,缺乏经受艰难困苦的经历,剥夺了孩子在挫折中成长的机会。卢梭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奢华和贫困放在眼里。
(二)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点错位
孩子发展中什么最重要?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点应该在哪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深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听从“一考定成败”的指挥,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出现家庭教育学校化,业余时间以补课、上各种辅导班为主,单纯地重复和延续学校教育的内容,学习第一甚至成了唯一。作为个体生命发展有太多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丰富的生命体验、各阶段同伴的密切交往、源于生命本身的某种兴趣活动等等,但在“一考定成败”的文化中,人为地割裂了孩子成长的整体性环境,这样的教育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抗挫折能力的形成。
(三)家长的高期待心理让孩子内心能量不足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高期待、高要求,尤其在学习、才艺方面,决不允许孩子放松半点。这种高期待的心理注定亲子互动的模式:当孩子取得一些成功时,家长怕孩子骄傲,绝对不能表达对孩子的满意和赞许,而是“你不能翘尾巴”,“小明可比你强很多啊”;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不足时,家长焦虑紧张,时时盯着孩子训练提高。亲子互动的这种模式注定孩子很怕失败,害怕哪里做得不好,这必然培养了“输不起的孩子”。另外,这种高期待、高要求注定孩子是在成长中缺少鼓励和欣赏,而鼓励和欣赏恰恰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的心理营养,缺少鼓励和欣赏的孩子,内心能量不足,自然缺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三、培养抗挫折能力的策略
(一)家长摒弃“无限责任”的教育观
纵观一个孩子的一生不难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实施的是“无限责任”的教育观,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承包下来,从小对孩子衣食住行的全面照顾,到成年成家时的购置房产、结婚花销,甚至孩子有了下一代几乎都是全权安排操心。这种“无限责任”的育儿方式,无形中成了一种温柔的杀手。孩子一直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下,无忧无虑,而一旦失去父母的庇护,孩子就会不知所措,陷入艰难困顿之中。古语云:从骄奢淫逸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有不幸的成年。父母既然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就要及早地为他们一生的幸福着想,锻炼他们应有的责任感,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与能力。[6]特别是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中国的家长更需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走他们自己的人生路。
(二)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一种成长型心态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不是每个人都有面对挫折的勇气。从来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困难的孩子,他的抗挫能力处于一个未开发的原始状态,根本谈不上有抗挫折的能力。父母要有科学的认识——勇敢面对挫折是锻炼孩子心性和抗挫折能力的最基本的方式。父母要引导孩子把生命中的挫折和困难都当成人生中成长的契机,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这样的心态就是一种成长型心态。孩子学会以这样的心态面对挫折,才会不怕挫折,并且会欢天喜地地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挫折,乐于去迎接挑战。
以成长型心态面对挫折,可以从三方面获得成长:一是可以提升面对当下困境的能力。当我们集中精力思考如何提升能力解决当下问题时,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自然没有了焦虑恐惧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学会接受现实。无论问题结果怎样,我们都因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了成长,这即是能力提升,问题得以解决,压力解除;如果通过努力,问题没有解决,由此而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这是一种人生常态。三是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人活着就会遇到挫折,这个困难可能是暂时克服不了的,学会与困境同在,能够带着问题前行,更是一个成熟的个体应有的一种积极心态。总之,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所有的挫折都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因此,不要惧怕挫折,而是以一种准备的、开放的心态迎接生命的挑战。
(三)家长要通过生活实践锻炼孩子抗挫折能力
挫折教育就在生活学习之中,让孩子在实践锻炼中成长。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挫折教育不是孤立的一门课程,也不需要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挫折是孩子每天都会遇到的,挫折教育是个常态化的过程,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天都会经历的必然事件。所以,在挫折教育中,需要家长有一颗敏锐的心,及时抓住机会引导孩子面对困难,挑战自己,感受成长。
1.提供人际支持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遇到挫折有父母的坚定支持,“妈妈爸爸永远和我站在一起”,而不是“在我犯错误、出现麻烦的时候父母就不爱我了”。比如,孩子喜欢小朋友的一个玩具,向小朋友要而对方不给,孩子过去抢,两个人打了起来,大人把他们拉开,孩子委屈地哭了。此时家长说:“不许打人,再打人我就不要你了!”或者“这点小事就哭,怎么这么没有出息!”这就是没能给予孩子爱的支持,孩子没能从家长这里得到人际支持,他会感到很孤单、很无助。抗挫折能力首先需要的是孩子内心有足够的爱的储备,平时多给孩子情感支持,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抗挫折力。研究表明,孩子内心爱的储备越多,孩子应对挫折的能量越充足。所以,此时家长应该认可孩子的情绪:“你现在一定很难受,是吗?”或者“哦,你现在挺生气的,是吗?”及时对孩子进行抚慰,之后再适时对其进行教育。
2.帮助孩子理性分析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要让孩子感受到是自己本身有问题,或者“我是不好的孩子,我是无能的孩子”,相反要帮助孩子看到他自己可以解决问题的希望和可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7]理想预期是:不要让挫折真的打败孩子,而是让孩子从挫折中看到希望,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在帮助孩子进行理性分析时,基本的原则是不要把错误无限放大,说孩子“总是犯错,无论在哪里都会犯错”,结论就是“你是个不行的孩子”,而应该努力帮助孩子把错误看成是偶尔的、暂时的,是特定场景下的。比如前面谈到的那个抢玩具的孩子,错误的对待方式是“你总是不能和小朋友好好玩”,或者“你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看以后还有谁和你玩”“就知道哭,啥能耐也没有”,这就把孩子的问题扩大化了,而且把问题和孩子的人格联系在一起,非常容易让孩子自我贬损,产生自卑心理。正确做法是:“你上一次和小朋友就玩得很好,你们还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对方玩,和这个小朋友怎么没能很好地玩呢?”帮助孩子理性地分析这件事。
3.引导孩子采取行动
家长引导孩子通过努力把每一次挫折自己解决掉。孩子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获得成就感,孩子会对挫折持有更为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后面对类似问题时就会自己解决,从而更乐观了。就孩子抢玩具这一情境,引导孩子思考问题:“想一想怎么做能够让小朋友愿意把他的玩具给你玩呢?”这一步要拿出事实帮孩子发现:这个挫折没有那么可怕,只是这个情境下我没想到一些问题导致的,接下来就引导孩子采取行动,比如:“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要怎么做呢?”孩子可能说:“我会和他说,我这个自动小汽车也很好玩,你想玩一玩吗?”“我家里有乐高玩具,你今天把你的玩具借给我玩,明天你可以到我家里玩我的乐高玩具,好不好?”还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非常投入、专注地玩自己的玩具来吸引小朋友,“你可以假装不在乎,认真地玩自己的遥控小汽车,玩得要非常开心,甚至可以开心地大笑,那个小朋友看到你玩得这么开心,他一定会想玩你的玩具的。”这样,孩子面对这个挫折情境,他就学会怎样处理了。
4.允许孩子犯错误
有些时候孩子执意要做某事,家长可以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借此机会,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决定是有后果的,要让孩子承担自主决定的自然后果,这是教育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有效方法。由此可以看到,所谓的挫折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孩子经历挫折,而是面对挫折的时候要给予孩子有效的指导,让孩子从挫折中看到希望,当一个人总是能够在挫折中、在困境中、在错误中看到成长的部分,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他就不怕有问题,反而在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能够积极思考怎样去解决问题。这也是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方法,真正的乐观不是避免让孩子遭受挫折,而是让孩子明白挫折来临的时候,我有能力改变它。[8]
(四)家长要以身作则,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困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有影响力的榜样就是父母。在所有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强大的,无所不能的,完全可以依靠的。家长在困难面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工作不顺、经济拮据、人际关系紧张、身体患病、婚姻出现危机、亲人亡故等,这些都会给人带来沉重的打击。家长沉着、旷达、不畏困难、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会为孩子的成长做出最好的榜样。有挫折教育意识的父母,可以把自己事业和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告诉孩子,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让孩子明白压力人人都有,并与孩子分享自己在困境中是如何思考、努力克服的,家长以身作则,让孩子觉得可亲可信,会极大地增强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9]
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给予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法宝。不论所处的环境是顺境还是逆境,身处其中,拥有抗挫折能力的个体都能很好地适应,甚至能把每一次挫折情境转化为自身能力提升的契机。人或者被突如其来的挫折击垮,或者在挫折中变得更为成熟和有弹性,这是成长经历给予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