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1-12-03冉春秋
冉春秋
(大连民族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与设立民族高等院校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举措。自1941年延安民族学院建立以来,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探索出了一条为各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特色办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他们为祖国统一、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民族团结等做出了重要贡献[1]。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健全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民族高校15所,民族自治地区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04所、成人高等院校15所[2]。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通高校比例为9.69%、专科学校比例为10.42[3],已高于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8.89%,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4];而众多民族高校,来自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总数占80%以上。可见,民族高校在培养各民族大学生、促进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与进步、提高民族地区的人才质量和素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5]因此,如何解决民族高校来自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学生比例高所形成的生源多样化、学生个性差异和学情差异等问题,实现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全面发展,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奋斗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民族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6]2018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8]这充分说明高等学校持续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因此,民族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针对各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加强专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各民族学生均能平等接受优质本科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本科教育教学实践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民族高校学情分析
调查分析发现民族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现象[9-10]:(1)部分民族地区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加之学生汉语水平不高,使得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相比其他学生会遇到更多困难,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因此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第一课堂专业的学习,从而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主动参与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无暇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2)部分学生来自传统农业或游牧业为主的民族地区,由于高中阶段学习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对理工科专业相对陌生,因此填报高考志愿时更多选择文科专业,即使选择了理工科专业,大学期间的学习兴趣也不大;(3)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比例较高,因而学费、生活费以及身边同学不同消费能力的差异会给部分学生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如不能正确处理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难以重视个人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4)出于人文关怀的原因,部分教师对民族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关注较多,而较少关注他们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使得部分学生较少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三、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自《实施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和《意见》等重要文件颁布实施以来,各学校党委普遍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了顶层设计、组织保障和统筹协调,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别从规章制度、运行经费、人员编制、办公场所等方面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做好这些共同性的“规定动作”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基于民族学生生源多样性、学生个性差异和学情差异等主要问题,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为保障的OBE教育理念,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和培养。
1.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促进
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21世纪青年应该拥有的三本“教育护照”,突显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同等重要。如何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至关重要。目前,各高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陆续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第一课堂”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框架内,按规定开展的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设计等教学内容或活动。因此,在本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第一课堂应构建有机统一、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达成能力培养,应是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之外,以实践形式开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各类课外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教育的重要拓展和延伸。在第二课堂环节设置与专业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模块、创新创业创造模块、技能训练培养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等实践实训单元。结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的具体要求,可建立依据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取得成果大小和难易程度给予第二课堂教育学分的机制,构建第二课堂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并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各民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合理评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因此,可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加强第一课堂建设、提升第一课堂教育质量,使得第一、第二课堂协同促进,以课内外一体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深度融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相脱离的问题,帮助改善部分大学生专业学习压力大、创新创业教育参与度低的难题。
2.教师教学科研主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基于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情差异的了解和发展目标的掌握情况,以教师工作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教师教学科研项目及成果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对接,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组建、项目实施、成果转化等提供有力支撑。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可以充分结合专业教育进度和学生学习状况与综合能力差异,提出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课题,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稳步提高学生基于专业的创新能力。如,笔者在承担“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两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家乡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等调研、监测和评价工作,并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显著提升了各民族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能力,还让各民族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和保护工作的变化,帮助各民族学生全面了解国情、全面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3.培育多民族学生协同的创新创业团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1]这说明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全面发展对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这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奋斗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如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强化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全面发展,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也是各高校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应重视的问题。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可通过以一院(专)一赛、大创项目和教师工作室项目等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建立“导师制”,选拔高年级学生、专业成绩优秀学生或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团队负责人,有针对性地带领不同能力层次的各民族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教学生”的多民族学生融合的创新创业团队。通过营造各民族学生团结和谐、共同成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文化氛围,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才,激励和保障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依据自身能力条件积极参加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促进各民族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多民族学生在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中,通过互帮互助,不仅学习、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还能增强各民族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认同,践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营造各民族学生团结和谐、共同成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文化氛围,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设置服务民族地区特色实践项目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还可针对民族地区经济、科技、环境和社会等相关问题设立民族地区特需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推动各民族学生充分结合专业知识、兴趣爱好、文化背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优先资助、扶持多民族参与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激发各民族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和兴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全覆盖。如,将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引导各民族学生积极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能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还能助力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有助于各民族学生全面了解家乡、了解国情,全面接触社会,能够显著增强各民族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各民族学生更好地去服务家乡、回报家乡。
5.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点是创新,在基于专业创新的基础上去创业才会有生命力,而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在“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通过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创造社会财富,努力创造自己的事业,才是更广泛意义的创业。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周、创客活动周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创新创业氛围。将创新创业文化,尤其是创客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厚植创新创业教育土壤。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政府机关、社会机构和企业的广泛参与。通过有效整合学校、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建立校企、校地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和孵化平台,促进学校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实质性、高水平、可持续的科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化学校对区域发展的创新引领作用,厚植创新创业教育土壤,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可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实践平台短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以及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等问题。
6.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开展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2]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13]。这说明不同高校在生源结构和学生能力培养达成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能“同一把尺子”量到底。因此,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如何针对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学情差异等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并在实践中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全面和多维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本科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的教育教学实践课题。
深入比较分析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可将毕业要求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大类。如,某国家级一流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提出了12项具体毕业要求,分别为: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因此,对照《总体方案》《新时代高教40条》和《意见》等文件要求,可构建“5C”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即:批判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创新能力(Creativity ability)、持续学习能力(Continuous learning ability)、团结协作能力(Collaboration ability)和沟通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 ability),综合、全面评价学生能力达成。将“5C”能力培养及评价结果有效反馈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将传统“学评教”转变为“教评学”和“学评学”,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反向设计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训练环节;在教学改革中体现教学形式的互动性、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教学的开放性与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教学改革要素,实现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解决“教评学”评价指标单一、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评价结果笼统,以及以“学评教”的简单分数评价教学质量的做法,明确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实现“教学改革-教学评价-人才培养”的一流专业建设闭环,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民族高校各民族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提高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 语
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4]因此,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坚持以专业教育为主线,从课程体系、平台支撑、管理激励机制、教育生态系统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促进民族高校各民族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以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专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