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蓑衣饼之爱

2021-12-03陈巧新

苏州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虎丘酥油山塘

陈巧新

作为一个苏州人,对苏式糕点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糕团也好点心也罢,几乎是无一不爱。十多年前翻阅《虎阜志》时第一次知道了虎丘蓑衣饼,其中卷六有这样一小段记载:“蓑衣饼,《元和志》:‘脂油和面,一饼数层,惟虎阜制之。’施闰章诗:虎丘茶试蓑衣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饼”富有诗意的饼名,竟然就曾经出现在虎丘、山塘,这是多么令人神往啊,即便从未睹其尊容,但一听到这么好听的名字,两颊就已生津了。对虎丘蓑衣饼的好奇,让我继续探究下去。

读清代诗人沈朝初的《忆江南》,有“苏州好,茶社最清幽。阳羡时壶烹绿雪,松江眉饼炙鸡油。花草满街头”的句子,其中“松江眉饼”有这样的注释:“松江眉饼:《艮斋杂说》载明末松江名儒陈继儒(字眉公),每事好做新样,人辄效法。其所坐椅称眉公椅,所制衣称眉公衣,所悦饼称眉公饼。眉公饼即虎丘特产蓑衣饼,可佐茶食。”

接着我特意查阅了“山塘的百科全书”《桐桥倚棹录》,让我失望的是,里面没有蓑衣饼的记载,只发现一段看似不相关的文字:“点心则有八宝饭、水饺子、烧卖、馒头、包子、清汤面、卤子面、清油饼、夹油饼、合子饼、馅儿饼、家常饼、荷叶饼、荷叶卷蒸、薄饼、片儿汤、饽饽、拉糕、扁头糕、蜜橙糕、米丰糕、寿桃、韭合、春卷、油饺等,不可胜记。”有意思的是,此后翻看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山塘风雅》时,在上述文字之后加了一句:“饼类中以蓑衣饼为最著名。”顿时窃喜,我相信这一句不会是编者凭空加上的。

七里山塘到虎丘,虎丘山塘的蓑衣饼是如何模样又是怎样的美味,成了我时时放不下的清梦。也是巧了,一年初夏去杭州培训,有一个参观项目安排在吴山河坊街附近,结束后我直奔吴山,无意之行竟促成了我与蓑衣饼的一面之缘。

吴山河坊街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有清末民初风貌。其实之前去过两次,都是走马观花,这次时间充裕,停停走走之中,来到河坊街236号,蒋顺发老店于不经意间闯入眼帘。老店最先抓住我眼球的是店主打出的南宋定胜糕、杭州糖桂花等多块招牌。趋前一看,这家老店里的老杭州特产还真不少,另有新品上市的梅花糕、定制的婴儿食品——荷花糕。还有更大惊喜,朝朝暮暮寻觅之中的蓑衣饼,正养尊处优地静卧在食品柜里。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黄灿灿的蓑衣饼,色泽金黄,似笠帽似雪峰又似宝塔,像冰激凌蛋筒外壳一般一个个套在一起,层酥叠起,油润喷香。五元一只的蓑衣饼,二话没说就付钱买下。店主是一个六十开外的老者,从食品柜里取出一个蓑衣饼后,又在碗口状的蓑衣饼上面撒上一层又细又白的糖粉。“是绵白糖吗?”店主马上更正:“葡萄糖!”

我小心谨慎地把蓑衣饼捧在手心里。这蓑衣饼状如螺壳,一层一层盘绕收口而上,直至顶端聚于一处,其形状甚是与众不同。端详一番后,终于抵不住口腹之欲,迫不及待咬上一口。香、甜、酥、脆、糯、松,入口即化,妙不可言;接着带来的新奇感是,粘附于蓑衣饼上的那一层葡萄糖,含在嘴里又略带着甜滋滋凉津津的感觉,从舌尖滑进喉咙,一下子舒服到心里。饼的酥香配上葡萄糖的丝丝甘甜,真是绝配了。

我有些奇怪,上两次去吴山河坊街怎会没有注意到蓑衣饼呢?后来才知道,蓑衣饼在杭州也是名小吃,冠之“吴山第一点”。只是在杭州,蓑衣饼又叫酥油饼,很有可能是蓑衣和酥油在杭州方言中发言比较接近。这同根的蓑衣饼在杭州流传下来,真是吃客有幸。

回苏后,我在杭州籍的清代诗人兼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里有了新的发现,书中居然有蓑衣饼制作方法:“干面用冷水调,不可多,揉擀薄后,卷拢再擀薄了,用猪油、白糖铺匀,再卷拢擀成薄饼,用猪油熯黄。如要咸的,用葱椒盐亦可。”作为煎煮食物的方法,“熯”有用极少的油煎之意。借助万能的网络,我还搜寻到了描述具体、操作实用的蓑衣饼视频及其制作方法,暂作文抄公记载如下:“主要原料为上白面粉、花生油或熟猪油等。将面粉分别制成油酥面和水油面团;经压扁、擀开、折叠等多道工序,卷成圆条,切成剂子,擀成圆形饼坯,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撒上糖粉即成。”

后来读到清末收藏家、目录学家丁立诚的诗《城隍山说饼》:“吴山楼上江湖景,饮茶更食酥油饼;酥油音转为蓑衣,雅人高兴争品题。”说这饼的名字是由“酥油饼”渐变为“蓑衣饼”的,我心里便出现一个疑问:蓑衣饼的原创权属于杭州吴山还是苏州虎丘?

目前看到的文字记载似乎是虎丘与蓑衣饼的联系更紧密些,明末清初的汤传楹在《虎丘往还记》中说得清楚:“予与尤子啖蓑衣饼二枚,啜清茗数瓯,酣适之味,有过于酒。”在虎丘品尝一杯清茶,蓑衣饼与茶留于舌尖的美味胜于美酒。

去年在《苏州杂志》上又读到沈嘉禄的《虎丘蓑衣饼》,文中引用清初诗人赵沺(1632—1674)留下的《虎丘杂咏》,我倒是第一次读到:“红竹栏干碧幔垂,官窑茗盏泻天池。便应饱吃蓑衣饼,绝胜西山露白梨。”从敞开肚皮饱吃蓑衣饼,到蓑衣饼比之“西山露白梨”要更味美更可口,可见诗人对蓑衣饼的青睐也是记在虎丘账上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杭州距离本不算远,风物上的相融相通往往看似偶然,实为必然。吴山蓑衣饼(酥油饼)和虎丘蓑衣饼或许本就是一脉相传的。甚幸甚幸,我是多么希望在苏州能够寻觅到美食达人,亦步亦趋、按部就班地照着古法制作出蓑衣饼来,让蓑衣饼早日在虎丘山塘重出江湖。

猜你喜欢

虎丘酥油山塘
山塘街 一年 24小时
酪蛋白对搅打酥油品质特性的研究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黑牦牛
金山廊下 古朴山塘
跟踪导练(二)5
七里山塘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