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03马其南
马其南
(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1 乡村文化概述
乡村文化建设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乡村的生活方式、农业文化、农产品文化、农业信仰和农村知识等均在乡村文化建设范围内。在璀璨的传统文化中,农业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障人们生活的基础之一[1]。农业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耕种、种植、农产品种类、农业信仰、传统农具和农业科技等,具有传承性、创新性特点,我国南方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则以旱田农业为主,种种农业因素均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农产品文化是农业文化的另一方面,依托于农业文化的基础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农产品文化非常丰富,如菜花、桃核、梨花等,构建了一幅乡村赏花文化场面。此外,农业信仰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约束人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尊重自然的习惯。
2 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2.1 尚未挖掘乡村文化的载体价值
近年来,乡村开展的平坟行动、拆村并居遭到了许多老百姓的抵制,这并非触动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因素均是老百姓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给乡村文化建设带来了阻碍。目前,多数农村地区尚未挖掘出乡村文化的载体价值,因此阻碍了乡村文化的建设进程。要想在乡村进行改革,并不一定要牺牲传统乡村文化,而是可以在保留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进步,改善农民生活,要尽可能地在现有农村形态基础上,少拆房、慎填湖、不砍树。
2.2 部分村落结构遭到破坏
乡村文化普遍存在于村落形态中,而要想形成一定规模的村落形态,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需要老百姓经过长时间的活动和劳作。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之所以得到传承,主要是因为村落形态的普遍存在。而在目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乡村村落结构遭到了破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文化建设。
2.3 社会进步导致农民生活方式变化
乡村文化存在于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尤其是丰富的文化习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习俗是地区生活方式的主要体现,若不注重对习俗的保护,则丰富的传统生活方式就会被工业理念生活方式所替代。社会的进步给地区习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农村地区习俗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或被其他新文化、思想替代,传统习俗的消失是乡村文化不可挽回的损失。社会的进步使得地区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而生活习俗的改变导致了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3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3.1 打造精品乡村文化,讲好百姓故事
要振兴乡村文化,创作出大量受百姓群众接受和喜爱的精品文化艺术,涌现一批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群体,这样乡村文化建设才会有牢固的基础。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应将广大农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在农民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打造精品乡村文化,需要给予农民应有的尊重,明确农民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蕴藏在农村基层的创造活力,进一步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水平,打造积极、健康、丰富的农村文化形态;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让农民在参与过程中发挥自我、表现自我[2]。在创作乡村文化作品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精神,向中国梦时代主题看齐,讲好乡村百姓生活故事,利用生动的语言文化艺术,体现出中国梦丰富的内涵,深入农民的生活。乡村文化的创作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进而实现农村全面发展。
3.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构建民族气质的乡村文化底色
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乡村文化底色。在长达5 000年的历史长流中,经过长时间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勤劳、智慧和勇敢的中华人民创造出了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大概可以分为2 种,即物质和精神。物质主要代表有房屋建筑、生产遗迹、传统雕刻、手工作业等,而精神主要代表有节日、民俗、礼仪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传承的特点。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乡村文化底色,需对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量和形态上的掌握,并对乡村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深刻的了解,要积极开展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全面了解散落在不同地区、村落的传统习俗,研究并制定一套科学、系统、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3.3 落实科学发展,打造“文化+产业”的乡村文化品牌
乡村文化建设可以将文化和产业相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可引导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乡村发展水平和质量,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目前,乡村文化产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可利用农村特有的田园特色、文化习俗等,传播乡村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和产业相结合的目标,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和生活水平。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与实际相结合,在传统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充分挖掘优秀的农村文化资源[3]。同时,可积极引导、鼓励资本进入农村文化产业,培育出一大批具备雄厚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产业,从而推进后续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乡村文化和产业的结合,不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建立在科学规划之下协同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3.4 借力信息化渠道,丰富农民群体的网络文化阵地资源
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力,因此应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用网络滋养乡村文化建设,打造优质乡村文化;要切实提升乡村网络文化的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推动农村社会全方位发展;要积极推进网上图书馆建设,丰富乡村图书站、信息站的建设,优化网络文化产品在农村的传播。此外,应积极利用“网言网语”做好先进的思想文化传播,在网络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教育的价值,实现主流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同时,可借助政府网站、商业网站的力量,将农民朋友关注的“三农”问题紧抓落实,为农民朋友提供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农村网络内容生产团队,积极组织农村相关人员创作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品,从而提升网络文化作品的传播价值,构建文明、安全、诚信的网络环境。例如,可以借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将乡村文化分享出去、传播出去,展现农村文化并重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
3.5 讲好中国故事,紧跟乡村振兴步伐开展文化传播
新时代背景下,需注重农村文化的特色化和中国化传播,重视把握全局、区分对象,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鼓励基层劳动人民开展文化创作,从多角度出发挖掘我国千年农耕文化传统,多角度阐释中华农耕文化的优秀价值[4]。同时,政府应统筹大局,发挥各主体的作用,讲好我国宏观、微观的文化故事。此外,应坚定乡村振兴的步伐,重视农村文化传播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步落实,讲好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三农”故事。
4 结语
乡村文化建设具有广泛性特点,涵盖了农村的方方面面,从最普通的衣食住行,到农民农业信仰,共同组成了璀璨的乡村文化。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打造和乐乡村、构建和谐乡村极具研究价值,构建和谐农村文化、时代化农村文化、特色化农村文化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