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息肉患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21-12-03程万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鼻息肉鼻窦炎酸性

廉 梅 程万民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耳鼻喉科 300450

鼻息肉多发于成年人群,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鼻部病变,会引发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疼头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1-2]。鼻息肉组织学特征为血管内皮间隙增宽后漏出大量血浆蛋白,致使组织高度水肿,其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基底膜增厚、频发上皮损伤、腺体和血管减少,但无神经结构生成。该疾病的发生与细菌、真菌感染、变态反应、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但相关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为更好地治疗鼻息肉,本文特对鼻息肉患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1 病因

1.1 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因素在鼻息肉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上皮脱落或黏膜损伤会引发感染性炎症反应,从而导致鼻息肉的生成。谢卫旭等[3]于研究中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普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会激活鼻黏膜内的肥大细胞、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加重炎症反应。因此,机体在感染性炎症反应过程中,会释放炎性介质和细菌毒素,导致黏膜内的淋巴引流不畅,发生黏膜水肿、静脉淤血现象,且毒素也会损伤支配血管的神经末梢,增加渗出[4]。而黏膜长期的水肿会降低其屏障作用,容易反复感染,进一步加重黏膜水肿,最终形成鼻息肉。

1.2 变态反应 鼻息肉在季节性鼻炎、哮喘等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在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结核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较少见。鼻息肉组织中含有大量的脱颗粒肥大细胞核嗜酸细胞浸润,且含有IgE生成细胞,会使息肉液体中的IgE水平比血清中高。IgE可介导变态反应,鼻黏膜部分发生变态反应后会促使机体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趋化因子、组织胺和白细胞三烯,进而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出现组织水肿、渗出增加、嗜酸细胞浸润现象,进而破坏小血管壁神经末梢,增加渗出。虽然变态反应无法全面解释鼻息肉的发生原因,但其变应性因素与鼻息肉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3 遗传因素 部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与鼻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携带HLA-DQA1*0201-DQB1*0201单体型等位基因的人群发生鼻息肉的概率比未携带此基因的人群高5.53倍[5]。鼻息肉组织内高度水肿与上皮细胞膜上水、电解质运输受损有关,而碳酸酐酶基因的低表达会损害上皮细胞膜上水、电解质运输能力,因此,碳酸酐酶基因与鼻息肉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而明确鼻息肉患者的变异性基因和病原性基因对预防和诊断鼻息肉具有重要价值。

2 发病机制

2.1 嗜酸性细胞浸润 炎症反应会损伤上皮组织结构,形成鼻息肉,而炎症反应中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被激活时,会黏附在血管内皮细胞壁上,经内皮层转移至组织间隙,释放大量的白三烯、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等物质,而这些物质可对周围组织产生破坏作用,并对寄生物和致病物发挥毒性作用,引发上皮组织损伤[6-7]。孔维封等[8]于研究中对108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成年人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可预测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分型。魏成翠[9]在研究中对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并鼻息肉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的主观症状、鼻内镜检查情况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会影响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病理结果成正相关,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因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鼻息肉的发生与诊疗中有重要作用。

2.2 细胞因子作用 细胞因子是细胞在生命周期内释放的拥有不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其功能在于促进靶细胞生长及繁殖,沟通细胞间联系[10]。细胞因子与鼻息肉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上皮增生或局部水肿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2.2.1 白介素(IL)-3:由T淋巴细胞产生,可刺激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分化、增殖,加强其作用。IL-3可延长嗜酸性粒细胞的存活,激化局部嗜酸性粒细胞,促进血管成熟,对血管上皮细胞的增生有促进作用,并可以提高转化生长因子的含量。同时IL-3还可以加强IgE或IL-8交联引发的嗜碱性粒细胞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或组胺。

2.2.2 IL-5:IL-5由活化的单核细胞、T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其靶细胞为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及生长,抑制其凋亡[11]。而鼻息肉的发生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关,且IL-5的主要来源为嗜酸性粒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病理学机制的关键蛋白之一,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2.3 IL-8:IL-8来源于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软骨细胞等,为多源性细胞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在炎症反应中具有激活和聚集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的功能。临床实践发现,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创伤者的炎症部位渗出液和血清中均可检出较高水平的IL-8[12]。而鼻息肉患者组织中存在大量炎性细胞,因此,可通过检测IL-8水平来预测鼻息肉的发生。

2.2.4 IL-17:IL-17也被称为Th17细胞亚群,主要由T淋巴细胞CD4+分泌,可诱导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IL-8、IL-6,间接聚集中性粒细胞,参与炎症反应。IL-17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促进血管生成,并于体外激活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生成并分泌与气道重构有关的细胞因子[13]。此外,IL-17可诱导黏附分子ICAM-1表达升高,促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支气管上皮细胞更易黏附,诱导炎性因子活化,促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14]。

2.2.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可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因此,VEGF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内囊泡器的功能,发挥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异性通透作用,促进大分子物质外渗,为血管形成中的细胞迁移提供条件。谭德重等[15]也在研究中对VEGF与鼻息肉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异常血管增生是鼻息肉的主要特征,而VEGF的高表达可促进血管的生成,加重炎症反应,为鼻息肉的生成提供基础。VEGF主要通过VEGF受体1、2激活内皮细胞,VEGF受体1可促进和抑制血管生成,VEGF受体2可促进内皮细胞的运动和有丝分裂。Azizzadeh DA等[16]对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息肉患者的VEGF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局部调节VEGF水平可为鼻息肉治疗提供新的策略。谭海燕等[17]也对鼻息肉和正常对照组的VEGF-B基因启动因子进行研究,发现二者VEGF-B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VEGF-B基因启动子在鼻息肉中的甲基化水平较低,而VEGF-B甲基化调控其表达,在鼻息肉发生发展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VEGF主要表达于鼻息肉的腺体、黏膜细胞、血管内皮、内皮附壁细胞、间质浸润炎症细胞中,促进鼻息肉生成。

2.3 免疫应答作用 免疫应答是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识别、分化、产生免疫物质发生免疫效应的过程。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鼻息肉的发病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8]。B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主要作用为对病原体产生抗体和反应物,如各种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等。非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伴鼻息肉或真菌性鼻窦炎均会导致机体鼻黏膜组织中的IgE水平升高。而T淋巴细胞中Th细胞有偏向分化特征,会诱导不同的炎症反应。其中Th1细胞多偏向作用于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Th2、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自然杀伤细胞浸润作用体现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19-20]。

3 小结

鼻息肉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鼻部病变,其发病原因主要与感染性因素、变态反应、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与嗜酸性细胞浸润、IL-3、IL-5、IL-8、IL-17以及VEGF等细胞因子作用以及免疫应答作用等相关。当然,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还有其他机制参与其中,需进一步详细了解影响鼻息肉发生的因素,明确其在鼻息肉中的作用,为有效治疗鼻息肉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鼻息肉鼻窦炎酸性
酸性高砷污泥稳定化固化的初步研究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药物保守治疗一例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柠檬是酸性食物吗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嗜酸性脂膜炎1例与相关文献浅析
鼻息肉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鼻内镜治疗的效果分析
升麻解毒汤治疗慢性鼻窦炎25例