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寨旅游发展对勐海傣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影响
——以勐景来为例
2021-12-03陈晓宇樊昌猛木基元
涂 柯 陈晓宇 樊昌猛 木基元
(1.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51;2.西南林业大学社会科学管理办公室,云南 昆明 650051)
自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出台《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建设项目。[1]傣族民居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云南省旅游业重要发展对象,近年来在此项工作开展下取得了积极成效,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保护了村寨自然生态,而且改善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建立和发展了符合当地实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但由于原住民保护意识薄弱、经营管理状况混乱、知名度低等原因一直使村寨旅游处于发展滞后阶段。
笔者通过查阅CNKI文献资料库,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对所阅文献进行分析、思考与总结,并到实地深入考察,尝试为勐景来傣族特色村寨提出可持续发展新道路,破解当前傣族特色村寨及传统民居发展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综述
1.1 特色民居保护现状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域间逐步形成不同式样的特色民居。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自然村落总数从2000年的363万减到2010年的271万,短短10年之间锐减90万,这些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村落一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2]近年来因受到社会经济、现代文化及材料限制等影响,傣族特色村寨正逐渐失去它原有的文化风格,出现较大变异,受到极大破坏,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将会失去其重要文化价值,保护传统文化已刻不容缓。[3]蒋高宸(1997)在《云南民族住屋文化》中提出,文化是连着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桥,而不是鸿沟,保护一刻都不能耽误。[4]朱良文(2020)认为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思考传统村寨保护与发展,对传统村寨多方问题进行探讨,且具体分析保护发展难点、贫困型村落、人才振兴等问题。特色民居发展与保护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应该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而映衬出保护传统村寨和民族民居文化的重要性。[5]
1.2 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秦春林、王文南(2020)分析了传统民居的发展现状和旅游模式等多因素,认为做好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满足游客的游览体验,保持少数民族原生态活力是当下不可忽视的问题。[6]曾书清、曹大明(2020)提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迅速,但浪潮并不容易掌控,当地空心化问题严重、民居保护不得当失去价值为传统民族主要的发展限制因素。[7]王院成(2018)指出,传统村落保护放置于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作用,才能使传统村落保护更具活力。[8]
2 勐景来发展概况
2.1 地理位置
勐景来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距打洛口岸5公里,与缅甸只有一江之隔的距离。勐景来村享有“中缅第一寨”“中国傣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示范基地”“云南省首批5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等美誉,是目前傣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傣族村寨。
2.2 历史悠久
勐景来村寨历史悠久,寨中塔林、神树、佛寺等在史籍中均有记载。勐景来佛教氛围浓厚,由于地处中缅交界地段,周边村寨信徒会前来举办祭拜活动。勐景来傣族文化盛行,建筑风格均为干栏式竹楼建筑,是目前保存较好的傣族村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2013年授予勐景来“中国傣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和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的称号,同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3 村寨文化要素
“勐景来”是泰语,“勐”是代表一个地区,勐景来有“活傣文化工艺”之称,现依旧保存且延续了造染布、榨糖、竹编、打铁、酿酒、造纸、织锦、纺线、制陶等十余项传统手工艺;当地不仅可以看到别具匠心的干栏式建筑,还可以欣赏到婀娜多姿的舞蹈表演,体验农耕文化。勐景来村泼水节系列活动在每年四月开始,僧侣布施、千莲供佛、绕塔祈福、古寨浴佛等传统仪式都在这里举行,为游客展示原汁原味的傣族习俗。[9]
勐景来中心佛寺居全镇33所佛寺之首,据傣族史料记载已有1377年历史是西双版纳较为古老的佛寺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加上勐景来佛寺一直致力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既传统又国际化”的文化交流窗口。勐景来村内塔林屹立不倒,据记载傣王到勐景来为了表彰101位高僧,修缮了101座塔林,尚存只有58座。傣族人每年都到塔林前进行“塔摆”,以祈求家人平安健康。村内菩提树被称为“神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载此树是释迦牟尼弟子在印度带来的种子,当地人祭拜菩提树之后都会如愿以偿,因此人们会不定期以贡品祭拜。
2.4 旅游发展的资源因素分析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勐景来傣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包含了历史发展中傣族民族文化和生态景观资源。勐景来定位与“傣族村”“民族村寨”等不同,为打造不同特色的傣族文化村,旅游开发之初深度挖掘,便从“孔雀之乡”“傣农耕文化”“佛教圣地”等美誉深度挖掘。孔雀在傣族民族文化中有重要地位,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勐景来放养着上千只孔雀,与傣族民居、塔林、傣族民居、田野风光有机结合,展现傣族人民的生活,展示傣族传统礼仪、多样的服饰语言、饮食文化。
勐景来有自然的河流、池塘、林地、田地等构成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文化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驻足。穿过寨门进入中缅第一寨,就能看到一排排错落有序的傣族民居和较多的热带植物,整个村寨就像一个热带植物园。
2.5 村寨经济现状
勐景来占地5.6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底,村寨总共有115户,600多人,由金孔雀旅游公司运营管理。勐景来建设于2003年,2004年1月正式营业,2005年评为3A级景区,2018年评为4A级景区,村寨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2017开始前五年每年公司将门票收益百分之五分红于村民,五年后百分之十二作为分红按照每户分配。勐景来大概有100人作为旅游公司员工,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资第一年1500~2000元/月,第二年2400~2600元/月,有五险一金等保障。自特色村寨旅游的打造和村落保护政策实施以来,居民收益明显提高,村寨打造前村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收入单一,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缺乏现代思想观念。2016年度,全年实发工资及福利待遇近700万,人均收入4.57/年,勐景来居民收入就达350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790,截止2020勐海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19元[10]。上述数据分析,勐海特色村寨旅游发展与保护的开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 旅游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旅游业作为云南省支柱产业,对于西双版纳勐景来傣族村寨旅游开发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带来了以下问题:
3.1 民居保护难,民族价值不充分
傣族民居一楼向来不住人,因为西双版纳常年多雨且非常潮湿,傣族人为了避免风湿疾病,通常一楼空置,达到了防虫害和养殖家禽的作用。二楼为起居室,傣族习俗中客人是不允许主动去二楼的,反之会被视为不礼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竹楼“面目全非”,部分村民将一楼打扫整理做隔间让客人居住,通过游客旅游体验,以获取经济利益。
当前现代化和信息化冲击着傣族人民的生活,开发者一昧的追求游客量和游客体验感,随意改造傣族传统民居,大量增加现代化设施,将二层生活区的布局打乱,通过隔间的形式整理出更多居住空间,让游客们最大量入住,“民宿式傣楼”显得杂乱无章。[11]
部分村民认为,传统建筑模式与当今社会存在较大的区别和不适应,有生活习惯、交流模式的改变,传统文化遭受了较大冲击,青年人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认识不深刻,在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造成了“物是人非”的窘境。
3.2 对于傣族村寨保护研究力度不够,缺乏科学方案
近年村内部分山地被用来种植农业经济作物,植被和树林被大量开发,导致建房材料稀缺,加上现代砖瓦钢筋混用,汉式造型与传统建筑风格不相符,村寨美观感逐步降低。对于破损严重的建筑甚至被直接拆除。
要做好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就必须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科学性的规划和方案,贴近实际、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当前部分特色村寨缺乏整体历史文化建筑规划和保护,民居改造方案缺乏科学依据,部分村民根据自己的意识随意改造,随意添加现代装饰元素,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这种缺结果只会让传统民居在时代中慢慢消亡。[10]
4 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4.1 传承傣族文化,认识民居价值
要正确理解和准确定位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民居实用性和民居造型审美体验。传统民居包含了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多变有机结合的集中反映,其空间结构符合当地自然环境且具有科学性。要进一步加强文化熏陶,让傣族人民认识自身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独特性。
文化和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村寨在旅游开发上应该加入更多的创新性元素,让村寨旅游发展增添更多活力,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傣族文化的体验是让游客从文化的氛围角度切入,直观体验傣族人家日常生活模式,将现代生活与傣族生活相互结合,真正体会傣族文化氛围,而不是当下“囫囵吞枣”式旅游。通过多方法、多渠道对勐景来宣传,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等力量推广工艺产品,推动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4.2 科学开发建设,坚持文化特色
在传统民居改造与开发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傣族民居在建筑风格以及材料上都体现了傣族文化,在改造和保护中应首选环保建筑材料,保留传统建筑文化语言,对屋内不协调的格局重新设计,避免现代“砖瓦式”洋房建筑,尊重当地自然用地,不随意破坏植被,尊重自然生态,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高度,让民众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保护村寨历史文化要素,应不许随意改造和修建,在修缮过程中应做到“修旧如旧”,严格按照修缮手续进行,历史建筑的修缮装饰、设施规划应在政府或专家的指导下逐步进行,做好傣族民居的设计规划,了解民众的生活需求,整合文化资源。积极保护村内古树、塔林、寨门等古文化要素,处理好道路规划、房屋建设改造与文化要素的关系,尊重历史。对于村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做好收集和整理,加强手工艺的培训和传承,使勐景来“染布”“酿酒”“制陶”等手工艺得到发展,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寻求因地制宜的方案,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根据村寨民族特点、文化特点、经济方向、市场环境等多因素来确立文化保护与建设的大方向。事实证明,如果只单纯规划经济发展,不考虑传统文化是无意义的。在发展与保护的同时要关注文化的差异性,避免“全国式特色”“伪文化”,特色是民族村寨的生命源泉,要寻求当地从事文化遗产等工作的专家帮助,协调发展传统与保护。
5 讨论与反思
综上所述,勐景来傣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工作还在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科学开发意识、傣族文化遭受冲击、傣族民众文化认同感不强。在笔者看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傣族特色村寨开发应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旅游,以“保护为主,经济同步,生态优先”的宗旨,发展傣族文化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笔者认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需持之以恒,从社会发展角度切入,将文化、经济、生态有机结合,打造属于傣族独特的、与时俱进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