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教室”:个性化学习场域设计与实践
2021-12-03韩敏
韩 敏
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学生独特能力、个人兴趣与自主意识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小学生仅在单一标准化的传统学习场域——教室中接受课程学习,则会出现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局面,也不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要求。南京市雨花开发区实验小学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和小主人个性化学习理念,突出个性化学习场域建设,以聚焦课堂学习空间改造和拓展、开发“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学习共同体”为目标进行个性化学习项目实践。学校所建构的“草地教室”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场域,以学习引导自身提升、成就个性发展,实现“我的学习我做主”。
一、“草地教室”个性化学习场域的内涵解析
个性化学习需要发生在“使然”的情境创设中,在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努力建立一种平衡。[1]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设计和建构一定的学习场域。学校对现有学习区域进行功能划分,设计与构建“草地教室”学习场域,既能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科学、合理、易操作的显在场域,又可以作为生生和师生交互的潜在场域,是显在场域和潜在场域的结合。[2]因此,“草地教室”是突破固定教育场所,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和场域进行重新构建的一种尝试,即通过对学习环境的塑造,进而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该学习场域既包括校内的1270平方米绿地的物理空间显在场域,也包括延伸到社区等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和发展的潜在场域。
“草地教室”突破传统的单一教室学习场域,改变传统的教学样态和课程实施方式,将学生学习场域拓展到教室之外的校园空间,甚至社区等蕴含教育意义的其他空间。“草地教室”既是一种时空拓展,也是一种教育形态和方式的创新。“草地教室”学习项目的设计体现了支持每个儿童独特学习历程的深层理念。它从真实的驱动性情境和问题出发,让学生经历持续探究的历程,产出有价值的公开成果。它强调学习的自主性、规划性、反思性,以对学习的早知道、会安排、能落实和有反思为表征,实现对知识的独特建构,素养的个性发展。
二、创设“草地教室”个性化学习场域的价值追求
“草地教室”改变标准化场域中儿童被动学习的积习,引导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呈现一种儿童个性化学习的新样态;破解学习设计中重视教而轻视学的难题;补足发展评价的短板,实现自主、自由、自我的学习,融入社会情境的学习,为小主人个性化学习、小主人个性化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时空。因此,“草地教室”中的学生学习是一项民主活动,也是一种个性化张扬,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提升。
1.“草地教室”是学校课程实施及其各要素之间的重新定位。
“草地教室”首先改变学校课程实施的具体途径,使之成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运行的场域,使学校课程学习场域从固定的传统教室空间向户外拓展和延伸。“草地教室”作为学习场域符号,将学习环境、知识建构、课程资源、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融合和统整,形成个性化学习的关系网络,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时空。其中,学习环境、知识建构、学生发展是该场域的中心,知识建构、课程资源开发是具体路径。“草地教室”以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提升为归宿,实现个性化学习的价值追求。
2.“草地教室”是对学生作为个性化学习者的身份赋予。
在传统的教室环境中,知识、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并不完全平衡。知识和教师往往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在教师教学活动中被动接受和吸收知识,学生只有训练系统而无学习场域。“草地教室”试图打破这种不平衡,使学生以小主人身份存在。首先,改变学校课程资源生成方式,拓展学习场域,引入和开发丰富课程资源,通过课程知识建构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来改变知识习得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环境提供自主个性化学习条件。其次,破解重教轻学的“难题”,拓展和延伸传统教室环境来创设并提供个性化学习场域。再次,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在“草地教室”中自主、自由、自我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崇尚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最后,开发和利用室外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由选择和自主行动。
三、实施“草地教室”个性化学习模式的实践策略
“草地教室”的构建应突破固有的教室学习场域,打造情境化学科学习模式、跨学科项目学习模式和小主人互动分享学习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1.打造情境化学科学习模式。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参与过程。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各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情境提供给他们具体的经验,“草地教室”是学生深化学科学习的场所,除了具备传统教室“听讲”的学习方式之外,还采用看、说、触、做等多通道进行感官训练、感知经验,在“此时此刻”“此处此地”“此情此景”下,让学生在与“草地教室”提供的环境交互中学习,发展高阶思维。
2.打造跨学科项目学习模式。
“草地教室”围绕学校个性化学习要求,建设绿树和碧草相互掩映、信息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的环境,实现跨学科项目学习,开展学科融通的学习模式,在学科与学科的互动中解决驱动型问题,同时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学校以所在地域资源为课程资源,将学习场域延伸到户外、社区,落实“草地教室”理念,实现个性化学习,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建构学习场域的要义在于围绕教学环境创新,整体优化课程开发过程,将校本课程开发从“课程→资源”模式转变为“资源→课程”模式[3],在校本课程中实现跨学科项目学习。
3.打造小主人互动分享学习模式。
教育的过程即参与互动式实践的过程,参与互动式实践在人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具有本体的价值和地位。学校“草地教室”在成果发布区内设置了五大实践中心(体健中心、科技中心、创美中心、心育中心和学业中心)的展示台,展示学习成果,呈现未知、难点,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学习过程与成果,在反思型学习中,真正实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小主人”地位。“草地教室”打破以往的班级授课模式,将学习与互动的公共区域变为不同年段、不同年级学生协作学习的场所,即采用“混龄式”的学习模式。班级授课需要学生在同一年段中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个性化学习打破了这种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尝试从多维的角度用多元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年龄的学生面对同一个主题时,他们的观察视角、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进而可以在学习中互相调整、互相合作,在多元互动中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草地教室”学习场域,将课程实施拓展到户外,突破传统的时空局限,实现了学习环境、知识建构、课程资源、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提升,使学生个性化学习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