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生活而学习: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新动向

2021-12-03陈雪芬蔡瑞琼

比较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育部新加坡中学

陈雪芬,蔡瑞琼

(1.浙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2.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浙江杭州 310012)

当前的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为生活而学习”(Learn for Life)成为教育改革一大趋势。“为生活而学习”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习惯;主张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通过广泛的课程学习及多种途径教学使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就业及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做准备。随着全球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的发展,2018年新加坡教育部启动了“为生活而学习”教育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培养具备21世纪技能的新加坡公民。本文对这一改革的社会背景、举措及评价进行探讨。

一、“为生活而学习”改革的社会背景

作为年轻的亚洲国家,新加坡尽管在体制上采用英国教育体制,在观念上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考试、唯文凭论”的倾向明显。因此,学校教育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学生学业负担重,考试频繁,竞争激烈。学生在应试与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学习,难以体会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影响了全面发展。为改变这一弊端,近二十多年来,新加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Thinking School, Learning Nation)教育改革计划,从国家层面上阐明了“思考型学校是终身学习的机构,是培养思考型学生及思考型成人的摇篮”。这一改革计划的目的在于改变原来“一考定终生”的观念,把学校视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地方,而不是获得一次性知识的场所。[1]学校减少了30%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师资培训,重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开展探究性的学习。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发起了“少教多学”(Teach Less, Learn More)教育改革,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教师教育,强调基于校本教学改革,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学习经历培养批判性能力。学校进一步削减了20%的课程,为学生积极而独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2]

这两次改革在减少课程负担、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日益频繁,如何使学校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如何通过教育缩小全球化时代社会不同阶层的差距?在这两大问题的挑战下,新加坡教育目标受到了冲击。为了帮助学生为生活做好准备,2018年9月28日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在2018 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上做了“为生活而学习”的主题发言,阐明了下一阶段新加坡教育改革的重点。这次改革从学生视角出发,涉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诸多问题,如考试、学科分级、课程内容更新等。

王乙康部长在报告中提到:“教育是一种提升与融合的力量”[3]。他阐述了教育不仅与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改善个人的生活水平、实现个人的抱负、获得成就感,而且还能缩小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调和社会矛盾。“为生活而学习”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务实的态度、数字素养及批判能力,以确保教育在未来社会中的提升功能。

为了保证“为生活而学习”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新加坡教育部充分认识到权衡以下四对关系的重要性:[4]

第一,平衡严格与快乐之间的关系。平衡学生学习中所需的勤奋与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的关系是首先要关注的问题。新加坡教育部提出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缓和学生学业竞争压力,从而达到既确保学生努力学习,又培养学生学习乐趣的目的。

第二,平衡明晰学业区分度与模糊学业区分度之间关系。一方面希望考试结果具有一定区分度,为学生的自我定位及学校入学录取提供较为明晰的依据;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弱化考试结果对学生之间过度竞争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依据成绩高低给学生“贴标签”的现象。为此,新加坡教育部逐步采取改革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家长改变固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理性而全面地看待学业成绩。

第三,平衡个性化与群体化课程之间的关系。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不同。如何使课程既满足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个性化需求,又能兼顾部分学业成绩薄弱学生群体的需要?为此,新加坡教育部调整了原来的中学分流制度,在试点学校推广学科分级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第四,平衡技能与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新加坡社会采取精英治国的方式,充分发挥英才的作用,名校的优秀毕业生往往在政府部门身居要位。由此,人们形成了文凭成为稳定收入、体面工作通行证的固有观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逐渐暴露其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前进。新加坡通过“技能创前程计划”(Skills Future),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多路径系统,从而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结合。[5]

二、“为生活而学习”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学校评价体系

“为生活而学习”改革的第一项措施是改革学校评估体系,强调用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及态度。为了改变新加坡学校过分重视考试的现象,教育部从2019年开始调整小学、中学的评估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快乐以及培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6]

在实施“为生活而学习”教育改革之前,新加坡小学一年级已取消期末考试,小学二年级不设期中考试。从2019年起,教育部又取消了小学二年级期末考试,还取消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加权评估和考试,所有的评估结果不再计入总成绩。学校通过学生平时的课堂作业、活动和小测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三年级为过渡年级,在此期间,学生会接触到新学科以及更严谨、更高要求的学科内容。因此,教育部希望通过改革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以适应不断提高的课程要求。从2019年开始,新加坡取消初中一年级的期中考试,在接下来的3年(2019年至2021年)还取消了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期中考试。取消这些年级的期中考试为两年级为一单位的课程学习(即小学三年、四年级;小学五、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初中三、四年级)约增加了3周时间。学校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组织探究型、实践型的教学,采取灵活而多元的教学法加深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21世纪所需的技能。[7]

减少学校考试之后,学校衡量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采用了全面发展概况作为报告单,用陈述性的语言描述学生在校表现如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课堂参与等。从2019年开始,全面发展概况不再显示学生在班级中的排名等学业指标。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教育部指导学校使用定性描述来报告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在取消了小学一、二年级的所有加权评估后,教育部也相应调整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教育储蓄优秀奖学金”(Edusave)和小学二、三年级学生的“教育储蓄良好进步奖”的学业标准。[8]新加坡教育部修改了原来以成绩为基础的评定标准,调整为根据学生勤奋、好奇、协作以及在日常课程、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等方面的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二)推行“学科分级全面计划”

新加坡教育的分流制度历史已久,其依据为小学六年级会考成绩。会考科目为英语、母语、数学和科学,总分为300分,其中语言类一共占100分。根据会考成绩,学生被分流至四类班级:总成绩在250分以上的学生进入特选班(special courses),接受精英教育;成绩在190 分至250 分的学生进入快捷班(express courses);140分至190分的学生则进入普通中学学术班(normal academic courses);而140 分以下的学生可以选择重考,也可以进入普通中学工艺班(normal technical courses)。[9]学生一旦分流,则未来所受教育的模式与内容基本上确定,即便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特长,也难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这对于偏科或某一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尤为不利。

从2014 年开始,新加坡教育部在12 所中学试行“学科分级计划” (subject-based banding)。“学科分级计划”是指根据学生在具体学科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开设不同层次的学科班级,包括英语、母语、数学和科学4门科目。分流制度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系统性的定向划分,而“学科分级计划”则只在具体学科上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因此更加合理、个性和科学。2020年,新加坡教育部又在28 所学校试行“学科分级全面计划”(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科目涵盖面更为广泛,并对不同类型科目班级采用了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英语、母语、数学和科学等课程,试点中学按学生学习程度、进度进行分班教学。以选择快捷水平数学班级为例,该班学生有可能来自快捷班、普通学术班及普通工艺班三类不同班级,但是他们在数学学科学习上程度相当。如果学生水平低,则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水平较低的班级。这一做法减少了高水平学生重复学习知识及低水平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的现象,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对于初中一年级的设计与工业、品德与公民教育课、食品与消费教育、美术及体育等课则采取随机混合编班。一个班级混合了快捷班、普通学术及普通工艺班级三类学生。这种混合式的班级创建有利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少因教育分流制度而造成的“贴标签”或受歧视现象。[10]试点学校还允许学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根据学科要求选择高水平人文科目,包括地理、历史或文学。选择学习人文学科的标准主要基于学生初中一年级学习成绩、学科学习积极态度、兴趣与学习责任心等方面。借助“学科分级全面计划”,试点学校还重组学术课程以外的班级形式,如项目小组或课外活动等。这些灵活的班级组织形式有助于促进不同背景学生之间的互动。

为了实现“统一的中学教育,多元的学科分级”的目的,新加坡教育部还计划调整现有的新加坡剑桥O 级普通水平考试(Singapore-Cambridg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Ordinary Level Examinations)和N级普通水平会考(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Normal Level Examination),将它们整合成新型的国家统一考试。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平考试是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局共同主办的统一考试,特选班与快捷班的学生在结束4年中学学习后,须参加剑桥O级普通水平考试。考试的结果可用于申请新加坡初级学院、理工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或者是海外英联邦国家的初级学院或大学预备班。而普通中学学术班与普通中学工艺班的学生在中学学习4年之后,参加N级普通水平会考,及格者继续在中学学习一年,然后参加O级普通水平考试。新加坡教育部将采用新的国家统一考试,成绩单上会列出学生所报考的科目和级别(G1/G2/G3)。从2024年开始,高中生在完成高中学业后将获得一张国家统一考试证书,该证书反映了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水平。根据中学当前分流制度,每个科目制定了不同水平等级:普通中学工艺班N(T)相当于中学通用水平1级(G1),普通学中学术班N(A)级相当于通用水平2级(G2),快捷班相当于通用水平3级(G3)。到2027年,新加坡将实行新的国家统一考试和资格认证框架。[11]从2028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将根据“学科分级全面计划”、国家统一考试和资格认证框架,对第一批“学科分级全面计划”学生的入学框架进行修订,修订将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优势和兴趣,为高等教育入学标准提出相应措施。新加坡政府希望通过实施“学科分级全面计划”,重视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发挥不同学生的学科优势及天赋,帮助他们建立起“为生活而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三)实施课程改革

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教育部加强了品德与公民课程改革、数字素养、“了解亚洲”课程的教学,以确保学校里所教授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与时俱进。[12]新加坡品德与公民教育课程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将品德与公民教育融合到课程学习与活动之中,通过关键发展经历(包括课外活动、集体野营、价值行动、群体学习旅行)与重新定义课外活动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兴趣与能力。[13]从2020年起,教育部通过以博物馆为基地的游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新加坡公民身份的认识。(2)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与网络健康教育。教育部通过2021 年中小学品德与公民课程加强学生心理与网络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形成同伴支持的文化,相互分享他们的经历。(3)重视母语教育在传递价值观与文化方面的作用以及教师的指导时间,通过这两大途径,强调小学的道德观教育。鉴于母语与道德价值的密切关系,新加坡学校在小学阶段通过故事、歌曲、寓言以及谚语等方式强调母语中的品德与公民教育。教师指导时间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讨论不同文化观与个人经历,拓宽课程相关的话题。这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与讨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的理解与欣赏。[14](4)鼓励中学生讨论当前社会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讨论当前课程中常见的话题,如校园欺凌、网络媒体、种族与宗教等以拓宽视野,帮助他们确立为社区、社会贡献的意愿。[15]总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为新加坡公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感。[16]

随着数字媒体的盛行,拥有数字素养成为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技能之一。为此,新加坡教育部重视发展学生数字素养框架中的四大技能“发现、思考、应用、创造”。“发现”是指培养各个年龄阶段学习者获得收集、评估信息来源、以安全、负责和道德的方式运用数字资料的技能。“思考”即培养学生获得解释、分析数据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具体表现为利用软件设备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创造”即创造内容与艺术品,开展与他人在这方面的合作。[17]在不同阶段,数字素养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在小学阶段主要强调品德与公民教育中的网络健康以及学生通过“快乐编程”课程学习计算思维和简单编程。在中学阶段,采取四大措施:(1)教育部从2020年6月开始推行个人学习设备(personal learning devices)。到2029年,每一位学生都将拥有学校规定的个人学习设备。个人学习设备与新加坡学生学习空间及其他教育技术相结合,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个性化学习。(2)为了挖掘计算方面的人才,为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新加坡22 所中学开设了Olevel计算课程,8所中学开设了Alevel计算课程。(3)注重通过中学数学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新加坡2020年实施的新中学教学大纲鼓励有编程背景的学生编写程序解决算法与数学问题,教师也将利用课程引导学生发展计算能力。(4)加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新兴技术的理解。新加坡教育部还修改了初中阶段科学大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新兴科技等领域的前沿知识。[18]

课程改革的第三个方面是促进学生了解亚洲。东南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形成了新加坡天然的腹地。[19]因此,新加坡公民需具备相关的知识、语言及文化技能。新加坡教育部通过三种途径来加强学生对亚洲事务的了解。首先,通过加强人文学科的设置,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亚洲地理、历史、文化、语言、地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教育部修改中学阶段地理、历史、社会学等课程大纲,实施加强人文学科计划。中学阶段的社会学大纲涵盖了新加坡及其亚洲邻国的共同经历。高中历史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途径来了解世界重要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冷战及其他地区发展对亚洲与亚太地区的影响。高中地理通过个案研究说明地理现象,并致力于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其次,支持学生到亚洲国家游学。新加坡教育部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到亚洲国家游学,不仅提供了经费支持,而且还为学校规划了学生的游学计划及课程资源。为了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体验境外学习的经历,在游学之前,学校须向学生授课10小时语言与文化相关知识。学校还鼓励学生浏览游学目的国相关的网站。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坚毅的性格。[20]再次,增设了中文与马来语会话课程,目前已有60%的小学及40%的中学开设了中文与马来语会话课程。[21]教育部把文化因素加入中文与马来语会话课程,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及应用能力。学校积极鼓励学生通过与同学、朋友的日常交流,运用他们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还增加现有的语言学习资料库,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三、“为生活而学习”改革的特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21 世纪素养

信息社会变化迅速,为此,新加坡教育部曾于2010年发布了《新加坡学生21世纪素养技能和目标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and Student Outcomes),提出培养学生21世纪素养,包括核心价值观、社交与情感能力和全球化素养。[22]21世纪素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自信的个体、自主的学习者、有担当的公民及积极的贡献者。《新加坡学生21世纪素养技能和目标框架》成为新加坡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南。在实施“为生活而学习”改革过程中,新加坡教育部强调把培养学生的21 世纪素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首先,“为生活而学习”改革强调培养品德与人格健全的学生,主张“品德在先,学术在后”;通过课程学习、参加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敬、诚实、虚心、善良、坚毅等品格。其次,“为生活而学习”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学校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间交流,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学校还通过开设“了解亚洲”课程、鼓励学生到国外交换学习等方式,扩宽学生全球化视野。再次,“为生活而学习”改革为学生学习创设真实情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如新加坡福春中学(Fuchun Secondary School)实施“科技创新发展可持续能力”(Innov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ility)学习项目,培养学生在STEM方面的兴趣与长处,学生不仅学习编程技能,而且还学习如何进行团队合作,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和创新探究的能力。[23]

(二)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学校评价体系改革

学校评价体系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新加坡改革学校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一种面向未来生活的态度、价值与能力,包括培养学生严谨而快乐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改革实施者,学校制定了具体措施,如减少考试次数、注重过程性考核、拓宽评价内容、取消排名等方式,纠正社会上盛行的“唯分数论”,使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成长,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形成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正确态度。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影响重大。为此,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家长交流,统一育人理念。如,新加坡光道小学(New Town Primary School)视每一位家长为支持学校发展的伙伴。学校的主页为家长详细介绍了学校课程设置、学生全面健康内容、学校评分标准等方面的细则,还通过学生手册、电子邮件、电话以及家长支持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24]学校还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一些社区及校外机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则根据学生在活动中表现评定实践等级,记入学生全面评价报告单。

(三)推广“学科分级全面计划”与拓宽中学后教育途径相结合

自2020年以来,新加坡已有28所中学试行“学科分级全面计划”,取得了良好效果。试点中学之一锦文中学(Clementi Town Secondary School)对学生进行访谈,学生们表示:“这一计划让我感到我有能力学习更高水平的课程”;“我喜欢小班化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并当场快速地解决疑难问题”;“我喜欢学科分级,因为我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结识更多不同班的朋友,即便它可能是需要面对的一种挑战。”[25]从调查与访谈的结果来看,实施“学科分级全面计划”试点学校的学生拥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强的学习动力。因此,新加坡教育部将继续借鉴这些试点学校的经验,支持更多的学校参加这一计划。到2022年,新加坡还将有大约30 所中学实施“学科分级全面计划”,其余中学将在2023年和2024年实施“学科分级全面计划。”[26]

为了配合“学科分级全面计划”,新加坡教育部积极拓宽中学后教育途径,增加多种学习渠道,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挥其长处和兴趣。中学后教育机构包括理工院校、工艺教育学院、高等艺术院校等。新加坡教育部将扩大理工院校预科班(PFP),以满足不同学习兴趣和学习速度的学习群体需求。到2023年,理工学院在现有通识课程(包括工程、商科、信息与数字技术)的基础上,还将开设艺术、设计、媒体与科学等领域新课程。[27]新加坡教育部还加强高等艺术教育,加强与海外学校合作,为有艺术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学科分级全面计划”与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改革相结合增加了教育的灵活性,为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猜你喜欢

教育部新加坡中学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新加坡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