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2021-12-03浦鑫
浦 鑫
(白城师范学院 党委组织部,吉林 白城 137000)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课堂要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要在语文学科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中不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让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驱动教师和学生,让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促进语文学科发挥作用。教师要充分了解语文学科与人文素养内涵及内容,并认识到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高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一)对人文素养培养不够重视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较多国家都把选择学习汉语作为语言特长,汉语已逐步走向世界。但在国内,各大高校语文课程数量比重在下降,许多学生只注重技能素养的提升,导致学生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学生对语文知识了解较少。一方面,各大高校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大部分高校语文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模式,学生被动参与语文学习,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差,学生主动性不强,这样就难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不符合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学生重视技能学习,不重视人文素养。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及专业知识,对人文素养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也不了解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缺乏了解和敬仰。[1]
(二)对语文学科认识不够准确
目前,高校在语文课程内容选择、师资队伍组建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许多学校语文学科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有偏差,语文学科定位不清晰。实际上,学习语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每一位学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民族精神。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人文理念,用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借助教材,为学生解读经典名作,让学生领会民族精神和思想感情。目前,在各高校语文教学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学校、教师、学生不够重视语文学科,学校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授课,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导致语文课功能单一,人文性不够全面。
(三)对美育教育重视程度不高
在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阅读和写作正是开展美育教育的最佳方式,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具备写作能力,能观赏美、认识美、辨别美,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高,也不重视能力培养,只注重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过度重视读、写技巧的培养,忽视对人性美、道德美的体验,也忽视对民族精神的领略,缺乏语文学科与人文素养的有效联系。在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使用多媒体教室,却采取宣讲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积极性减退,甚至逃避学习语文,导致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工作难以开展。[2]
二、从教材、方法、考核方式角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扩展、补充教材内容
文言文、近现代散文、小说、古诗等内容在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语文教材选择的文言文、小说等都是名篇佳作,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文化。虽然语文教材选择经典文章作为教材内容,但教材内容不连贯性问题仍然存在。教师要对其进行扩展,引出多篇经典文章,让文章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发挥作用。此外,语文教师还要深度挖掘语文教材,选择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带领学生研究人物,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既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搜集多个与文章思想感情相关的诗句、古诗等在课堂上朗读,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还可以通过作者的生平事迹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深刻理解文章中对母亲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开展多个母亲主题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思想、内心深处去爱母亲、尊重母亲。[3]
(二)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生不够重视语文学科的现象,为改善这类问题,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可以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采用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的方式,一起探索语文学科内容,还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之间主动沟通,锻炼写作能力、沟通能力、探索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探索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掌握语文学科内容,感受文人的风骨、思想感情,真正理解人文素养的含义。[4]
(三)采用多样化考试方式,综合考查学生成绩
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职场都需要语文知识,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了解学生群体特点,以全面、动态为原则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第一,不把期末试卷当作唯一考核标准,多角度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从出勤率、课堂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让考核结果更全面、更具体、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第二,让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更多元,确保评价结果公正、公平。将教师、学生、辅导员、社团等作为评价主体,让评价结果公正、透明。第三,运用多种手段优化评价方式,发挥结果评价在课程中的作用,用评价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到语文学习中。[5]
三、从学生和语文教师角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培养学生能力
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灵活应用能力较弱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把教学重心从提高分数向培养能力方向转移,把目光放在学生学习行为和应用能力上。教师要以人为本,开展语文学科教学活动。思想与生活不可分割,只有让学生感悟生活,才能让学生更重视能力培养,更便于教师开展人文素养教学。因此,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思想、行为规范,将课外扩展内容和教材充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扩展视野,让学生会思考、辨是非。[6]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种小游戏、活动吸引学生目光,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实现情景化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此外,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作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度思考语文教学内容,让语文教学内容逐步转变成人文素养内容。[7]
(三)转变语文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指导思想,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了解教学理念的作用,并用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让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语文课堂全过程。高校语文教师都肩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教师要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位学生,深化人文素养教学内容。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语文和人文素养培养情况。不仅要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要让人文素养内容在课堂中有所体现。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语文教师应将人文素养教学内容融入到课堂中。
综上所述,高校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学校、教师要了解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并对语文课堂中培养人文素养予以高度重视。针对当前高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教学方法、重新编排教材等对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语文学科赋予人文素养教育内涵,并从学生、教师角度探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培养每一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